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笔者于1981年夏在广州郊区发现二例病鸡,头、颈和尾部震颤,腹泻和急剧消瘦,且随症状出现,在血液中发现有某种虫体,并可传给同笼健康鸡,当症状消失时,虫体亦随之消失。但将病鸡血液人工接种未获成功。 病鸡血液中检查到虫体的时间为5天。早期的虫体近似圆形或卵圆形,边缘不整齐,原生质染成蓝色,细胞核为鲜红色。进而虫体长出一至四条前鞭毛,有染成红色的毛基体,一些可见到不完整的轴柱肋或波动波,此时原生质中空泡较多,着色比早期稍淡。成熟的虫体呈椭圆形,大小为9~12×6~10.5μ,前鞭毛多数为3条,少数为4条,波动膜,轴柱肋均可见到(图见封三)。  相似文献   

2.
猪锥虫病     
在北美洲,至今还没有报道过来自猪体的致病的锥虫(Trypar osomes)。五种锥虫已发现于其他国家,主要是非洲、南美洲及印度。对于这些锥虫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的考察,证实这五种锥虫在北美洲是存有的,防止这些锥虫通过传播带入猪体是很重要的。 形态学 猪锥虫病是由锥虫属(Trypanosma)的一些锥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这些锥虫扁平而细长,二端逐渐变细,一根长的鞭毛长在靠近虫体的后端,沿着体表向前延伸,形成一种波动膜并继续延伸超出虫体的前端成为游离的鞭毛。锥虫的体长因种而异,其范围是9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多次在弓形虫继代小鼠和口服免疫抑制剂小鼠的腹液中发现一种快速运动的寄生原虫,经鉴定为小鼠旋核虫(Spironucleus muris) (一)虫体检查和形态特征 小鼠新鲜腹液压片镜检,虫体色淡,活动迅速,在一个视野中片刻即逝,以致堆以观察到固定的形态。腹液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始易观察清晰。虫体呈长梨形,前端稍钝,后端变锐,大小为8.51~10.64×2.20~2.34μm,双核相对并列于前端,从虫体前端发出6根前鞭毛,从虫体  相似文献   

4.
通过体外培养技术大量繁殖泰氏锥虫,选用抗原虫药拜尔205、贝尼尔和咪唑苯脲,抗生素青、链霉素和两性霉素B分别以不同浓度作用培养虫体,观察不同药物对虫体的杀伤和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对泰氏锥虫杀伤作用最强,当营养液内最终浓度为2.5ug/ml时,对虫体即表现极强的杀伤和抑制作用,最终浓度增加到25ug/ml时,则可杀死全部虫体。其次为咪唑苯脲,当营养液内最终浓度为1OOug/ml时,对虫体呈现很强的杀伤和抑制作用,最终浓度增加到1000ug/ml时,则可杀灭所有虫体。两性霉素B和咪唑苯脲对细胞均无毒害作用。青、链霉素最终浓度在250单位/ml或以下时,对虫体和细胞均无抑制和损伤作用,可作为泰氏锥虫体外培养时良好的抗杂菌污染剂。贝尼尔对泰氏锥虫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拜尔205对培养泰氏锥虫无损伤作用,两者对培养细胞均呈现明显的毒害作用。两性霉素B和咪唑苯脲对人工感染小鼠的伊氏锥虫无抑制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鸡的内寄生螨病,国外早有报道,但对病原的分类、形态、生态及其致病性、流行因素、防制等方面的研究很不细致,还有许多疑点。目前国内对该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近期,我们在进行鸡的活体屠宰检验时,发现了鸡的内寄生螨寄生‘感染量很大,鸡体内多达数万条虫体。经过虫体标本的反复观察研究,现将所发现的两种内寄生螨的形态记述如后。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先后研制了锥虫病,肝片吸虫病单能诊断液,并已用于耕牛上述疾病的普查。之后根据在同一红细胞上可以附载多种抗原测定多种抗体的原理,又进行了锥虫和肝片吸虫两病双联诊断液的研制。 (一)材料与方法 1.抗原制备 (1)锥虫抗原制备:取液氮保存的锥虫,用大白鼠增殖,待虫体达高峰时放血、离心,取棕黄层细胞,过DEAE纤维素柱分离虫体。将纯净虫体冻融后超声波处理、离心,取上清液作抗原,低温保存备用。  相似文献   

7.
用O_1血清型大肠杆菌制备负染样品和扫描电镜样品,并对AA鸡气管接种上述大肠杆菌后24小时扑杀取心、肝、气管、肺、肠作透射电镜样品。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大肠杆菌呈杆状,两端略呈圆形,内膜为细胞膜。外有细胞壁,周身有较密的菌毛,两端或侧端有细而长的波浪形鞭毛,通过细胞膜附着于菌体的胞浆中。在人工感染鸡的心、肝、气管、肺、肠等组织胞浆中都能看到大肠杆菌或在自噬空泡中有降解的大肠杆菌残骸,其中以肺脏的变化较严重,细菌主要存在于肺胸膜下和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质膜下的胞浆中。  相似文献   

