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普世伦理扎根于人类社会的公共理性,它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人类活动都起到道德约束作用。在一般的意义上,当代世界各民族认同的普世伦理具有四大主要特性与基本内容:其一,普世伦理具有植基于人类社会公共理性基础上的普遍性,因此它包含为公共理性所认同的普遍真理性内容。其二,普世伦理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公度性,因此包含优先于各特殊文化价值的可公度性内容。其三,普世伦理具有当代工业文明提供的现代性,因此涵纳“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现代性话语系统的内容。其四,普世伦理具有最基本起码的人类底线性,由此决定了它涵纳不容违逆的基本人权内容。由此,普世伦理的最大功能是其能服务于和谐世界的建构,而这与中国的国际战略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2.
理性经济人假设在解释政府行为时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它忽视了人性中的有限理性面相,这就使它在解释政府行为时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而人性假设则可以有效躲避这种片面性,从而对政府行为做全面的理性分析。人性假设认为:人性中具有自然性的一面,也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在其自然性中,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感情冲动的一面,在其社会性中,人有利他的特性,也具有自利追求,但在分析政府行为并为约束政府行为而进行制度设计时,我们就不能从其完全理性、利人利他的天使特性出发,因为如果这样,任何制度设计都将是多余的,而只能假定人人都具有非理性或不完全理性,并假定人人都是无赖,尽管这一预设在现实中可能是谬误,但在政治上绝对是真理,因为只有从这样的预设出发,才能设计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促进政府公共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是一种奠基于一定的价值共识基础上的社会协调过程,它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间伦理原则做基础,而这种伦理原则需要相应的以价值合理性为基础的伦理文化来维系和支撑.中外思想家对主体间伦理进行了多种价值合理性的证明,为主体间的伦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但都没有为这种伦理文化找到真实的基础.马克思的实践观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根本性变革,以崭新的思维方式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间伦理文化找到了真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红珍  周明海 《探索》2012,(1):162-166
政治价值是人类在政治领域所显现的超然本性在精神与观念层面的凝结,必然带有某种应然与抽象的色彩,也与人们实然的政治生活保持某些距离,呈现出某种"底线性"和"共通性"特征。这也表明在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普世性政治价值。但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政治价值就可以不分条件地被普世化。政治价值普世化是一种源于人类理性自负的理论冲动,它总是试图将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特定政治价值予以普遍化,不切实际地放大人类共性价值的存在范围,从而限制了多元价值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当下中国学界的政治价值的普世化诉求只是对市场经济时代价值多元化困境的一种无奈回应,且其方法论基础也具有深刻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现实道德的实践空间拓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青少年的网络伦理的建构是以现实道德为依据的。加强网络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伦理建设,要发挥青少年主体的道德自觉和主动性,用理性判断指引网络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迷径,坚持主导性价值和多元发展,并结合主体间性思想,促进网际空间的和谐。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共存是网络赋予责任伦理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对当代世界金融和经济领域持续进行的缠结进行解释时,全球化对人类提出了新的伦理挑战。亨廷顿认为人类未来的冲突必然表现为文明的冲突,与之相对应的是孔汉思的全球伦理思想。孔汉思认为,黄金法则是对世界宗教和文化的道德标准和基本共识最低限度的表达,是全球伦理的表达和实现,是人类最低限度的普世价值。然而,仍然存在着达成如何成为全球伦理以及使用"全球伦理"术语的伦理共识问题。维雷杜借助非洲伦理规范中"同情的公正"和"共同体"等概念,厘清了"全球伦理"和"普世伦理"之间的界限和关系。全球伦理的发展可行性在于通过创立全球伦理规范而不是单一全球伦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协商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协商民主实践中生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对我国协商民主实践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在协商主体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文化通过明确人民的协商主体地位、培育协商主体的协商精神、规范协商主体的协商行为,有助于提升协商主体的价值共识;在协商治理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文化通过为协商治理注入更多价值理性、推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有助于增强协商治理的效能;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国特色协商文化通过创新协商民主认知理念、坚定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方向、完善协商民主体制机制,有助于优化协商民主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8.
邵广侠 《探索》2006,1(5):83-86
无论是社会本位还是知识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反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它们无视人的生命需要。当前,加强人的主体性建设,追求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标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顺应人性,注重尊重人、关爱人和发展人的教育,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整合性。  相似文献   

9.
