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南龙 《湖湘论坛》2001,14(5):69-71
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作进一步前瞻性的考察时,学界往往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政治体制改革之上,而很少注意到政治文化的泛化性影响。本文试在回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化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后,揭示政治文化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我国渐进式体制改革的文化渊源。 一、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文化转型及三者的关系 从50年代初开始,我国在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时,主要模仿苏联建立起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同时,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和建立…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再一次历史性地被提到深化改革的重要位置上来。在我国现阶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同大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增强相适应,同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新要求相适应,又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相吻合。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要在适应时代新变化、实践新发展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必将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而政治系统的改革、完善和发展,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要基本满足社会成员的心理期望。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实证分析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评价、体系取向、政策关注等方面的政治心态,并以此为理论逻辑基础,提出发展民主政治的首要步骤是完善人大代表选举,政治发展的关注焦点是建立长效的防腐败机制制度,政治发展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加强法制建设,政治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完善干部选拔和监督制度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三大改革中居于重要地位。它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什么重要启示,如何把握它的未来趋势,本文就上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备受国人关注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和开局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两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精心部署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经验,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紧密结合山西实际,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走向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如何认识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2020年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系统阐述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包括总体上的要求和对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要求,突出了重点,划清了界限;提出了当前和今后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七项主要任务,系统总结了这些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是今后五年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8.
文化整合视野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自近代开始转型,直到今天这个进程还远未完成。今日中国有三种文化并立: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要度过这个转型期,这三种文化必须实现有效整合。本文提出了文化整合的概念,并从这三种文化整合的视角对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作了一些思考,主要涉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重点,未来中国政治合法性问题,未来中国政治运行逻辑以及政府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9.
政治亚文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文化之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到今天步履维艰,其中政治文化动力不足是其关键原因之一。当前中国政治文化显现多元并存的格局,其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两种政治亚文化。这两种政治亚文化在相当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恰当确立,干扰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常进程,破坏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环境的稳定。为此,我们应采取合适的途径培育适宜中国政治发展的政治文化,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不仅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首创性历史贡献,也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突破性历史探索,提出了一整套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相比,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重温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向着邓小平所指引的实现人民直接民主的政治目标奋进,无疑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纪 《长白学刊》2003,(1):25-27
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进一步优化政治资源配置,从基础做起,大力发展人民群众的直接民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2.
宋世明 《时事报告》2013,(12):42-4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除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外,社会体制改革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一种经济与政治相统一的政治观,对目前比较流行的五种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发展的模式选择进行了回应和分析。认为:中国政改和民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党的执政制度的改革,重点要解决好满足民权需要、有效执政和依法治官的问题。如果能够在实践中成功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不仅会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会创造政治发展的奇迹。  相似文献   

14.
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所倡导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协调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因有其形成的特定背景和历程,所以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其局限性,既赢得了赞誉又遭到了尖锐的批评。但该理论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A study shows the general public are keen on political reform and aspire to systemic solutions for corruption and the rich-poor gap.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与政治观的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调和谐,意味着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不和谐,而且这种不和谐并非仅仅存在于某个时间段和某个空间域里,而是在从传统的和谐到新型的和谐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因而,营造和谐社会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联动,仰赖政治体制改革的跟进以及整个政治观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准确把握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政务公开作为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参政督政方式 ,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政务公开 ,要使政务公开制度化 ;要设计标准模式 ,使政务公开规范化 ;要将政务公开贯穿在重大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要突出公开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9.
确定目前政治体制改革应以哪一种政治价值为核心有两种方法:一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二是从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政治改革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的地位着手。前者实际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苦难,后者才是切实可行的。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政治价值应该是平等。  相似文献   

20.
李丹 《人民论坛》2011,(9):66-67
从"运动政治"向"法治政治"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来政治体制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路径。深入理解"运动政治""、法治政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源,准确把握由"运动政治"向"法治政治"转变的必然性,对于当前形成改革共识、把握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