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建刚 《工友》2012,(8):59-59
我出生在“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美丽小城安陆。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买小人书看,随着一页一页的画面翻过,里面的人物在我的眼里鲜活起来。我迷上了小人书。后来不满足看,在小人书上蒙上白纸画了起来。可以说小人书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了。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     
《农村青年》2014,(3):53-53
笨鸟 儿子不好好学习,被我严厉批评。儿子不服,低声嘀咕:“这个世界上有三种笨鸟,第一种先飞,第二种不飞……”我问儿子:“还有第三种呢?”儿子看我一眼:“第三种就是下个蛋,然后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相似文献   

3.
《工友》2011,(2):29-29
《工友》编辑部: 我在公司已工作多年,至今未看到自己的工资条,也不知自己工资条上包含哪些内容,领导规定员工之间不能相互打探工资,领工资时,他们只在最后一项“实发金额数”上签名。那么,员工到底能不能看自己的工资条?  相似文献   

4.
聊博一笑     
《工友》2010,(7):62-62
爸爸喜欢看的书 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讨论喜欢看的书。小明对老师说:"我妈爱看保健书,爷爷爱看笑话书。"老师又问小明:"那你爸爸喜欢看什么书呢?"小明不假思索地说:"自从我爸爸当上经理后,就喜欢看秘书。"  相似文献   

5.
《工友》2012,(11):6-6
江苏扬州一名小孩在撞坏私家车后,为车主留下了一张字条致歉:“我是扬大附中一名学生,在今天中午的放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主要是一划痕及左后视镜。我无法及时赔偿,对不起。”并在字条上留下了联系方式。车主看后很感动,让孩子赶快上学,没有要求赔偿。  相似文献   

6.
思成 《农村青年》2010,(1):46-46
一次和文化站长聊天,谈及油车港镇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我感叹自己虽当村官一年有余,却没有机会细细领略这里的历史文化。文化站长笑道:“想去看龚宝铨故居吗?哪里需要逮什么机会呀,它不就在几步路之外的老街上嘛!你想去的话,我给你当导游吧……”  相似文献   

7.
流沙 《工友》2009,(10):54-54
我和司机老陆看电视新闻——云南安楚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满载西瓜的大货车刹车不及,撞上了一辆载有36人的大巴,两车翻入了50米深的山沟里,造成20多人死亡。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年》2006,(10):50-50
20岁的王守红高中毕业回乡养牛,一次陪客户参观牛舍,介绍牛的饲养情况。可是,那老板显然对这些不感兴趣,眼光总往地面上看,并问:“牛粪在哪儿?”王守红一下子怔住了,他还是头一次遇见这样的买主,买牛还要看牛粪。满腹狐疑的他领客户“参观”了牛粪,那位老板顿时眼放光芒,他如获至宝地说:“这些牛粪我全都要了,每斤一角钱.我跟你签订常年供货合同。”越积越多的牛粪正让王守红犯愁.  相似文献   

9.
生死姻缘     
智敏 《农村青年》2006,(7):32-34
耳朵里塞着小喇叭,躲在被窝里看漫画,虽然我还在象牙塔,我多么想一夜长大……  相似文献   

10.
生命之痛     
一个东西,“嗡嗡”地歇到我的脖子上我抬起右手去抓,刚把那东西丢掉立刻感到大拇指一阵剧痛抬手一看,一根刺,一半在肉里一半翘在肉外颤抖低头一找,一只蜜蜂,蜷缩成一团手舞足蹈除夕日,光夭化日之下,蜜蜂丢了命留给我一个肿胀的痛生命之痛@邹兴无!禄丰县广通镇金融街8号~~  相似文献   

11.
成长的道路上,我接触最多的是笔;成长过程中,我最喜欢的是看舞,这里,给了我更多在尖上跳舞的机会。笔是我最忠实的朋友。当我兴奋或郁闷,开心或惆怅时,心语在笔尖流露,墨  相似文献   

