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共有五十五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其余散居在墨江、普洱、澜沧、江城、元江、新平、勐海等县。哈尼族有哈尼、雅尼、卡多、碧约、爱尼、豪尼、和尼、哦怒、多尼、卡别、罗别、罗梅等自称和他称。解放后依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哈尼族。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巡礼     
白坡德 《今日民族》2010,(11):18-21
元江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源于藏北高原古羌族氐羌部落。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开始南迁,途经秦岭山脉、大凉山、金沙江、洱海、昆明等地,逐步沿哀牢山迁入今元江县境。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2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无量山的红河、思茅等地州。墨江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全县哈尼族人口21万人,占全省哈尼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认为,哈尼族与彝、拉祜族等同源于我国西北古代的氐羌游牧部落,学术界还有“土著”和“东来”两种观点,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流传在人们口头的民间文学,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57年创制了一套本民族文字方案,目前在红河等地…  相似文献   

4.
卢鹏 《今日民族》2013,(2):14-16
竹子在哈尼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竹笋被用来制作成各种菜肴,竹虫是招待贵客的美味;各种竹器是哈尼人生产生活及祭祀活动中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引言早在古代,世界上不少民族都用海贝来作商品交换的媒介,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使用贝币的情况更为普遍。据我国古代史籍记载,今印度、缅甸、孟加拉、泰国、老挝等南亚和东南亚诸国,历史上都曾经以海贝作货币,“流通行使”。据国外报纸报道,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中劳拉齐小岛上的土著居民,许多世纪以来,都用贝壳作货币,至今仍沿而未改。我国古代的殷周时期,也曾经用贝壳作货币,这不仅在《史记》、《诗经》等文献里有明确的记载,而且也为考古发现所证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建水县的哈尼族群众居住在县城以南、红河北岸的大小罗家寨等10个村寨中,是其先民南迁时未过红河的一支的后裔。长期以来,他们与南岸同胞被红河隔绝,来往受限,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出现了新的文化习俗。选三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生殖和死亡是各民族一致关注的两大问题。从生物学意义上说,生死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但从社会意义上讲,将生死视为纯生理现象的民族是没有的,各民族都给生死现象付与或多或少的社会内容。一个民族给生死现象付与的诸多社会内容,是这个民族生死观念的表现形式。所谓生死观,就是对人类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渊源、诞辰、死亡和终极归宿等一系列现象的总体界说和诠释。生死观大体由这样一些因素组成:人类从哪里来,人类渊源的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与山     
10多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颁奖晚会上,节目主持人要刚获得文学新人奖的一个从哀牢山走出去的哈尼族作家表演节目。这位作家生性不爱唱歌跳舞被逼无奈走上台去,学着山谷里的哈尼族孩子从半坡的茅屋跨出门坎对着迎面的大山喊:“阿妈,回来吃饭罗!”他在喊声中把头渐渐低下,屁股冲天,让吼声从地上弹起来。想不到这一喊,竟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一位教授冲上去握住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把我带到了哀牢山哈尼人的高山峡谷中。”这位作家用发生在哈尼山村中最平常最常见的小事,把哈尼人与山唇齿相依的关系活生生地…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茶俗     
  相似文献   

10.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河镇马鹿塘村人喜用大米或玉米做出风味的食品。哈尼族糯米粑粑(哈尼语“合桃”)。糯米蒸熟后用碓舂碎,放入芝麻拌匀,再拿芭蕉叶包起来就可食用,也可用火烤吃。另外,该地区盛产紫米,紫米味香柔软,富于营养,用紫米舂粑粑,  相似文献   

