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多年来,由于党外代表人士新老更替与政治交接的需要,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包括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问题成了统战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学者们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探讨,在党外代表人士的概念、培养的意义,特别是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时代特点、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需要具备的思想意识,以及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路径、培养的方式方法、培养机制及相关的对策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这一问题的后续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引导新媒体代表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向作用是当前开展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对新媒体代表人士的引导,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引导新媒体代表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正向作用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大统战格局、与新媒体代表人士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不断加强新媒体代表人士的教育和培养。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代表人士影响和推动了互联网空间的发展,其变化是反映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指针。民族地区新媒体代表人士统战工作面临行业发展的滞后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全球化进程中的流动性、统战对象的异质性与变动性、统战工作方式的单一性与时代性等内外交织的现实挑战。新时代做好民族地区新媒体代表人士统战工作,需要从网络统战平台建设、统战文化空间扩展、价值和责任共同体构建等方面支持和优化新媒体行业的发展,促进新媒体代表人士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总体规模呈稳步增长之势。而且,当前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总体呈现出若干主要特征。但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存在基层党组织统战意识不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脱节、对无党派知识分子的领导存在"盲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平台不完善的问题。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应当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关键环节,着力建立健全统战工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构建"大统战"格局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当前统战工作的许多方面仍然有待"破题",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亟待增强。基于实践层面分析,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涵养水源,有效调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结构开拓视野,有针对性地物色培养一批优秀党外代表人士加强引领,增进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共识科学评估,完善党外代表人士的评价体系健全机制,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工作,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一块有待开垦的新领地。只有广泛物色、摸清情况、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才能认识和把握他们的成长规律,为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条件;在强化培养中进行管理,在加强锻炼中体现管理,以推进"三大统战"工作为平台探索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着力建立良好工作体制机制,以确保管理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了创新发展中共统战政策加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首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互联网统一战线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统战工作主要做线下人的统战工作,互联网统一战线要求线下人与线上人并重,主体与结构并重,并在线上建立有利于党的领导和执政的互联网同心圆结构。互联网统一战线要紧紧依靠统战干部、统战人士,特别是统战人士中的新媒体代表人士等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9.
代表性:党外代表人士的根本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关健,是要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代表性是党外代表人士区别于一般的党外人士和其他的统战成员的根本属性。构成党外人士代表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政治性、专业性和群众性三个方面,其中政治性是根本,专业性和群众性是基础,失去专业性和群众性也就无从谈起代表性。根据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实践的需要,在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中,要分别注重考察、增强和发挥其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网络人士作为新时代的统战对象,在阶层力量、思想政治、网络行为等方面呈现出崭新样态。做好新时代网络人士统战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凝聚网络人士共识、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强化党对统战工作领导、打造专业化统战队伍、培育网络代表人士、树立求同存异的统战理念、坚持团结联合的本质要求、健全配套法规体系等具体举措,以提升网络人士统战工作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11.
高校历来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新时期高校统战工对制度化的要求更加迫切,中南大学党委统战部从建立协同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变换教育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入手创新统战工作,做到统战成员认真履职有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助推发展有贡献,党外代表人士助推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宗教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信教群众数以亿计,宗教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特殊性群众工作,宗教关系是统一战线五大基本关系之一。文化统战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为广大统战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手段,作为一种统战资源,开辟了统战工作的新境界。在宗教界代表人士教学培训中,文化统战的重点在于如何化解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情感认同难题;难点是怎样做好宗教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立足点应着力于宗教界爱国爱教双重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发展与高校统战工作的新问题及应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统战工作是高校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给社会思想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使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统战对象的"新媒体移民"倾向给高校统战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高校统战工作亟需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加快新媒体统战平台建设,建立起兼具新媒体应用能力和政治理论素养的新型统战队伍,培养优秀统一战线"意见领袖",借助新媒体扩大统一战线号召力,增强高校统战人士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新的社会阶层是统战工作的新着力点。作为一支突起的队伍,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前行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群体,结构不稳定。当前,培养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充分发挥他们在政治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作用是统战的重点。本研究借用嵌入理论,研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成长结构,分析他们在认知、结构、关系、制度层面嵌入政治、社会生活的情况,进而提出代表人士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力加强基层统战工作是新时代对统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市奉贤区委统战部把网格化管理与基层统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网格化统战的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新模式。网格化统战既解决了传统基层统战工作纵向到不了底、横向到不了边的宽度和深度问题,又建构了新时代基层统战结构,实现了基层统战信息及时有序更新,推动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了人民民主,实现了基层统战与基层党建的有机结合。推动新时代基层统战全面发展,还要吸纳更多统战人士担任网格职务,把政治资源注入到网格结构中去,强化政治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发挥基层积极性,建设特色统战微家,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量吸纳到网格化统战中来。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要发扬"牵牛花"精神,提高自我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6.
统战人士是统一战线事业的骨干,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统战人士,建立一支符合四化要求的党外干部队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网络统战是以网络为工具,综合运用线上和线下两种工作方式,以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为对象的统战工作,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一项重大任务。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具体分为新媒体平台的经营者和新媒体上内容的制造者两大类,他们是新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统战要以凝集共识,教育引导和培养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助推统战工作的新息化、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任务。当前,网络统战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统战思想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法宝.在西方意识形态强势传播的全球化时代,高校应该把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在人才储备、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和自身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亟待增强。从实践层面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党外代表人士发现渠道,及时储备人才;二是创新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养举措,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任用力度,合理使用人才;四是健全党外代表人士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为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根据"进一步突显统战特色做实共识教育,进一步突显教育规律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思路,提出了进一步突显培训实效打造特色亮点,助力党外代表人士素质提升行动"的工作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政治素质,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提升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