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是南亚地区7国根据《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于1985年12月8日正式成立的次区域性合作组织。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比较贫困的地区。它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1/4,但国民生产总值却只占2%,7国的人均收入在350美元以下。在南亚7国中,孟加拉国、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属最不发达国家;印度虽然在独立以后发展较快,但它和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一样,也是人均收入很低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2.
1985年12月,南亚七国首脑齐聚首加拉国首都达卡,共同商讨区域合作问题。这次会议正式宣布成立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并且通过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发表了《达卡宣言》。这次首脑会议是南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南亚区域合作的一个里程碑。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诞生,表明南亚将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一) 南亚国家进行区域合作,最初是由已故孟加拉国总统齐亚·拉赫曼于1980年5月首先提出的。他在致南亚其它各国首脑的信件中,倡议举行最高级会议,讨论加强多边关系的途  相似文献   

3.
筹备阶段 1980年5月孟加拉国总统齐亚·拉赫曼正式致函南亚六国领导人,信中强调了“作出区域合作组织上的安排的迫切性”,并建议召开南亚国家首脑会议。 1980年12月孟加拉国正式提出一项工作文件《孟加拉国关于地区合作的倡议书》。 1981年4月南亚七国外交秘书在科伦坡首次会晤,建立了被称为“南亚论坛”的区域合作的雏形。会议制订了指导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确定了五个可能进行合作的领域(农业、  相似文献   

4.
地区主义与南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亚地区主义发展迟缓的原因在于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政治动力。南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实践表明 ,区域合作要想在南亚地区取得成功 ,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成员间矛盾与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是地区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地区主义发展的组织保障 ;强有力的地区领导者是地区主义发展的推动力量。南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的缓急关键在于印巴关系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进展今年5月12日——14日,由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七国组成的南亚地区合作联盟在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召开第9次首脑会议,就地区合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就消除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扩大经济贸易合作、建立贸易自由区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磋商,取得了重要共识。会议期间,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还举行了总理级会谈,双方  相似文献   

6.
南亚区域合作近几年取得可喜的进展。七国首脑会议的召开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成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南亚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缓慢,贫困落后的共同问题,有着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目标,区域合作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南亚地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部经济联系十分薄弱,区域合作也面临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相似文献   

7.
南亚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直到70年代末,它还是唯一没有区域性组织的地区。但是,苏联出兵阿富汗,使苏美争夺直接威胁着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因此,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时代潮流的有力推动及安全形势的极大压力,迫使南亚各国摈弃前嫌,加强合作。自1980年12月孟加拉国已故总统齐亚·拉赫曼提出《孟加拉国关于地区合作的倡议书》后,南亚各国纷纷表示响应,并积极参与准备。经过五年的  相似文献   

8.
一1986年11月16—17日,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等七国在班加罗尔如期举行了“南亚联盟”的第二次首脑会议。“南亚联盟”七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不丹国王旺楚克,印度总理拉·甘地,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巴基斯坦总理居内久和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出席了会议。上届会议主席,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和本届会议主席,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先后在开幕式上讲了话。艾尔沙德总统说,本届首脑会议将回顾和评价联盟开展的活动,并根据当  相似文献   

9.
10.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介绍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成立背景、过程和主要历史成就 ;介绍了南盟目前的发展状况 ;分析了南盟未来发展将遇到的一些问题 :印巴冲突、宪章束缚、合作领域的狭隘等。但南盟的未来的还是有希望的 ,一是南盟已有相当完善的组织机构 ,已签署了许多合作协定 ;二是南亚民众开始采取行动敦促各国政府推进区域合作 ;三是印度对区域合作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相似文献   

11.
南亚区域合作和其它区域合作组织一样,成员国间存在着各复杂的矛盾,区域合作难有高起点和宽领域,在初始阶段只能从部分政治敏感度较低、技术性较强的功能性领域着手,以期通过"功能外溢"逐步扩展合作领域和提升合作层次。南盟在农业与粮食、防灾减灾、疾病预防与控制、能源、反恐及消除贫困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除非印巴像欧洲的法德两国那样实现历史性和解,南盟功能领域合作无法逾越政治障碍使南亚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 0 4年 1月 4日至 6日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第 12次领导人会晤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 ,南亚七国领导人就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从南盟此次峰会所展现出的南亚区域合作发展新动向出发 ,对于新动向产生的原因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南亚自由贸易区减税减让步骤和相关问题的谈判,然后论证了自由贸易区将促进南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有利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同时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存在的推动和制约因素,结论认为自由贸易区的成败将直接决定南亚区域合作未来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自成立以来,在南亚经济和社会发展、妇女和人权进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主导地位的印度,由于其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对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发展产生了深层次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其追求霸权、与巴基斯坦纠纷等问题的存在也时而阻碍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发展。为促进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进一步发展,印度需改变称霸南亚的观念,缓和同巴基斯坦的矛盾,加强与其他国家与组织间的协作、交流。  相似文献   

15.
斯里兰卡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12月,南亚七国的政府首脑破天荒地在达卡聚会,一致通过了《南亚区域合作和联盟宪章》,庄严宣告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成立。这表明南亚各国人民和政府领袖们还是能顺应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历史潮流,排除种种干扰,聚合起来,共谋南亚次大陆的发展大计。联盟成立十多年了,其成就虽然不完全令人满意,但毕竟还是取得一些进展。南亚各国在地理、人口、资源、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它们在联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有所不同。本文先拟就斯里兰卡在联盟中的地位和作用谈些看法。一、斯是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南亚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中国参与南亚区域合作的重大战略利益,这是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南亚区域合作的动因所在。分析了中国扩展参与南亚区域合作的时机和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新区域化逐渐形成的新背景下,以及在印度重新热衷于实行其“面向东方”政策之后,本文力图强调这样的因素和势力:它们决定了南亚和东南亚这两个新兴重要地区之间贸易与投资的一般特征与潜力。为此,本文试图主要从南亚,特别是印度的观点来研究这些问题,在它们看来,中国当然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势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再度兴起,地区冲突和动荡的安全局势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消极影响。作为摆脱安全困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抑制成员国间冲突升级、发挥和平效应时会受到不同条件的制约。作者从现实主义的逻辑出发,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为例,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内成员间冲突形势之间的互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未能产生和平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通过机会成本机制提高成员国的收益预期,高层互动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在信息沟通和冲突管理方面的作用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平效应的发挥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只有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水平,扩大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和范围,增加多议题之间的联系,强化高层互动机制和制度的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的和平效应,尽快走出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19.
南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地缘位置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在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重要地位。源于南亚重要的地缘格局,中国以互联互通为契机参与南亚共商共建共享顺理成章,但地区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区域内各主体间矛盾依然激烈、贸易对象不平衡现象显著、中国-南亚有限的民间交流是中国推进战略合作的短板。未来中国南亚区域合作更加强调相容性,势必要在国内发展愿景与南亚国家现实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全面加强无缝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在欧盟和北美区域经济合作稳定发展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热点。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也更加重视东亚以外的其他亚太国家和地区,这种变化必然会对东北亚乃至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一、日本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新动向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才开始探讨双边和地区FTA的可能性,并且其相关部门陆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