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海深 《理论导刊》2005,1(2):34-35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这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观点,已被学界大多数同志认可。然而,人的需要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多样的,还是单一的?是社会的,还是纯自然的?是历史的,还是永恒的?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能否科学地理解人的需要的不同特性,直接关系到能否深刻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文本,更是一种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蕴含在它的文本之中,但更多的是蕴含在它的实践本性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践本性内化为对生命价值的探求,最终统一于理性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不仅展现理论的科学性,更体现实践的可行性,强调实践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必须遵循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但是不管是从哪个维度去研究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我们都不应忘记马克思主义蕴藏的“类主体”高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柴婷婷 《学理论》2008,(8):62-64
人是什么,是近代哲学一直追问的问题。而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研究中,弗洛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他自称自己的人性论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使人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际上,他仍把人的本性看成是天生固有的东西,把人的社会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从而在根本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远未迄及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高度。马克思的人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实现了由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4.
柴婷婷 《学理论》2008,(10):74-76
传统人道主义哲学对人的提问方式,仍然是“人的本质是什么”,目的是追求人的理想的永恒的本质,并以抽象的一般本性为基本理论原则,去解释一切哲学问题和评价社会历史,这必然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我们说马克思哲学不是这种抽象的人道主义,并不是说马克思不关心“人”,马克思同样以人为核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姑且称之为“新人道主义”,这种“新人道主义”的评价尺度与传统人道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它是以生存为评价尺度的历史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5.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本性,人也有人的本性。但是人的本性长期以来一直和人的本质与人性纠结在一起。马克思在自己哲学形成时期对这三个概念做了科学的区分:人的本质是指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人性是指人从动物兽性中分化出来积淀起来的人之为人的一系列善良特性。人的本性只有一个,就是需要。人的需要本性作为人永不竭尽的渴望和动力,使人处在发展常态中,是人类历史的源头和起点。人类的需要历久弥新,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要在需要及其满足中来理解历史。而整个历史如马克思所说,"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所以,要正确对待人的需要,要把"需要"看作激活生活和历史的一把钥匙,"需要"衰竭,社会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变成一潭死水。但同时也要对不合理的非正当需要加以遏制,在发展中不断地提升正当需要,满足长远需要。马克思的理想正是人类的未来将"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生活和劳动。  相似文献   

6.
张宇 《理论探讨》2015,(1):65-68
虚无主义作为人类生存的困境,其产生既有理论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由于"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而海德格尔指出价值虚无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必然命运。他们尽管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却仍然没有切中问题的实质,而马克思则在现实的基础上指出虚无主义根源于资本的本性,并且只能通过瓦解资本的逻辑而超越。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实践→主体性"模式中的"实践"概念还是其所坚持的从观念出发的考察方法都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与要求的,而且这种主体性理论一旦运用到哲学以外的人文学科中,更会导致以之为基础的理论的抽象化。转换主体性的解释模式,探讨符合马克思哲学本性的主体性理论仍然是当前有待完成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8.