12.
互动     
《农村青年》2006,(8):63-63
我是一个农家妇女,也是《农村青年》的一名老读者。我很喜欢这本杂志。结婚前我爱看,成家后我还是看。它道出了我们农村人的心声。它为我们农村人想点子、出路子、传技术。前些年俺村很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均耕地又少,农闲时节一到,村里人便无事可做。后来《农村青年》让俺脑子开了窍,长了见识。俺带头养起了牛羊。头一年挣了1000元。村里人看俺挣了钱,也都跟着养起牛羊来。现如今俺村家家是牛羊满圈,人人有活千,也不出门打工了。俺感谢《农村青年》办得好,给俺村指了一条致富路。可是俺还想求编辑一件事,请帮俺在贵刊上登个广告,好让俺村的牛羊尽快找到销路,卖个好价钱。谢谢!  相似文献   

13.
看了同事小李写的“他山之石能否攻玉”,我不禁想起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受。小李的问题是,能否把老家村民开展跳舞活动的模式移植到他现在任职的村子。我的意见是,完全可以,就看你怎么操作。  相似文献   

14.
许基 《工友》2010,(1):52-53
在没有看过《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之前,我也曾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不记得当时的回答是什么了,好像是为了生活、为了金钱,好像什么也不是。当我拿到这本书没有看之前,我又开始思考,我在为谁工作?我到底是在为谁工作?我工作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从今开始     
432002-8轶走的那天,我的床头便贴上了一张世界地图。多伦多,一个让人听一次就会牢牢铭记的异国城市,一个十分寒冷的他乡别处。一千多个日子里,我每天都要无数遍地在冰凉的地图上吻着它。只是我从不曾料到,三年的光阴既然可以让崭新的地图微微泛黄,也足可以让轶轻松地给我发来一封内容与标题完全一致的Email——“不必再等我了。”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觉察到了我的不必等待,于是他们便一起失踪,连死党夏西也如同从空气中蒸发。关怀,有时是问,有时是不问。夏西出现的时候,南来的燕子刚刚裁罢了风,剪完了柳。夏西说:“从从,让我看…  相似文献   

16.
汪传 《工友》2011,(8):64-64
孙先生: 看了你的信,我很激动。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我。但是想了一夜,我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不能嫁给你。  相似文献   

17.
江湖之善     
网站上有人评出了“十大哭片”,有《红楼梦》、《妈妈再爱我一次》、《搭错车》、《卖花姑娘》等等。我基本上都看过,中间记忆最深的是《卖花姑娘》,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看电影的时候,我哭了,不只是我哭,放电影的广场上,一大片一大片的眼泪在飞。过了10年,日本有一部电视剧叫《血凝》来到中国,又一次调动了中国观众的眼泪。又过了七八年,中国的一部叫《渴望》的电视剧,再度催落了中国观众的眼泪。三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在不同时期拍摄的三部影视作品,都点中了中国观众的良心泪泉。按照现在的“鼓舞人、教育…  相似文献   

18.
爱情漂流瓶     
高三的时候,学校有一红一白两幢教学楼。坐在白楼教室的窗口,隔着一排挺拔的白杨,每天,我都能看到红楼的那位女生:托着腮,一副痴痴的样子伏在窗口看刚刚长出叶子的白杨——那枝头,有一只跳上跳下的鸟。那个春日的午后,阳光暖暖地斜射在那女孩敞开的窗棂上,红色的砖墙如天然古老的画框,青青的爬藤蜿蜒绣在画框上,衬得窗里的女孩如一幅天作的油画。在那个柳絮纷飞的下午,我年少的心怦然而动。后来,白杨的叶子渐渐地繁茂起来,爬藤在红墙上挂起了一张绿色的毯,窗里的女孩在天天的日升日落间熟悉成心里的一道风景,而我却只知道她…  相似文献   

19.
“妇女主任在吗?”一句急切的问话从我背后传来。 “她不在,去镇里开会了。”我应道,随后转头看了一眼进屋的村民,是个三十出头的妇女。  相似文献   

20.
常雨琴 《工友》2007,(7):62-62
当年,我们送孩子去哈尔滨工业大学。离开学校时,孩子对我们说:“爸爸、妈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以后就看我的了。”望着孩子那充满稚气而自信的神情,我的心酸酸的,眼睛也潮湿了。我不想让孩子看到我流泪难过,压住心头的千言万语,转身向车站走去。我感觉到,在我们身后,有一双眼睛一直在目送着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