11.
(一) 哈尼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九十二万四千余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红河与澜沧江间的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元江、墨江、江城、红河、绿春、金平、西双版纳、澜沧等地最为集中。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为多。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哈尼族文学是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文学。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方案,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哈尼族社会二元管理结构的历史文化积淀 哈尼族是国际性民族,分布在中国云南及东南亚的缅甸、老挝、泰国、越南北部山区.其中,中国哈尼族人口有143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滇南哀牢山区.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是跳跃式的,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封建领主制的社会政治结构以跨越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凌驾于哈尼族氏族部落的社会之上.但是,哈尼族社会即便进入了封建社会,氏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关系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存在.直到今天,哈尼族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但节日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作为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载体之一,哈尼族氏族社会的政治关系依然从中顽强地再现出来.今普遍存在于哈尼族社会的民间组织--咪谷与莫批,是哈尼族氏族社会政治关系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燃力 《今日民族》2014,(3):43-44
<正>离开老家到县城工作,岁末年初,常会收到些精美的请柬,然后去送个礼吃顿饭,便匆匆打道回府。与家乡的婚礼相比,总有一种进饭馆吃饭的感觉。那时,哈尼山寨除了节日以外参加婚礼是他们最开心的日子,哈尼山寨人参加婚礼像过节一样狂欢。那时候,谁家儿女结婚,不用去发请帖,直接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的名字一般都具有象征美好事物、美好憧憬的意义,哈尼族也不例外。哈尼族取名要考虑降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及父子连名等几种因素,取名较为奇妙。  相似文献   

15.
大年车腊干通“车腊干通”(即十月年)又称“扎苔苔”、“富土”等,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汉译为“十月年”,是哈尼族最大的辞旧迎新节日,即哈尼年,素有“哈尼富马干通”(大意为哈尼大年)之说。按照哈尼族历法习惯,农历十月为新旧替换的年末岁首。以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为新年的开始。当天傍晚(有的是翌日早晨),家家户户要支蔑桌烧堆火在家门外,还杀一只鸡,哈尼话叫“哈常丕”,意为祭献非正常死亡的族亲和村里人,不让他们的亡灵闯进家门,以保证家人平平安安欢度节日。次日属蛇口,每个寨子都要共同宰杀一头猪,按照本寨子…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祖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祖居地考朱文旭李泽然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当时的“和夷”虽然不能专指今天的哈尼族,但无疑包括着“哈尼”的先民。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主要聚居于哀牢山脉和蒙乐山...  相似文献   

17.
鸡肉稀饭,是元江县咪哩乡哈尼族用来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只有在年节时,你才有口福吃到。哈尼族做鸡肉稀饭,选材是很讲究的。鸡,必须是自家放养的本地土鸡,外来的鸡一般不用。用米有三种,都会选择用上好的特级米,一般有紫米、糯米和普通大米可作为备选的用米材料。其它的配料用材各不相同,因用米的不同而不同,选择紫米或糯米作材料时,配料之中就绝对不能使用香草之类的香料。要不然,煮出的鸡肉紫米稀饭或糯米稀饭,就会失去紫米或糯米天然的纯香,也会淡去鸡肉的香甜可口之味,影响到鸡肉稀饭的味道。如果选择一般普通的大米作材料,则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18.
居住在西双版纳州一带的哈尼族村寨,在建寨时都要修建一个寨门。寨门,哈尼族称“巴门”,是一个木结构的方形门框,两边各有一小侧门,高约2米,宽约5米左右。横梁即门楣上用树汁野果液或木炭画上各种鱼、虫、鸟、兽的花纹,门楣中央悬挂着木雕小鸟,两边则悬挂着许多木刀、木剑、木枪等驱鬼避邪之物。侧门则各有一男一女裸体雕像,表示人口繁衍昌盛。缠绕在门上的连环竹圈是天神和大地结合的象征,赋予了“巴门”无穷的神力。哈尼族视“巴门”为神圣不可侵犯之门,认为住在寨门内的人,可以得到神的保护和同寨人的帮助,离开了寨门便离开了神和…  相似文献   

19.
发掘整理哈尼族民间诗歌,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研究,正确阐明各类诗歌的特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近几年来,一些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刊发了一些文章,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语言的限制,有些民歌经过多层次的辗转翻译,往往变了形。又由于有些研究者以旁人不确切、不可靠的介绍材料为依据,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哈尼族民间诗歌的历史原貌。笔者经过长期的调查与积累,现将流传于滇南红河一带哈尼族中的传统民间诗歌试作如下分类,以期抛砖引玉,求及指教。一、哈巴卡“哈巴卡”,有的地方称作“哈巴热”。“哈巴”即哈尼古规或哈尼路子(历史)之意,“卡”或“热”为吟唱,也有顺序清点、梳理、延伸路子的函意,全意为“顺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西南边疆,在红河南岸连绵起伏的哀牢群山下段东麓,聚居着以耕种梯田稻谷为生的哈尼族古老支系奕车人。奕车人现共有2.2万多人,分布在红河县西北部的大羊街、浪堤、车古一带的94个自然村落中。这里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