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韦华 《南风窗》2014,(9):50-51
<正>2008年4月的那次事件是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对西方迷信的一次祛魅,这一点还是有意义的;而对政治、社会方面的很多问题当时还都没开始面对,也没开始认真思考。我算是一个"4月青年"。之所以说"算是",是因为这个词跟"80后"联系得更紧密些,我出生于1970年代中,出去留学晚,当年一起奋斗的那些朋友都比我小不少,我在他们面前是老大哥,在组织活动方面是带头的。另外,"4月青年"这个命名是后来才有的,算是社会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追认"吧,我过了好久才知道有这么一说,但也乐意接受;最近跟磊子说起"4月青年"这个说法,他竟然从来没听说过。磊子就是"80后"了,我们是一起  相似文献   

2.
<正>位于大兴区新媒体产业基地的北京人民电器厂拥有528名职工,其中女职工212人,外来务工人员382人。如何保证这些职工们的合法权益,成为公司工会考虑的重要问题。作为工会主席,李观友也动了不少脑筋。多渠道了解职工需求为了及时了解职工需求,每天一到饭点儿,李观友总会出现在职工食堂,和职工们一起吃饭、聊天,许多"情报"都是通过这个渠道得来的。"一天,在和大家聊天时,一位女职工跟我反映,说6点下  相似文献   

3.
那年跟妻子一起下岗后,家里没了经济来源.找工作多次碰壁后,妻子不得不给人家当起了保姆.一个在屠宰场的朋友见我们生活实在艰难,说:"你要丢得下面子,就跟我干吧!"我说为了肚子还讲什么面子?再说,你也是凭劳动吃饭,能带我一起干,我感谢还来不及呢. 3个月后,我熟悉了业务,朋友就跟我分开卖肉了.一天大清早,我刚把肉摆上案板,就来了一个顾客.我忙问:"要几斤?"那人不好意思地说:"3两,我只要3两."  相似文献   

4.
美妻无用论     
娱乐圈小饭局上,哥们正手舞足蹈说着段子,接到一电话,脸色晴转多云,大吼:“我跟朋友在一起,不是你想什么时候见我就什么时候见!”啪地掐断。冷场几秒,朋友忍不住问:“媳妇回来了?你还不赶紧回家?”哥们坚决说不。猛灌几杯酒,诉说娶一个美女做老婆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李克诚 《南风窗》2014,(9):42-45
<正>城市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不仅将乡村的蓝领劳动力"吸"到城市的建筑工地,也把关系到乡村未来的年轻一代精英们"抽"到了城市。但是,随着一批知识精英的"倒流",中国乡村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尽管预料到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可找工作过程的曲折还是超出了沈之嘉的想象。一年前,她投出了30多份求职信,绝大多数都石沉大海。可能是因为她的求职意向太不寻常了。沈之嘉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但她投简历的对象清一色是苏南一带的职业技术学校。总算有一家位于南京郊区的技校通知她面试。她精心准备了PPT等授课课件,自我感觉试讲及随后的答辩也  相似文献   

6.
<正>在谈到中国改革时,要区分两类知识分子。于建嵘说,"历来的政治社会变化,都需要知识分子提供意识形态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性说明,他们还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当中国的官方知识分子提供不了这些东西的时候,改革也很难提供一个全民的共识。"于建嵘说的"官方知识分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不能被称为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能称为"跟文字和知识打交道的人"。虽然于建嵘尝试区分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知识分子和官方知识分子,但是,他从知识分子的功能上,用知识分子在改革中起重要的作用来划分。第一,提供改革正确性的背书;第二,提供变化在精神上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6,(16)
正在准备这期封面报道时,我听到一位我非常尊敬的老师、学者和思想者说:"我一生中从未遇到像现在这样复杂的时代。"时代的复杂并不仅仅与一个因素相关,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而可能是各种变量的总和。对于人文知识分子来说,哪怕在世界范围内,都到了一个转折点,也应该要思考:人类将何去何从,人文知识分子还能做些什么。这个命题和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并无关系,但也许我们内心深处知道,并非如此。作为编辑和写作者,就像电影《星  相似文献   

8.
界限的问题     
冯磊 《法制博览》2010,(10):78-78
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文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前苏联为了对知识分子进行“有效管理”,发明了一种把知识分子聚集到一起来管理的方式。具体做法如下:建一些筒子楼,将那些高级知识分子聚集到一起,让他们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久而久之,彼此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再后来,这些“被管理者”就在公共厨房里用往别人水壶里吐口水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相似文献   

9.
同道     
周末那天,单位组织员工去市郊明月山风景区爬山,"局花"张琳娜跟我们分在一个组,她也是我们这个组唯一的女性. 有意无意中,大家都喜欢跟张琳娜走在一起,其中有人帮她背包,有代她人拎水,远远看去,很有些前呼后拥. 看着那些雄心勃勃的人,走在后边的大李和小吴大发感叹.大李说:"看他们那兴奋劲儿,跟张琳娜凑一块,就那么提神啊?" 小吴说:"我也想不明白,咱们有些男人平日里道貌岸然的一副正人君子相,怎么一见漂亮女人就犯贱!" 大李说:"你看老高,都他妈四十好几的人了,也屁颠屁颠的跟在张琳娜屁股后头,真不嫌寒碜! "  相似文献   

