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同发 《黄埔》2007,(1):48-50
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作为祖国的宝岛,台湾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话说台湾栏目以大视野、大纵深、大力度介绍台湾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揭示台湾历史之根、文化之源。作者姚同发先生曾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台湾研究,曾多次赴台作学术访问,出版有《台湾历史文化渊源》等著作。  相似文献   

2.
温淑华 《台声》2003,(1):50-51
近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历史文化渊源》(约34万字),是友人姚同发先生历经近4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朴实生动的语言,以多学科视野、大文化格局,阐述了台湾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勾勒其来龙去脉,追溯其根由本源,厘清了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源流关系,从而达成为台湾历史文化定位的目的。江泽民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中提出了中华文化“纽带”论,1998年在钱其琛副总理倡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姚同发先生在此背景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台湾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将台湾文化放在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历史的比较分析说明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并且提出一些问题与台湾学者商榷。  相似文献   

4.
陈筠 《两岸关系》2010,(8):54-55
“陈水扁时代,大搞‘文化台独’,就是想切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脐带。台湾会馆不正是对‘去中国化’的最大答复吗?如果台湾跟大陆没有关系,那么台湾会馆又从何而来?台湾会馆留下的是一个历史见证。”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在台湾会馆座谈会上如是说。  相似文献   

5.
郭志超 《台声》2000,(8):42-42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的先民是我国东南先民的一支 ,其历史源头甚至可以远溯至23万年前的左镇人和长滨文化。三国时孙吴开始经略台湾 ,那时台湾在史书上称为“夷州”。隋、唐、宋时称为“流求” ,元代别写为“琉求” ,明代改称为“东番”。“台湾”这一新的岛名直到明末才出现 ,它源于高山族西拉雅人的一个社名 ,后来指安平一带的港口 ,进而演变为全岛之称。古代台湾西部和北部平原居住着高山族平埔人 ,平埔人有10个支族 ,居住在今台南一带的一支平埔人叫西拉雅人。当时在今台南市与安平镇之间有个大海湾 ,海湾外侧有一道由…  相似文献   

6.
从“台湾文学经典”看台湾文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学经典的确认是一个文学系统多个层面参与运作的动态累积过程,“台湾文学经典30部”的产生再次表明了人们对台湾文学所充溢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所开掘的本土文化资源的理解、尊重,对其所呈现的历史厚重感、文化包容性的肯定、赞许,同时也启发着人们去思考“台湾文学中心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20年代的台湾新文学运动,在台湾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场运动是当时岛外新的社会文化思潮本土化的产物,其实质是民族文化同殖民文化的一场大搏斗。新文学运动通过对旧文学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台湾文学的民族主义传统,为台湾新文学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台湾新文学运动以批判旧体诗开始,以白话新诗和其他新文学创作的出现为标志。本文拟就追溯白话新诗之源起,对台湾新文学运动做些回顾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都与她的历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台湾自不例外。本文将考察台湾社会的变迁和文化发展,探讨台湾文化的中华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0.
再遇台湾     
正看见梦想的力量,扩展更大的视野、提升文学、宗教、历史、经济、法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思考和观念而得来的创造、追求、实现梦想的虔诚之心不正是我们这次赴台的意义吗!当我再一次来到美丽的宝岛台湾,我便拼命地在找寻七年前来过台湾的印象。从渐冷的北京飞到台北最直感的就是这里还在过夏天,那种热力还是让我体会到两岸间的深情与热情。  相似文献   

11.
旨在介绍台湾的历史与现状,反映大陆学子对祖国统一的关切之情的“台湾周”活动,于1995年5月8日至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其间举办了有关台湾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问题的系列讲座、台湾图片展、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知识竞赛以及有关祖国统一与台湾问题的座谈会。 此次活动由人民大学学生会、校团委及有关学生社团联合主办。发起人介绍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赋予当代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作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为承担起这一历史重担,  相似文献   

