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就业的现实与农村社会稳定的负相关主要表现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就业权益的缺失、农民就业竞争力弱、对农村"留守儿童"疏于管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弱化农民就业的现实与农村社会稳定的负相关:一是开拓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二是维护和保障农民就业的合法权益;三是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四是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国人目前普遍关注热点,农村发展没有质的进步,农民人权保障缺失,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双双步入困境。农民人权是农村发展的目的,也是农村发展的手段;农村发展以农民人权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二者的极大关联性,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博弈模型中,"策略"是对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的行为假设。经过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博弈,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达成一种利益均衡的契约,这种契约产生的合作共赢的结果,称为"结局"。而对这种结局进行评价称为"效用",表现为以农民人权度量农村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民"被上楼"问题,反映出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观念,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缺失。针对农民"被上楼"问题的现状和影响,探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和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流转等法律问题,为解决农民"被上楼"问题提供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大有改善,但文化生活还是不容乐观,农民心理还存在很不健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稳定。更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体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机制;改革教育体制,建立具有中国农村持色的"新农村大学堂"。农村本土传统文化精华是构建农民和谐心理宝贵资源;挖掘农村的传统文化精华,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构建农民和谐心态;"天人合一",树立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一直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问题,一个有着九亿农业人口在大国,农民的素质和农村的教育状况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很不相称.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是农业、农村、农民长远的和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是党根据改革开放的形势和农村实际,以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小康为目标开展的一项农村工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继续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对于在农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素质,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是农村新一轮土地革命的有益探索。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最大的亮点体现在资源统筹变资产提升价值,资金整合变股金扩大农村投资需求,农民变股东获取更多收入。铜仁在推广农村"三变"改革经验中,抓住资源确权、赋权、易权关键环节,按照"村社一体、合股经营"发展思路,通过"三权"抓手促"三变"改革,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既可盘活农村资源,又确保集体资源不流失,更能促进村集体和村民长期获益,实现农村经济活、生态美、农民富。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服务作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和建立与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的措施:转变政府职能,由"划桨"到"掌舵",由"垄断"到"合作—竞争";引入市场机制,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供给效率;优化"第三部门"制度环境,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增强农民参与合作能力,克服农村社区服务"搭便车"现象。  相似文献   

9.
新论荟萃     
做好"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工作,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而且还可以使农民从这些工程建设中获得一部分劳务费,直接增加收入;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要继续深化农村  相似文献   

10.
公共产品、政府职责与农民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的公共产品有相当大的比重由农民自筹资金或通过"投劳"解决,政府职责缺失,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畅通多方面、多渠道开拓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渠道,对维护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有关"农民权益"与"农村社区"的具体内涵,农民权益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的辨证关系,我国农民权益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的现状,国外研究成果及其对国内农民权益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的借鉴意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相当一部分研究还停留于政策解读与经验总结的层面.作为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迫切需要通过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来加以深化与落实.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养老保险是为了解除农民的年老之忧,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于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集体保障"已不复存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土地保障"日益困难,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等因素使得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日益力不从心.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国家没能力包揽所有农民的养老问题.因而,农村的养老问题正成为新世纪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三农"问题仍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民和农村的小康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全面贯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等战略构想及措施,努力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为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提高农民的收入;四中全会从依法治国的高度,运用法治手段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权利。这对于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助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部分地区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农村"三变"改革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建议从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改革拓展权能、完善资源量化评估机制等方面促进"资源变资产";从扩大政府扶持资金股权化试点、逐渐放开农民贷款的用途、积极探索股权量化、收益分配的标准等方面促进"资金变股金";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普及农村"三变"改革知识、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身份等方面促进"农民变股东"。  相似文献   

17.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不仅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也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基本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了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村改革发展成果,通过以荆门牌楼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状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以来,农民就不断被知识分子塑造成中国迈向现代化的"绊脚石",在当代现代性语境下,透过无远弗届的影像则更广泛地建构出有如都会中流动地景、属于他者想象的弱势无知的农民。中国当代的乡民研究需要关切的主题是如何从外部,也就是透过城市或他者的眼睛观察当代中国农民意象如何形成,以及现代性的话语如何导致人群与人群、人群与事物关系的变迁。在大量的影像展演中,农民与农村意象经常被呈现为相对于"标准化"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异例,不断被形构为难以融入当代的"次族群",而农民自身也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将"现代性"话语纳入日常生活。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必须积极进行的重点工作,然而,如果以政策制订统一标准、规格与模式的现代化来引领农村与农民,则不仅无法去除农村与农民被现代性话语沙尘暴蒙上的"灰头土脸"形象,更会使得农村的区域特色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工作重心,而农民增收问题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农村旅游,将在解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根本改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农村政治社会化及其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国家等政治现象之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接受被现存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是指政治体系经由各种途径,使社会成员具有合统治要求的共同的"政治准则"、"政治认同"等政治文化.农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层面,指的是农民在政治实践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农村政治社会化的着重点是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使农民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农村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是维护农村政治体系的关键.正如阿尔蒙德所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①显然,农村政治社会化肩负着塑造农民合格政治角色的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