10.
张天潘 《南风窗》2012,(21):14-14
近些年,精英主义似乎在"叫兽"、"砖家"的称谓之下,在中国掀起了另一种的反智主义高潮,精英主义也被污名化。当人们以"草根"为荣、以"民间"为文艺创作寻求正当性和政治正确、迎合所谓的"民意"的时候,精英就好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他们从各自专业视角的观点与研究,往往很容易被嗤之以鼻。但事实上,真正的精英,他们的精英意识跟责任感是结合在一起的,他们有比普通人更多的社会担当,有自己一套成熟而稳定的价值观与理念。美国文化评论家威廉·亨利的著作《为精英主义辩护》就认为,精英主义就意味着向高标准看齐,只有精英主  相似文献   

11.
正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个"老大难"式的话题:房子。说实话,以前我是很不喜欢聊房子的,为啥呢,感觉在北京,买一套房子对于我来说太遥远了。既然买不起,又没有过硬的知识储备,所以聊不出啥,每到这个话题,我只能说:"有钱的怎么着都能买,没钱的咋折腾也买不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5,(14)
<正>前段时间,"贩卖儿童应判死刑"的图文消息刷爆微信朋友圈,声势浩大。尽管它是在为某家婚恋网站营销,但体现的社会心态无疑是真实的。所以最高人民法院都出来回应了,说:"人民法院对拐卖儿童犯罪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惩治的基本立场……"当然,最高法表态前就有争论。就在人们转发、点赞的时候,一些精英,或自以为是精英的人不舒服了。他们批评大家"没有法治意识",说这是在追求一种"嗜血"的"群众暴力"。甚至,精英们还重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12)
正现在正是00后们自我成长的最关键时期,而这个自我恰恰充满了开放的元素,注定在成长中不断地向未来打开。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可能是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问题的社会精英或潜在的社会精英。我在这里就先问一个问题:你知道"B站"是什么吗?如果你一脸茫然,我可以肯定,你和曾经的我一样,几乎不真正了解"00后"这样一个群体,虽然不排除你可能自以为了解。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5,(12)
<正>近期广受好评的电影《十二公民》里有一个情节,身份为出租车司机的"陪审员"与男一个身为地产商的"陪审员"矛盾相左,于是发牢骚地说,这是工农大众的天下,没有资本家说话的份儿。后者勃然大怒,起身指着前者的鼻子质问,你说谁是资本家?这个电影属于改编的作品,其受称赞之处就包括本土化做得比较成功。但这个情节太不"本土化"了,现如今资本家还会被当作骂人的话吗?出租车司机的确有可能那么  相似文献   

15.
阳敏 《南风窗》2007,(2):37-39
我现在不太关心知识分子的命运,我比较关心工人农民的命运,知识分子的命运已经很好了,跟中国其它阶层比起来,他们是最好的了。  相似文献   

16.
李北方 《南风窗》2014,(8):46-49
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回首百年前,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回答应该是,统治这个世界的精英们如果还不能放下"致命的自负",仍可能再次遭受致命的失败。在《昨日的世界》一书的开头,斯蒂芬·茨威格这样写道:"倘若要我今天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长大成人的那个时代作一个简明扼要的概括,那么我希望我这样说:那是一个太平的黄金时代。"那个黄金时代正是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百年和平"的晚期。当时的欧洲上流社会享受富足,迷信进步,以  相似文献   

17.
石勇 《南风窗》2014,(26):11-11
<正>我在《法律与天道人心》(见本刊第24期)一文中说到了"自然法"。现在让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下:在今天,我把几百元人民币放在了一个密封的铜箱子里,作为"祖传财宝"留给我的子孙后代。好,很多很多年后,这笔钱变成了具有很高价值的文物。而我的子孙们,历经N代,早巳不知祖上我居然还深谋远虑,藏有这笔钱了。于是,它好像就成了"无主物"。  相似文献   

18.
欧洲怀疑主义是中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它不单纯是国际关系领域的"疑欧"思潮,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空箱子",里面可以放一系列不同立场的各种政策。从根源上说,欧洲怀疑主义的出现与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民众和精英对于中东欧国家与西欧国家关系、中东欧政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现状的一种"另类"审视。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6,(7)
正我表哥是老家小镇上很有名的中学老师,他的特点是凶,扇学生巴掌是家常便饭。因为管得严,所以班级纪律好,升学率高,家长们争着把孩子往他的班里送,还要嘱咐,不听话就打,别惯着。几年前的夏天,我回家时正赶上一大帮学生到他家里给他过生日,是一个刚送走的毕业班。我跟那些孩子开玩笑,我说姜老师打过你们吗?他们说打过啊,我说你们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了,还不报仇,找个僻静的地方拿麻袋往他脑袋上一套,打他一个鼻青脸肿,  相似文献   

20.
不敢相信你     
从公司辞职后,大张又操起了老本行——承揽消防工程.一个月后,我接到他的电话:"潘啊,跟你借点钱行不?我最多用三个月!" "行,借多少?"我答应得毫不犹豫.谁还没个难处呢.再说,同事两年,他的为人,我还是信得过的.就这样,我约他在银行碰面,提前支取了一张还没到期的定期存单.两万块钱拿走了,没让他打借条,尽管我能联系到他的,只有一个手机号码.临走,大张千恩万谢,说还钱的时候,一定好好请我撮一顿.我大度地说:"不就两万块钱,至于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