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正在积极向好的态势拓展。透过不断向好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法治在疫情防控中所迸发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以全票赞成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展示国家文明形象、筑牢生命安全屏障、确定下一步修法基调,《决定》承载着满满的民意,社会各界对此反响积极。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14亿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全力以赴,迅速掀起了一场防控阻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蔓延。肯定战疫成绩的同时,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所暴露出的短板和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正视。譬如在疫情早期,疫情防控机制监测、预警工作效果不理想,疫情信息公开严重不足以及信息误导,对妨害新冠肺炎等乙类传染病防治的违法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惩治等,不一而足。种种漏洞导致错失疫情最重要的预防时间窗口和控制疫情的黄金时间,最终造成“小病酿成大灾”的严重后果。“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只有抓紧从法律制度的设计入手,完善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刑法第330条关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规定,推进疾控机制变革,真正构筑起公共卫生安全的法治屏障,才能完全化解这场公共卫生危机,避免在有些方面重蹈2003年SARS灾祸的覆辙。从这个角度讲,这次公共卫生事件既是对中国法治的一次考验,更是中国法治成长的一次契机。我们期待通过公共卫生法治建设,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最终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2019年年末,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并迅速向全国蔓延。经调查,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为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这是自SARS、MERS、埃博拉病毒等传染病之后,又一例以野生动物为病毒传染源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骤然暴发,迅速蔓延全国。防控疫情已成为当前全国的头等大事。能否骤然加之而不乱,有效防控和战胜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和医药卫生体系的考验,而且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6.
又到一年“两会季”。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两会未能如期而至。尽管如此,却丝毫未能阻挡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智慧。3月20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座谈会。270多位政协委员通过移动履职平台围绕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防范公共卫生风险,以宣传教育、法治保障、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等方面建言咨政。由于具有“天然优势”,律师委员的发言和意见成了这次座谈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2019年年底以来,自武汉地区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形势牵动人心。2020年1月22日,国家疾控中心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为野生动物。近年来,火热的野味交易市场使得大量的“野味”被摆上国人餐桌,不仅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极大地破环了生态环境,打破了生态平衡。捕猎者残忍的狩猎、屠宰手段,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从中央到地方,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早就认识到,食用野生动物风险很大,但‘野味产业’依然规模庞大,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重大隐患。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用更加严格的法治约束,掀起一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革命,警醒每一个人要绷紧公共卫生安全这根弦。  相似文献   

9.
刑法第330条规定的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因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而被激活,成了惩治妨害疫情防控犯罪的利器。然而,因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中的“传染病”是指甲类传染病,而新冠肺炎只是采用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的乙类传染病,故将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适用于惩治造成新冠肺炎传播的行为,虽具有充分的实质合理性,但新冠肺炎并非甲类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的突发性、未知性1等特点,往往让人措手不及。我国虽然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尚未完全解决依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问题。就立法层面看,我国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建设中,已经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安全法、职业病防'冶法、动物防疫法和国境卫生检疫法等多部法律,还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实施条例》等法规。  相似文献   

11.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过程中,我国疾控机制在病毒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诊疗规范发布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控制了疫情恶化,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众多国家的赞誉。然而,疾控机制在疫情早期的监测、预警工作效果并不理想,错失了控制疫情的黄金时间,造成病毒的肆虐。可见,我国疾控机制仍有许多待改进之处,这都要体现在对法律制度的设计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虽然并不缺乏对透明度和公开的赞美和认同,但受到管理型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管理主义色彩,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导向的公开”。信息就是权力,这句话的本质在于揭示了信息不对称的权力性质,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组织,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的势能差,具有类似于权力的控制性功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营造信息势能差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如此,组织亦如此。通过信息的“管理”,本质上就成为权力行使的一种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3.
黎霞 《民主与法制》2020,(11):13-15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随即迅速蔓延全国,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14.
一、背景情况及问题分析。2020年2月5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宣布启动对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研究,2月6日,瑞德西韦在武汉金银滩医院开启临床试验,第一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开始接受用药。此次临床试验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特殊情况下进行,在开展临床试验的机构内使用尚未得到批准上市的药物,属于同情用药制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现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是一次严峻考验,也是一次实践检验。通过检验展示了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优越性,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彭静 《民主与法制》2020,(11):30-32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春节,全国乃至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严重影响了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生活和生命安全。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疫防疫,完善健全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需要法制、体制和机制的支撑,其中法制具有保障性、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山 《民主与法制》2020,(11):33-33
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国,波及世界,相较于此前发生的“非典”疫情,本次防疫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大数据应用发挥了显著的效果,“健康码”等大数据应用产品为公众所熟知,病患数据、物流数据、交通数据、人员流动数据以及相关的软件应用为防疫工作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立法仍在起步发展阶段,针对应急状态下大数据应用立法更为缺乏,由此引发了社会关于应急状态下大数据应用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物业服务承担着城市最小的细胞——小区的运行管理,是城市政府各项政策、各项措施落实的“最后100米”,担负着非常繁重的社会管理工作:如流动人口管理、治安防控管理、文明城市创建、垃圾分类管理、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公共危机等。  相似文献   

20.
方燕 《民主与法制》2020,(11):20-22
2020年1月以来,对于全国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人民政府相继釆取延长假期、交通管制、限制出行等各种防控措施,防止人群聚集、减少病毒传播等。我国政府积极釆取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不仅对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于各类民事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可以预见今后大量出现由于防控措施引发的民商事纠纷。为此,就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领域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