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在川滇黔地区谱写的"长征史上最光辉的神奇的历史篇章";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纵队在合江五通石顶山的武装起义,是川滇黔地下党有组织、有计划地策应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略行动的成功之举,是红军长征路上谱写的红色悲壮高亢的音符。  相似文献   

2.
遵义会议既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转折点。以遵义会议为标志,中央红军长征可分为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由不断失利到不断胜利的前后两个不同的斗争阶段。通过对这两个阶段的史实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不难得出军事路线、军事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等都对中央红军长征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六军团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之前的重大军事行动。围绕策应和为中央红军即将进行的战略转移探出一条通道这一任务,红六军团从实际出发,勇于抵制"左"倾中央的错误指挥,甩开"包袱",采取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军事原则的实践,周旋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之间而到达黔东地区,完成了西征任务,为后来的中央红军长征在无根据地的情况下进行战略转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最后抛弃"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奠定了基础,对处于危急时刻革命困局的扭转有着重大的贡献和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4.
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六次重大会师的第一次。它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这一历史过程可这样定位: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导引点;木黄会师后展开湘西攻势是直接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而两军团反"围剿"及战略转移,牵制了敌人,极大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为长征历史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说进行重新审视有特殊意义。基于抽丝剥茧的逻辑,应客观认识到:"二万五千里"仅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行程来说的,不是指所有参加长征红军走过的里程;"二万五千里"仅指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中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的长征行程,不包括红一方面军中的其它军团;"二万五千里"应该只是对红一方面军中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中的作战部队而言的,不是对随行的中央机关和其它非作战部队来讲的。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过云南,传播了革命火种,对云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影响下,龙云的思想也开始了转变的历程。 一、红军长征过云南、龙云商议对付红军的策略 1934年10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的两大主力——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  相似文献   

7.
1934年12月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在贵州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解决了当时党和红军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这一系列会议以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为标志,形成了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逻辑起点,探索遵义会议精神对弘扬长征精神、红军精神、民族精神具有的独特价值贡献。  相似文献   

8.
长征过程路途遥远,军事斗争残酷,自然环境恶劣,民族情况复杂。为了取得长征的最终胜利,中央红军充分采用报纸、标语、戏剧、歌曲等宣传形式针对红军战士、沿途群众及白军官兵开展了大量的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取得了鼓舞红军战士、争取沿途群众、瓦解白军官兵的良好效果。长征时期宣传工作的经验对如今我们党开展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形成的,但这个策略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长征前至长征胜利结束,经历了主要是反蒋其次是抗日、抗日与反蒋并举、抗日为主反蒋为次到最终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在日本对中国的入侵过程中,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与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族担当和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0.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先后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呜三省会议、苟坝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部署,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相似文献   

11.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作为重要领导者、参与者的毛泽东对长征的认识和评价,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态度和看法。通过毛泽东的长征观来透视长征的缘起、转折和结局,是长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立足点。毛泽东的长征观,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全面、客观和辩证的。毛泽东认为,长征主要缘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克服了严酷环境的考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北方建立的巩固的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这块革命根据地为红二十五军、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历尽艰难曲折,其历史经验为:坚定革命信念,努力不懈开展武装斗争,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挫折中不断摸索新的斗争方式和路径;从首先保存自己出发,正确估量革命形势和革命力量,选择根据地的中心位置、发展方向、发展方式;根据地的各项政策都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求同存异,以革命大局为重。这些历史经验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是在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之后选择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确定红军作战行动方针和向外发展的依托。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随着其对地方社会控制的加强和封锁政策的调整,经济封锁带来的后果日益严峻,给苏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中国共产党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封锁,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最终未能真正解决苏区的经济困境,这也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陈云1935年到达莫斯科前,中共代表团和共产国际只能从报纸上获得长征的认识,这些认识往往具有浪漫色彩,与实际情况有相当大的差距。考察陈云1935年在莫斯科遗存的三份讲述长征的文献,可以还原陈云向共产国际汇报长征的情况。陈云的汇报揭示了长征胜利的原因,介绍了党内争论、领导核心的改组、军事战略调整等等情况,指出了临时中央政治路线上的"左"倾错误,使共产国际对长征的认识发生转变,从而纠正了此前关于长征的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6.
在领导苏区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在中共党内正确主张的影响下,张闻天逐渐在游击战争的战术形式、政治功能、战略地位等关键问题上抛弃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张闻天对游击战争的思考和认识,不仅是自己纠正"左倾"错误的过程,还对长征期间红军的革命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中共中央探索抗日游击战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作为中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张闻天对游击战争的思考和认识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与错误倾向的斗争中,王稼祥多次支持毛泽东正确路线:宁都会议上支持毛泽东正确军事路线,反对解除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反对"左"倾军事路线,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反对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抗战初期反对王明右倾错误,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  相似文献   

18.
古田会议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纲领的确立和对中国革命成功之路的根本确定。古田会议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延续,这一精神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得到了实践和进一步弘扬,相继形成了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精神系列,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革命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川东革命老区妇女群体为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工农红军的长征行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针对川东革命老区妇女当下生活状况,从个人基本情况、对革命老区传统的认识和认知、婚姻家庭、劳动、业余生活、女性意识状况6个方面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长期生活在川东革命老区的女性群体的当下生活正处于传统和现代生活并存并缓慢过渡的状态、多级交错状态、现代生活边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