胡伟希 《新视野》2002,(5):64-65
一、主体性与近代以来的伦理危机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韦伯给西方现代社会科学造成的影响都不容低估。及他的其它一些著作中,他反复论述这么一个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兴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西方”。所”,按照韦伯的说法,是着重考虑手段与欲达成的目的之间的关系,至于行为本身是否具有绝对具理性”的概念的确有助于阐明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但韦伯的这一说法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的。因为它在解释和理解现代西方伦理和道德生活西方人伦理和道德生活的主要是宗教而韦伯也指出,早期新教徒的经济伦理与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0.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大学大爱行为文化,就是要把大爱精神内化为大学人的自觉价值追求,把爱心与责任真正融入到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建设和谐校园.根据大学人在学校的岗位、角色,不同的主体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和要求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大学大爱行为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既要区别对待,又要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1.
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作品,往往以某些土匪或类似土匪的人物行为为描写内容,写他们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我把它们总称为“匪行小说”。在近几年的小说创作中,它的确形成了某种不大不小的“热度”,成为一些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小说家对人性与文化进行深入探求的一个特殊的视角,它所负载的文化意识、审美趣味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匪行小说”在新时期的产生基本上可以说是从莫言1986年的《红高梁家族》开始的。作家对其中主人公“爷爷”徐占鳌的匪行事迹的描述不但没有导致一个传统的故事模式,而且在其美学特质与价值评判上也把人们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余占鳌身上,“匪性”成为其人性和生命力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表达,其出生入死、纵身于红高粱密林“杀人越货、精忠报国”的英雄行为与匪行特质已经完全以二元复合的形式重叠于一起,互为依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化与开展,人类进入了一个数字符号化的生存空间.在此空间之内,人类文化实践活动的对象将越来越多地被"符号化存在"所取代:活动本身也因信息技术符号化、虚拟化所具有的模拟能力,具有使人可以亲身体验沉浸在这种虚拟环境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能力而为人类文化符号能力的施展提供了某种契机,从而也使人们相对独立、有效、全面地开展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成为可能.一种突显深度符号化的人类文化创造--信息符号型文化创造实践将越来越成为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化创造方式,这是一种强调符号之于文化创造的一种更为普遍、彻底的有效性以及符号在当前信息文化创造中的某种关键性价值的文化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3.
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人文精神的建构是一个全新的题目。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其本质的规定性表现为:历史精神、文化(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4.
引咎辞职制虽然是一种行政制度、政治制度,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伦理,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其行为过程、实质、目的和结果蕴含并体现了民主性、公正性、服务性和效率性等伦理价值。这几种伦理价值体现了权力与利益复杂关系在引咎辞职行为中的价值诉求,是由引咎辞职行为的公共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范海武  刘怀玉 《探索》2004,(3):59-62
本文围绕"生存高于发展"这个核心思想,试图以追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存哲学基础为入口,来对"哲学作为人学"的可能性及其内涵进行重新思考,并对传统人学讨论中的以同一的认识和实践主体为价值前提的理论框架进行全面检讨,认为选择一种"后主体的"、"差异的"、"可能的"他者伦理诉求,已经代表着新世纪哲学人学讨论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立法人性化是通过立法形式对人既有的和不断提升的需求和权利的确认,立法应最大可能地使相互矛盾着的主体需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得以共存.现代立法缺乏对人性的认识,所以要求法律必须在极其细腻的精神和价值层面寻找到一个合理的正义根据和原则,来协调解决人性的内在矛盾浮现在社会生活中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进一步认识人性的作用,达到一种理性平衡,使立法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文化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伦理问题 ,它决定着在一特定范围内有多少人以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享受那种人所应有的一系列权利这一重大问题。研究和关注政治这一科学 ,主要目的显然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问题 ,为了使之越来越接近人类理性现已认识到的那一伦理和道德水平。一  作为一个研究角度 ,政治文化是伴随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而来的。阿尔蒙德于 195 6年 8月在美国《政治学杂志》发表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采用了这一提法并加以界定 ,此后为政治学界接受并为众多学者用以分析政治体系中的政治行为及其变迁。多年来国外专…  相似文献   

1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属性对个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特殊需要的满足关系。虚拟空间的特点赋予虚拟空间中的主体具备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相似的主体性,使网络空间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形式和生存方式,同时也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存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文化理性作为非正式制度和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构件.认为不同的区域文化理性,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素质与行为必然影响经济增长的最终绩效.本文剖析了浙江传统文化理性的九方面特征及其形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原因,揭示了这种传统文化理性对浙江经济运行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影响.从文化视角对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奥秘给出了一种理论诠释;同时也喻示了中国不同区域现代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文化理性缺失.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在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