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切莫重用“没有缺点”的干部段义海“讳疾忌医”作为对缺乏自我批评精神者的批评,已经是讲了又讲的一句老话。但现如今,有的人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已不是什么“忌医”,而是根本不承认有“疾”,自然也就根本用不着“医治”了。真的无疾?当然不是,只是“讳疾”已讳到...  相似文献   

2.
话说讳“4”     
话说讳“4”□柳成行数讳,外国也有的,如西方人之忌“13”。在我国,惟因“4”与“死”谐音,粤人特忌一个“4”字,在日常生活中每每避讳。比如家住4楼,会说3+1楼;买菜4斤,会说3+1斤。讳得如此执迷,不禁使人费解:汉字中与“死”谐音者多矣,诸如“事...  相似文献   

3.
夏继先 《湖湘论坛》2008,21(6):77-78
春秋时期,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历史进入了一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历史巨变时期,《左传》的作者通过对真实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综观全书,“尽而不汗,惩恶而劝善”,表现了《左传》记史的最大特点:它不是按照官方的定性与通报来记载历史,而是按照历史的事实记述;对人事的记载全面客观而公正,既扬其善,也昭其恶;不为宗国讳,不为君王讳;不遮己丑,不掩人善。  相似文献   

4.
李克海 《群众》2013,(9):I0067-I0067
《孔子家语》有云:“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多称赞别人的长处,少谈论人家的短处,关系方能长久。  相似文献   

5.
“腊时腊月,不可瞎说”,“拜年要多说吉利话”。这些儿时长辈的嘱咐,至今仍记忆犹新。不过那墙上贴的“小子之言,全无禁忌”,“童言无忌”等红纸条幅似乎又告诉小子们,即使说了犯忌的话,也是可以原谅的。后来,才懂得这一深入到千家万户的避讳文化现象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为了维护统治者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盲接税出来。用讳来营造一种神秘、神圣的气氛,借以愚弄下人。从《左传》‘调人以讳事神”的记叙中,我们得知避讳始于周朝。不过周代是避神的讳,而不是避人的讳。至于避人的讳,…  相似文献   

6.
朵渔 《同舟共进》2014,(7):20-23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轫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翌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为《新青年》写的发刊词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新青年》浸染了整个时代,成了一代青年的启蒙圣经,对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功莫大焉。据周策纵估计:“五四”时期,即1917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杜威说,这些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问号”,“在一个信仰既有权威的教条,又是使人感觉满足的国家里,这种提出疑问的热潮,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安乐 《台声》2007,(6):88-91
台湾新世代艺术家们在面对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年代,似乎本能地变得非常地自觉,自觉到个体和他者、历史和社会等诸关系的角力。这种创作主体的高度自觉已从”艺术是什么”的本质论思维转变到“艺术可以是什么”的认识论思维。  相似文献   

8.
我党历来重视培树典型,曾经培树了雷锋、张海迪、孔繁森等先进典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实现复兴而努力拼搏。但是时下一些单位培树典型过多过滥,致使典型不“典”,先进不“先”,严重影响了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当前培树典型的实践中应重点注意把握好“四性”。  相似文献   

9.
避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所谓避讳,是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在文字或口头上要用特定方法加以回避,不得直书或直称.避讳,起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唐宋,弛于元蒙,复又严于明清,直到民国还有这种现象。现代生活中把“直呼其名”仍视为失礼,也算是避讳的一种遗风吧。古人敬其名,《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可见周朝人已用避讳君主或尊长的名来表示尊敬。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中西方跨文化译介传播中一直是以西方文化为强势主体。西方中心主义不仅是西方译介传播主体一直持有的意识、理念和理论自觉,而且在中国对外译介传播主体一方,也自觉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赛珍珠是第一位翻译全本《水浒传》的西方译者,她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在英译《水浒传》时以反西方精神帝国主义为宗旨。但即使如此,她也在不自觉中以美国东方主义的潜在意识,在其译本中嵌入西方中心主义的内涵元素。新时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亟须在中国文化外译传播中增强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主体自觉。这其中,不仅要“去”西方中心主义直接、显在的呈现与影响,而且要“去”其间接、潜在的呈现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些教师往往把教师是主导“自觉不自觉地理解和履行为“教师支配教学活动,教师支配学生”。这种做法把学生当作单向的客体对象,使教学活动变为“教──学”的单向活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主体,应当正确认识并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自觉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一、教师是能动的外因对于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的教只是外因,不是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应当自觉地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担当学生的“知识5!路人”,不做“长官”,不搞“强灌”。1.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前人的思路学习书本知识,使学生真…  相似文献   