8.
把伊氏锥虫云南株动基体DNA微环重组于puc19质粒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3菌株,获得KDNA全微环克隆。用α-~(32)P-dATP经缺口翻译标记的重组质粒(PTK)能与伊氏锥虫及其KDNA杂交,而不与核DNA杂交。该质粒探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检测出10pg的KDNA和100个锥虫体,是快速鉴定伊氏锥虫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9.
用鼠体继代的水牛伊氏锥虫进行体外培养。经试验证实,以RPMI_(1640)加入20mmolHEPES、2mmol L-谷氨酰胺、2mmol L-苏氨酸、1.5mg/mlD-葡萄糖、0.5%水解乳蛋白(LH)及10%灭活犊牛血清组成的CM_3培养基,并以牛睾丸原代细胞为饲养层细胞效果最好,在37℃下可较好地支持伊氏锥虫的生长,接种虫体起始浓度为10~5/ml左右,可于第2天增至10~6/ml,并可维持该浓度达5天之久,从第6天开始,虫体逐渐减少,虫体可在该系统中存活14天,将培养12天的培养物接种小鼠,对小鼠致病性不变,同时还测定了HEPES、D-葡萄糖、培养不同时间的细胞单层、虫体不同接种浓度等对锥虫体外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院野生动物室1984年起对石鸡进行人工驯化并获成功。在右鸡疫病研究中,发现感染有多种寄生虫,在成年石鸡胰管内检到一种吸虫,经鉴定为双腔科的Lyperosomum schikhobalovi吸虫,该虫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一)虫体形态特征 新鲜虫体呈棕红色、扁平半透明、带状。体长4~13mm,宽0.362~0.638mm。口吸盘圆形,位于虫体前端,直径为0.196~0.282mm,平均0.225mm。腹吸盘圆形,略大,位于口吸盘后0.372mm处,直径为0.211~0.296mm,平均0.264mm。口吸盘底是口孔,下接咽,咽呈短椭圆形,  相似文献   

11.
1985年5月,我们在河北省遵化县外贸冷冻厂进行家兔寄生虫调查时,在兔胃内发现有线虫寄生,经鉴定为吸允科(Thelaziidae),似蛔属(Ascarops)的圆形似蛔线虫〔(A.strongylina Rudolphi,1819)Alicata et Mcintosh,1933〕,其感染率为1.6~2.5%(5/310,6/24),感染强度为1~12条。 虫体形态 虫体细小,呈粉红色,两端向腹面弯曲,呈环状或半环状。整个虫体的体表角质层具有明显的细而密的横纹。在虫体的一侧有一颈翼膜,从头部0.158~0.227毫米处开始向后延伸,终止部位因虫体不同而异,但均在虫体的中、后部。头端口孔有两个侧唇,每个侧唇分为3瓣,每瓣上各有一个乳突。神经  相似文献   

12.
1982~1986年调查贵州省鸡白细胞原虫病流行情况时,在黔南自治州的独山县鸡体内发现卡氏白细胞原虫。每年6~9月发病,7月为发病高潮,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病鸡表现精神抑郁,采食减少或食欲废绝,母鸡产蛋停止或减少,鸡冠苍白,变软变薄,排绿便,气喘、咳嗽,痰中带血,重病鸡咯血,倒提病鸡时,口流酸味绿液,末期倒地抽搐死亡。剖检病死鸡,以全身性出血和脏器表面粟粒状灰白色结节病变为特征。用乙胺嘧啶25~30ppm拌料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病原经染色镜检可见,裂殖子在血浆或血细胞内,为圆形或纺锤形,大小相等,细胞质淡蓝色,胞核紫红色,圆点形、豆形、肾形、蒜瓣形;宿主细胞核位置正常或偏移。早期配子体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圆形,宿主细胞核移位。发育至中期及后期,成熟的配子体外层具灰褐色或黄褐色略厚的宿主细胞膜,内层为圆球形的配子体,两者界限分隔明显,宿主细胞两端无菱角状突起,胞核消失,大配子体圆形,胞浆深蓝色,胞核粒状紫红色,圆形配子体平均大小12.2×14.1μm;小配子体圆形,胞浆淡蓝色,胞核淡红色,平均大小11.6×13.8μm。本文首次报道贵州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荒川库蠓。并对荒川库蠓的活动规律及形态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1984年秋,我们在顺义县进行畜离寄生虫调查时,在一成年山羊小肠中发现一种乳白色能蠕动的小型虫体,共收集到78条,经鉴定为舌形虫若虫。 新鲜若虫乳白色,固定后呈灰白色。虫体腹面扁平,背面稍隆起,舌状,前端宽,向后逐渐变窄。虫体长3.94~5.74mm,头端最宽处为0.91~1.1mm,尾端宽0.1~0.14mm。体表有明显的环纹86~97条,每条环纹的后缘密生一排向后的小刺。虫体头端腹面正中有一呈椭圆形的口孔,其大小为0.12~0.13×0.21~0.22mm。口孔两侧有两对呈棕黄色、猫爪状的角质小钩,小钩可上下不同步地翻动。虫体中央纵轴贯穿一  相似文献   