反常是指在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科学认识主体(主要是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在拒斥已有理论的前提下,对已有理论提出质疑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通过对弗@培根、波普、拉卡托斯、劳丹等人所理解的反常问题的历史考察,阐述了在科学理论发展中反常问题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其本性上是思考人类生活及其世界的“价值问题”的理论。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对自身生存发展、生命本质的意义、实现方式和内容的改变,它体现人类对自己生存命运的关注,对理想境界及本性完善的价值追求。纵观西方哲学形态演变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实在论”范式向“价值论”范式转变的历史。当代价值论范式转向的实质,就是要从“实在论”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立足于人的价值性活动的哲学思维,进入价值论所面对和关注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创造人与社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0.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晓武 《理论导刊》2008,42(4):68-70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质和人的类特性的统一,人性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是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原则的主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践论和生产力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论和生产力论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全面关注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建构价值观的起点,基于人类实践活动内容的意义表达和理性反思是价值观建构的内容基础,实践活动内涵的辩证本性是理解价值观念辩证特性的深层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基于实践活动的现实理性反思,又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历史理性反思。在实践论和生产力论指导下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科学理解价值观念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价值观念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矛盾关系,辩证把握价值观念的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姜玉洪 《理论探讨》2004,1(6):43-44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当代科学技术观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域.1929年,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问世,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就开始成为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争论的热点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有诸多的论述,其中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为主要代表.霍克海默在<科学及其危机札记>中指出:"之所以说科学是意识形态,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它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在他看来任何人类行为方式,只要有可能掩盖社会真实本性就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科学表面上是以揭示社会真实性为己任的,同时科学也是掩盖社会真实本性最有效的行为方式,所以它是意识形态.霍克海默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无疑切中了当代工业社会的要害,在论述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的职能时,把科学技术看成一种新的统治或控制工具,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的.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具有非政治化的倾向,但当它用来作为统治人的工具时就政治化了,从而它获得了意识形态的性格.真正系统阐述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思想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后期主要代表哈贝马斯,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前辈的理论而著述<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或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或者说科学即是意识形态.研究哈贝马斯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他的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理论有明显的不同,哈贝马斯在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时借助并歪曲了马克思的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因此廓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挥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伟 《行政论坛》2005,(4):12-14
在西方政治理念中,存在着对公共权力边界问题的关注。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成为自由主义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争论的焦点。到了现代社会,公共权力边界问题更是一个非常具有普适性的理论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即: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区分到公域与私域的分野;从权力的本性到对人性的不信任;从人类的自由本性到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与唯物史观的完整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地位及逻辑安排的争议及其解决,需要唯物史观“科学—人文”完整逻辑模式的建构.其中,“矛盾→规律→动力→作用”的科学主导的逻辑线索是清晰成熟的,而人文逻辑清晰的线索至今有待具体建构.在相对区分“社会”与“历史”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发现“历史→社会→现实的个人”的线索,即“科学—人文”融贯的完整逻辑与理论境界.历史合力论不是简单的理论注脚和修辞“解喻”,它完整体现了“科学—人文”逻辑的张力与融贯,是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是唯物史观元理论的逻辑完成与历史经验的理论化境和深刻解谜,运用时应注意其与历史观上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理性对制度发生机制、学理定义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制度起源的自生与创生之争和个人与整体之辩,我们也从人们对制度的不同界定中感悟到人们对制度存在不同的理解视角,在欣赏思想家们理论精华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把握住的是制度的本性,即制定者自利性、相对独立与历史继承性、多样性、受动性、伦理性。看清和把握住这些制度本性,有利于我们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中,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做到公平公正,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世界仍然长盛不衰,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延续和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全球化问题因其带来的利弊之间的矛盾而备受关注。在世界关系网中如何化解全球化的矛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阿尔都塞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科学 ,但哲学并不是科学。马克思所开辟的历史科学新大陆 ,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就是生产方式理论。在反对线性因果观和机械决定论的同时 ,阿尔都塞提出了以科学面对历史的结构因果观和多元决定论  相似文献   

18.
社群主义正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群主义的正义理论是在批判新自由主义尤其是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与新自由主义强调正义的普遍性、优先性相反,他们认为正义是受环境、历史、文化、善等制约的;在强调正义的历史性、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等方面,社群主义的正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其并未认识到“历史”的真正本质所在,因而其正义理论仍然是虚幻的,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学风建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研究,宏扬其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对于今天的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学风建设理论的历史演进学风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群众实践的问题。是一个伴随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全过程的问题。毛泽东学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理论和思想上的成熟程度,也从中折射出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一)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是毛泽东学风建设理论的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初,当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性质、其发展中的竞争机制以及资本的某些本性,反映为以多党制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民主的基本性质;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性质,使资产阶级民主成为以金钱为后盾的政治,而建立在强大物质力量基础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越来越表现出它的扩张本性。在批判地研究民主与市场经济、民主与资本之间关系等问题时,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