12.
正番薯,又称甘薯、地瓜、山芋和红薯。因为台湾岛的形状像番薯,也因为番薯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是台湾最常见的粮食作物,所以早已深深嵌入台湾人的历史记忆里。翻阅台湾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番薯的踪影。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平原曾写道,"饮食从来就不仅仅是营养或美味,而是包含了太多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味蕾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的想象,附着在食物上,大大拓展了饮食的文化内涵"。在台湾文学作品里,有人透过番薯回忆饥荒贫困的日子,有人通过番薯书写台湾独特的饮食文化,有人通过番薯怀念家乡的味道,也有人借助番薯表明自己的故乡。因此,番薯可  相似文献   

13.
正5月12日至19日,台湾基层代表"一带一路"甘肃历史文化参访活动在陇举办。本次活动由甘肃省台办主办,来自宜兰、台东、花莲3县的近百位台湾基层代表在"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进行了为期8天的参访交流。活动旨在让台湾基层代表感受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实地了解祖国大  相似文献   

14.
民进党人在其文宣中常常强调台湾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统合性,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遂行"去中国化"的政治目标,在多元文化体中,中华文化不过是其中之一种而已,而且只居于落后的传统,不是那么重要.其实,文化是一个整全生机体,具有一个文化中轴在核心处运作,依赖这个中轴的生命力,文化体得以吸收多元的文化营养而壮大这个整全生机的文化体.台湾无论在明郑、清代以及日据时期,她的文化中轴主体性就是中华文化;迈入现代化的台湾,其文化中轴主体,仍然是中华文化,此由亚洲四小龙兴起与儒家文化深切相关可得明证.本文从台湾的原乡生活方式来诠释台湾民间文化中的大小传统就是中华文化之事实,指明作为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中轴之中华文化,乃是周文华夏悠久历史的延续创新.  相似文献   

15.
杨娟 《统一论坛》2016,(4):11-13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认识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两岸和谐文化关系构建对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两岸统一意义重大。一、台湾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和特点台湾先后经历过荷西、明郑、清治、日本殖民统治、中华民国等不同时期,特殊的历史轨迹使台湾文化呈现多元并存局面,台湾的文化类型有数十种,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殖民文化、本土文化,是  相似文献   

16.
正岁月沧桑、物换星移。中国已经崛起,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香港、澳门早已回归,然两岸至今尚未实现和平统一。追思1406年前(隋大业六年)武贲郎将陈棱奉隋炀帝之命经略台湾,功勋着著、彪炳史册,不仅开辟了中央王朝治理台湾的历史先河,而且对后人渡海开发台湾及台湾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华儿女当时以为念,沿着先人的足迹,励  相似文献   

17.
台湾建省,是由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海疆发生危机,清廷审时度势而作出的一项正确决断。因此,台湾建省不仅是台湾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台湾建省,不仅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和发展,也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深远而重大。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台湾军队举行了以大陆为假想敌的代号为“汉光18号”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假想大陆在2005年春季对台发起攻击。此次军演规模之大、份量之重,前所未有。这无疑是对祖国大陆的公开挑衅。 据统计,台湾军队在国民党执政期间,年均演习47次。到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上台后,台湾军队的各种军事演习明显剧增,2001年度台军举行的各类军事演习达300余次,成为台湾军队历史上军事演习最多的一年。今年第一季度举行的各类军事演习就已达90余次,其中,“汉光”演习是台军的“年度重头戏”。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开拓     
自古以来大陆和台湾同胞都在同一个中国大家庭。这个“古“,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然而以李登辉为首的分裂和“台独“势力,却歪曲历史,说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无主之地“,“清朝时还是外化之地“;民族败类吕秀莲更露骨地说台湾跟大陆“历史上是远亲“,“地理上是近邻“,甚至在《马关条约》签署100周  相似文献   

20.
王杰 《两岸关系》2007,(10):51-54
强调或突出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是以往台湾史和两岸关系史研究中最基本的学术取向;受其影响,两岸之间的管辖关系,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台湾的管辖形式,或多或少被忽略。事实上,台湾海峡,风涛之险,不仅未能阻止两岸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