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时期,是岭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急剧变革的时期。自秦始皇进军岭南,设置郡县后,大量的中原汉人逐渐涌入岭南,并与岭南土著越人杂居。因此,秦汉时期也是岭南地区的民族相互进行文化交流,乃至民族融合最为频繁、复杂的时期。本文试图对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越人和汉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情况作一些探索,以就教学术界。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的思南府属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为巴子国南部,士家先民——古代巴人就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融合移殖,错杂共居。在长期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了土家人民的心性气质。随着“改上归流”及汉文化的人量输入,涌现了一批士家文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构绘出土家族地区的人文风貌,创造了自具风彩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催璨在目的土家族诗歌艺术,汇入中毕民族文化洪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土家族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慰使田操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两家争破坑有隙,相攻…  相似文献   

3.
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藏区,随之而来的是汉族与藏族广泛的交流、交融,并逐步形成超越民族认同而基于共同体特征的地域认同。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这一时期云南藏区的文化生态格局已产生了改变,基于地域认同的生生不息的内生性动力,使和谐的民族文化生态得以形成和维系。  相似文献   

4.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建筑物,其社会功能是多样化的.与唐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的中国清真寺,除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外,还是处理穆斯林事务的办公场地.这时期,清真寺的经济和教育功能脱颖而出,祝延圣寿的功能得到强化,与此同时,其行政与司法功能弱化,这些变化都是政治与社会影响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迁移、商贸、政策以及战争等诸多因素促进了岭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流与融合,在生产工具、商业贸易和人口编户等方面体现鲜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与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这已为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实际上,土家族及其先民对白虎历来就有供敬和打赶的两种截然相悖的并存行为。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索,就教于同仁学者。 一、土家先民的敬白虎与打白虎 土家族的先民,不少学者认为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现在土家族的聚居地——湘鄂川黔边地区,也正是历史上巴人的主要活动地域。从现今接触到的历史文献记载着,土家先民中就有供敬白虎和打杀白虎的两种行为。  相似文献   

7.
试论湘西土家族与汉族历史上的融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湘西一带土家族的历史传说,早在新石器时代或稍后一点,她们的祖先就聚居在湘西南部会同、新晃至中部辰溪、泸溪和沅陵等县一带,足迹则遍及整个湘西。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拓和建设祖国这块大地。大约从西汉以后,汉族不断进入湘西,与土家族发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和睦相处、密切交往的基础上,两族逐渐出现了融合。本文主要用调查得到的材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两族的融合关系略作探讨。研究这种关系,对于发  相似文献   

8.
冯贤亮 《人民论坛》2021,(3):110-112
明清时期的江南,在中国区域发展史中颇具核心性,是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样貌、基本特征以及各种问题意识归纳的试验场。明清时期江南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能够有力地观照出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统治的因应等内容,反映出江南的地方文化、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生活文化与家庭文化等的多样化特质。包容性、创新性、引领性与时代性可以代表江南及其社会文化的核心表现与精神标识。  相似文献   

9.
一、二地主的来源二地主是向地主租入土地,再转租给农民,自己不耕种,而以向地主交租后剩余的地租为其生活主要来源的中间剥削者。它出现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虽为数不多,但却增强了封建土地制度的牢固性,加大了农村变革的难度。产生二地主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分割,即分为田面权与田骨权两部分。  相似文献   

10.
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是明清两朝处决死刑犯的刑场。其时,囚车一律都是从宣武门而出,所以,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朝时候,宣武门便常被称做“死门”。菜市口丁字街以东路北有个中药铺,叫鹤年堂,正好对着南面的刑人场所,所以每当处决犯人时,官方就在鹤年堂设立刑场事务的临时办公处。当然,这时鹤年堂就要暂时关门停业。明清时候,被判斩行的犯人有斩立决和斩监候两种情况。斩立决就是判决后即刻执行处决。斩监候是将被判死刑的犯人暂时收监,在立秋之后一并处决,因此这时处决犯人又叫秋决。虽然叫秋决,但在时间范围上,立冬以后到冬至这段也被包括了进…  相似文献   

11.
慈周 《中国减灾》2005,(11):19-20
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两宋时期政府的慈善救济机构发展到了一个巅峰.两宋政府意识到社会上都市贫民阶层的存在,并为此创立了安济坊、居养院等官方救济机构,收容都市中贫穷、年老、生病的人以及弃婴.政府的社会福利性救济在宋代形成了一套体系,已经颇有近代国家福利政策之风.  相似文献   

12.
略论重庆土家族教育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直辖后的重庆是土家族主要聚居区之一,要探讨重庆土家族今后教育发展的思路,必先对土家族教育的传统性特征有深刻的了解。本文基于文献资料的分析,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重庆土家族教育的历史特点:一、学校教育从上层走向民间的渐进性;二、受汉族文化影响与渗透的深厚性;三、人才辈出的时代性;四、教育发展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自然灾害活动强烈,多灾并发,旱、涝、雹、风等各种灾害接连不断。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体系得以继承和完善。与此同时,随着门户开放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传统的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也呈现出近代科学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大概开始于明清,其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传教士和教徒进行的翻译工作;二是国人译介欧美著作,其中徐光启的《几何原本》、李之藻的《名理探》、严复的《穆勒名学》《名学浅说》与王国维的《辨学》贡献最为突出;三是国人译介日文著作及编写逻辑著作。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列强传播科学文化是为了侵占中国的领土和中国人的思想;国人传播逻辑学是为了发展科学、富国强民;西方逻辑学的传播速度慢主要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西方逻辑学本身和翻译上的原因造成的;无论如何,西方逻辑学的传入对中国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略论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在今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这是土家族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变革,它对于土家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文化状况的考察,探讨土家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希骥引起学术界同仁对这一薄弱环节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论明清时期晋商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烨  夏扬 《理论月刊》2004,(1):67-69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凭借自己敢于吃苦的精神,精明的生意头脑,大胆开拓创新的魄力,在经营地域、经营行业、经营手段上进行了创新,在经商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明清之际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瑶族主要居住在两广的山区,部分住在湘西南和云贵两省的南部山区。与汉、壮、苗、侗、傣、土家、哈尼等十多个民族杂居。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不一,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影响到瑶族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使得大多数瑶族迁徙不定,或被迫居住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既有对于灾荒前后的备荒、救荒等一系列应对措施,也有承平时期对老、弱、病、残等社会弱者群体的保护,但囿于国家财力,对社会贫困人口的救助非常有限,只能选择一种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大量的贫弱人群主要是以民间自我保障为主。  相似文献   

19.
樊清文 《前沿》2007,(8):220-222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形多为广阔的平原,习惯称为南阳盆地,古称宛,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南阳教育文化源远流长。书院作为古代的一种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南阳的教育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古永继 《思想战线》2011,37(2):117-122
明清时期,外省籍移民大量入迁云南,其中江西移民数量众多、涉及地区广阔。江西移民通过军事留戍、商人寓居、仕宦任职、谪迁流放、矿业开发等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