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培云 《南风窗》2007,(1):42-43
不可否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中国一直在搞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社会”却处于一种没收与没落的状态。中国原有的社群组织与社会规则,在狂风骤雨式的改造中变得淹没无闻,而无所不在的国家体制,以及源自意识形态的狂热与敌意,更使资本变成了一个坏东西。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渐渐意识到,资本并没有那样糟糕。时至今日,在西方一些政治家或学者眼里,中国正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世界历史"的观点看来,中国社会主义是一种"地域性"存在,这种"地域性"存在使得中国社会主义面临巨大的历史性挑战,同时面临巨大的历史性悖论。这反过来也进一步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3.
石勇 《南风窗》2012,(26):62-63
一个理性缺乏的社会根源于人们并没有多少机会,作为权利主体参与实际的政治-社会进程,从中找到尊严。对于中国社会来说,2012年就像英国人类学家特纳一本书的书名那样,是一种"象征之林"。在时间的轨迹上,这一年是这样走过来的:以年初的"城镇化率"达51.27%象征着社会结构翻开历史性的一页开始,以年末十八大后人们看到了  相似文献   

4.
张墨宁 《南风窗》2012,(4):82-84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中国最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能够正视既得利益格局、冲破既得利益格局、打破转型陷阱逻辑、走出目前僵局与困境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如同西方发达国家多年前就曾经历的一样,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伴随着阵痛和代价,与之同步的是社会矛盾、冲突、问题在短期内的的集中爆发,以及各种社会病态现象的纷纷呈现。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拜金主义盛行、黄赌毒黑现象屡禁不止、道德迷失与价值崩溃、社会矛盾冲突多发频发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比较突出的社会病态现象。社会失范将为分析这些社会病态现象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导致社会失范,使得病态社会现象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一种合乎情理的“意外收获”,并将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6.
佚名 《法制博览》2010,(20):21-21
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美国人看中国存在两极趋势,一种是好得不得了,甚至认为中国很快将统领世界经济;另一种是带着有色眼镜,对于中国的一切都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觉得中国到处都是问题,缺乏对中国客观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石大建 《南风窗》2008,(19):96-96
在欧洲、印度和中国这世界三大文明体系中,中国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最为模糊,最让人感到困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以往对中国宗教的总体状况主要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韦伯式解读,另一种是杨庆堃式解读。  相似文献   

8.
苏少矗 《南风窗》2014,(8):59-60
"广场舞大妈"和居民的冲突,是中国在"城镇化"背景下全面迈入陌生人社会后,因缺乏契约精神,对公共空间划分的权利之争。在中国的社会空间中,原本已经"退"下来,看起来对社会走向不会产生影响的大妈们,在聚集于广场跳"广场舞"后,突然变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她们因为在广场上制造噪音,频频地与那些休息权、正常居住权受到严重干扰的居民产生冲突。这一冲突似乎无解。  相似文献   

9.
张天潘 《南风窗》2012,(23):90-92
在高速奔向全面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中国,却有另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今天的城市和乡村,正在匪夷所思地互诉衷情。  相似文献   

10.
袁剑 《南风窗》2008,(14):46-49
经济增长作为一种民间与官方共享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暗含了这样一种协定,那就是:增长必定可以带来普遍而且相对平均的福利改进。在1990年中期之后的经济增长中,中国并没有在新的基础上重建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出了问题,这很多人都能感觉到。百姓似乎更富裕了,但是并没有更幸福,也没有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一些没有钱的人对社会不满很正常,但一些有钱人也对社会不满,干脆移民海外。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善意和谅解,空气中充斥着剑拔弩张的味道。19世纪的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说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之所以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感觉,正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调整远  相似文献   

