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干部更新观念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证甘志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_展,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内蒙古正处在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3.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郑新立(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意义今后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必须按照中共中央三中全会《建议》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  相似文献   

4.
刘嵘 《前沿》1996,(Z1)
试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刘嵘加快改革步伐,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对我区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5.
<正>新常态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什么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转型"和"升级"可以相提并用,只是"转型"强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全面更新和转换,"升级"则强调在原有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指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相似文献   

7.
今后1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基础.实现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关键是按照《纲要》提出的要求,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九五”和到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邮电通信必须以“两个转变”的方针,指导改革、发展、服务及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山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探析沈新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并着重指出:“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指明了今后我国农...  相似文献   

9.
一、下岗问题的凸现是国民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   下岗问题粗看起来是由企业破产倒闭、兼并联合、减员增效和职工自谋职业等原因造成的,但究其深层原因,下岗现象有着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和社会的背景。我国经济正处在战略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由工业相对超前发展阶段向现代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业体制由国家主导型就业体制向市场主导型就业体制转变,四大战略转变的综合作用使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成为不以我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  相似文献   

10.
论新形势下农业的弱质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波动的起点,农业的增长或衰退对经济扩张具有强烈的引诱或制动作用。今后15年,中国经济要实现两大根本性转变,即在经济体制上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随之将出现三大深刻的变化:一是结构转型——工业化;二是体制转轨——市场化;三是经济开放——国际化。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业经济的新跨越?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1.
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结构形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武汉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逐步转换的历史阶段,加快实现这一转换,是武汉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城市使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为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我们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关系,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2.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不仅是有效地解决当前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任务。本文试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谈点看法。一、经济增长靠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经济增长有两大因素:~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位是生产力方面的因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其中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相似文献   

13.
调研背景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任务。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若干方略吴兆忠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根本转变,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九五”期间经济工作的着重点,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长期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我国实际出发,采...  相似文献   

15.
正改革开放,我们历经了深刻的制度变迁与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迎来云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云南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环境和市场三重因素约束的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已经由单纯追求总量增长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靠传统经验和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经营方式,向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这标志着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庄园经济,是云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的新标志,是云南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16.
培育、选择、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机遇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系到中国21世纪的生存和命运。在1996年11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内涵作了描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加快发展那些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和产品。根据这个界定,虽然没有明确哪些产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7.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陈庆春,田则林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处在一个新的发展关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确保增供给增收人,实现农村小康B标,努力建设现代化农业,要求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一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方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强调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探索历程,对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天津政协公报》2001,(2):36-37
中共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今年来,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我市信息化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加快我市信息化产业步伐,用信息化推动现代化,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我市经济发展全面上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更新发展观念和思路于幼车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敏锐、准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