12.
徐文秀 《中国妇运》2013,(10):40-41
年轻干部是事业薪火相传、接续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国梦”的追梦寻梦圆梦者。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上一代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是“生于改革开放,长于民族复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身上既有不可比拟的长处和优势,又有不可忽视的短板和劣势。如何在扬长避短的同时,尽早尽快地扬长“补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显得尤为重要。透视当下一些年轻干部,大致有这么“八缺八不缺”,不妨对号入座,抓紧“拾遗补缺”:一是不缺学历缺阅历。眼下的年轻干部学历早已经不是问题,学士、硕士、博士大有人在,比比皆是,高学历可谓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文革”三十周年有感何满子中国人向来重视以史为鉴,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中国人也常易犯健忘症或故意安于健忘,特别是对过去不愉快的事,惨痛的经历,总不愿提起乃至不愿想起。老子当年如何威风,如何光彩则津津乐道;如何倒霉,如何丢脸的事则讳而不谈...  相似文献   

14.
“捣糨糊”,沪语俚语,涵盖颇广,不同场合、不同语境其意思都可能不同,通行意思大致是指办事不认真、不积极、不主动,喜欢左右逢源、前推后挡、上“忽”下“悠”。现在对一个人为人处事有意见,比如认为此人很圆滑时,往往就用此语一代了之,言者轻轻松松,听者点头意会,“哦,这样啊!”  相似文献   

15.
鲁雯 《思想战线》2021,47(3):55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 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 一方面是在历史中产生的, 另一方面也必然在历史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持有者没有义务, 为他人对“原生态” “本真性” 的想象而生活在“过去” 。只有激发和尊重其文化自觉, 避免以他者想象的历史传统强加于人, 人类学方能不偏不倚地介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 使之为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16.
发动“西安事变”、改写中国现代史的张学良,日前以101岁高龄辞世,但在他回忆“西安事变”的口述历史记录里,他亲口追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解开了影响中国和世局的大谜题,也澄清了历来史家种种推敲和臆测。楔子主动提起最讳谈话题1989年6月1日,是张学良89大寿,王冀教授从美国来看他,出乎客人意料,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今天我忍不住,我对你们说,事情完全是临时逼出来的。就是一二·九那天,我对学生说,我可以代表蒋委员长,考虑你们的要求,我也可以代表你们,把你们的请求转达…  相似文献   

17.
一个历史机遇:青年将在参与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运”已成为当今一代青年人极其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 参与“奥运”,青年将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高度结合者“奥运”将构成青年公益型参与及现代思想素质提升的一个平台“奥运”将为青年成才和实际利益的满足,创造一定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方可成 《传承》2012,(1):74-75
居庙堂之高者和处江湖之远者,都不再患有“社会恐惧症”,都在学会正视社会,并自觉组成参与社会建设的多方力量。从视社会为“原罪”,到告别“社会恐惧症”,无疑是巨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郑仕全 《新重庆》2007,(8):20-21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了我国一代又一代体育健儿拼搏在竞技场上,为国家争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也必须要有这样不断追求、不满足于现状的精神,才能保证其兴旺发达和动力不竭。广大组工干部承担着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就要大力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只要与市民聊起住宅,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便会脱口而出——月牙湖花园。月牙湖花园东临钟山风景区,西依秀丽明净的月牙湖,与明代的古长城隔湖相望,为“山水城林”的南京的又一代表者。正如建设部叶如棠副部长题词中所说:“东望紫金春色,西揽月牙胜境”。著名作家苏童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久以来,我一直将海德格尔所称“人,诗意地安居”作为一种哲学命题,或者只是将其视为对我们安居状况的反讽,我不指望将这个命题变为现实。但从月牙湖花园回来,突然有了一种天上一日地上百年的感觉,我没想到一块诗意的安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