12.
廉思 《南风窗》2014,(24):55-57
<正>正是中国相对畅通的"横向"人口流动,缓解了日趋固化的"纵向"阶层流动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有效减缓了纵向流动变慢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稳定的冲击。阶层固化,向上流动的管道缺乏,导致社会活力下降,这是中国一个沉重的话题。还有阶层流动的可能吗?或者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吗?"洄游青年"们来了镜头回放一下:2014年春节的一个网帖引发了无数青年的关注和讨论。这个网帖来自著名网络论坛"知乎"上用户"王远成"的一篇文章——《背井离乡,为何仍要打  相似文献   

13.
趣话食堂     
正"职工食堂"是个总能令人回味的话题。著名作家叶延滨曾经说过,食堂是中国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有庞大的食堂阶层。虽然社会构成里,有各种各样的单位,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个好的食堂。除了学校,凡是有食堂的单位,必然是政府、事业机构,或者大型企业。听到某人说起单位食堂,别人必然会羡慕,因为那代表了一种社会身份。食堂里有形形色色的故事,单位的人在食堂里吃饭,会间接讨论工作,  相似文献   

14.
石勇 《南风窗》2012,(16):22-23
一些人常把群体性事件上纲为政治问题,动辄情绪化地把矛头指向制度,这完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激化矛盾。毕竟,对于有着实际利益诉求的普通民众来说,具体利益诉求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认真审视群体性事件中的"非政治"因素,有助于政府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处置。冲突或大或小的群体性事件成为中国社会挥之不去的焦虑。但它也在变化,因此,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按照一般的说法,群体性事件是中国转型过程中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时的一种社会后果。在性质上,它相当于  相似文献   

15.
寻找童增     
李淳风 《南风窗》2014,(23):72-75
时势造英雄,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需要倾吐,而童增站出来接受倾吐。他作为学者的理论抽象能力,又让他能够最大程度地将这些个人苦难整合提炼,表达为一种集体诉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与西方完全不同。其后果意味深长。在西方,至少在二战后这个时期,我们总是认为合法的国家,绝对是一种民主的运作方式,并且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中国模式却颠覆了这个逻辑。在西方看来,中国没有民主,但它的国家有着很大的合法性,我认为比任何西方社会的合法性都大。如果国家的合法性所指的主要或只是民主的运作方...  相似文献   

17.
南方朔 《南风窗》2013,(25):92-92
经济力作为一种力量,当然比军事力好了太多,但经济力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支配的形式,用经济力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国际秩序仍有极多破绽。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其实已出现了一种权力的大转变。对于这种新局面,中国当然也展开了它的合纵连横。但可能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大国的时间仍短,它对国家的手段运用略显粗糙,比如有时往往以经济力为手段。  相似文献   

18.
烟灰缸规则     
梁晓声 《法制博览》2010,(20):32-34
文化在政治之上,原本是无须论的。 中国之改革开放,终将验证这样一种规律——成也文化,败也文化;若功亏一篑而不可持续,教训也肯定归于文化。  相似文献   

19.
唐昊 《南风窗》2012,(21):14-14
当下中国社会对儒学的评价呈两极分化之势。一边是孟母堂、国学班的兴盛,一边是对儒学的世俗化贬抑。有朋友甚至开玩笑说你千万别去研究儒学,在中国现下研究儒学的多半是伪君子。我自然不赞同这句话,因我认识的几位研究儒学的朋友人品还是无可置疑的。但又觉得这句话的背后并不只是一个玩笑,而是一种脆弱的认同感。类似的更不堪的评价也映射出当代儒学与大众的某种脱节。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复杂,在这里不做  相似文献   

20.
覃爱玲 《南风窗》2013,(21):42-43
美剧是一种需要较高文化背景和心理参与的娱乐方式,一般只有具备一定西方文化基础的年轻观众才能从中得到大量乐趣,大部分的中国观众接受美剧有难度。最近两年,"追美剧"已然成为中国大城市年轻人一种新的潮流。网络同步发布引起的亲近感,使得美剧成为中国较前沿青年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窗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长期研究影视文化,对影视业及中国的影视文化政策和社会心理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在接受《南风窗关于美剧在中国影响的采访中,他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