14.
我省是家畜锥虫病的老疫区。由于各地锥虫病畜表现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不尽一致,故在病原学上各地持有不同看法;对水牛锥虫形态的观察,各地反映也有差异。但我省尚未进行过水牛锥虫的系统形态观察比较,认识上无法统一。基于上述原因,在1982年秋末以来一些地区爆发流行水牛锥虫病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几个具有代表性地区水牛锥虫的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骆驼伊氏锥虫在液氮中(-196℃)超低温冷冻保存国内尚未见有报道。伊氏锥虫通过实验动物(豚鼠、大白鼠、小白鼠、狗等)继代保虫,病原性有逐渐表现增强或减弱的趋向(郑策平:家畜锥虫病,上海科技出版社,1965年)。根据我们连续通过小白鼠继代10个月的观察,觉得毒力略有增强。为了避免长期连续传代使虫体毒力发生变异,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根据冷冻保存不会导致遗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这一原理,我们进行了伊氏锥虫液氮内的冷冻保存试验。  相似文献   

16.
马媾疫病是由马媾疫锥虫引起的马、驴的一种接触性侵袭病。现将我们在防治此病工作中认为疗效较好的几种化学药品,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一)纳嘎宁(Naganin):系苏联制品,相当于德制纳嘎诺(Naganol)、英制苏拉明(Surmin)。纳嘎宁为淡玫瑰黄色或灰玫瑰色的粉末,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遇潮湿则变成粘块,遇光则分解改变原色,易溶于生理盐水(特别是加热时),溶液呈透明淡黄褐  相似文献   

17.
用DEAE-纤维素分离的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G克隆株虫体按Segura 氏法制备抗原,常规免疫BALB/c鼠、融合、筛选和克隆。筛选时除使用免疫抗原外,还使用按同法制备的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3株布氏锥虫伊氏亚种(JX、ZJ、GY株),1个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虫株和培养的1株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发育前期型虫体的抗原,以及泰氏锥虫和弓形虫抗原。共获得8个杂交瘤细胞株(4A_(11)、2D_6、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它们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泰氏锥虫、弓形虫抗原均无反应。4A_(11)、2D_6在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只与免疫克隆株抗原反应。其余6株在ELISA中不仅与免疫株抗原反应,而且与其他锥虫虫株抗原呈明显交叉反应,免疫荧光试验则全部阴性。在ID试验中,1C_9、1F_(11)腹水与上述6种抗原呈现明显沉淀线,另6株则均无反应。4A_(11)和2D_6是针对伊氏锥虫群JG克隆株特异抗原,而5C_8、2E_3、1H_8、1C_9、1F_(11)、4F_6则是抗布氏锥虫群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8.
1983年4月,我们进行中国驯鹿(Rangifertarandus)寄生虫调查时,在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1头2岁雄性驯鹿鼻腔发现2条舌状虫体,经鉴定为锯齿舌形虫(Linguatalaserrata Fr?hlich,1779),均为雌虫,现将形态记述如下(单位mm)。虫体乳白色,扁平呈舌状。体长50~60,体宽17~18。头宽7~8,背部隆起呈脊状,脊高3.0,体中线部呈棕黄色,腹部扁平。体表角质膜有体环75~79节,体缘呈锯齿样环形。虫体分前后两部分;头躯部长2.8,尾部逐渐变细,长3.21,尾端宽3.3~3.8。有骨化的钩状附肢2对,位于口孔后  相似文献   

19.
从实验感染伊氏锥虫的犬颈动脉采得的虫血,经2500~3000rpm离心15~20分钟,所得的虫膜中混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这些血液的有形成分严重影响着锥虫抗原的纯度。我们采用DEAE纤维素层析法分离出较纯净的锥虫,用于制备间接血凝诊断液,提高了血清学试验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用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腹腔接种8只健康山羊,定期采血,分别用双缩脲法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析血清总蛋白及其各组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血清总蛋白含量感染前后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血清蛋白中的各组份的比例实验前后具有明显地变化。各组份均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血清白蛋白(A)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01);β球蛋白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01);γ球蛋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P<0.001)。被感染的8只山羊在57天的血液压滴镜检中未见虫体,但第33天采血接种小白鼠,可使其发病死亡,血液压滴镜检有大量锥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