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拔领导干部应该选那些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同志。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那么正常的现象:有为者不一定“有位”,无为者不一定“无位”,少数平庸者的、“官运”颇佳,有些甚至超过了许多德才兼备的有为之士。  相似文献   

2.
一位久未谋面的同学采访,问起近况,他自我调侃称处于“无事忙”状态。何谓“无事忙”?按当地人的解释,是忙而无为者的一种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3.
“吹牛”并非不治之症于永军"吹牛"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其特征是把少吹成多。把只有影子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有枝有叶。倘若是朋友聊天,倒也不一定犯多大错误,但要在工作中吹起"牛"来,则会贻害无穷。可憎的是,生活中偏偏有那么一部分吹牛者在工作上夸大事实、无...  相似文献   

4.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肖简 《党课》2010,(12):73-73
“位”与“为”,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位”者,地位、职位、位置;“为”者,行为、能为、作为。“位”者,为之用;“为”者,位之体。二者相辅相成,是相互关联的辩证统一体。谋“为”与谋“位”,虽一字之别,却能体现出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与修养。  相似文献   

6.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最早提出来的。就老子、庄子把“无为”作为一种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相统一的人生价值取向而言,“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社会和人,如何处置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文明非理性的方面;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之外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现象;以及在  相似文献   

7.
《北京支部生活》2010,(12):33-33
近日,江西省瑞金市构建起以农村党员“定岗、定责、定星”考核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锋评价体系”。 为逐步推进农村党员从无职无为到有位有为的转变,党员根据自身特点和岗位设置主动认领岗位并作出相应承诺。基层党组织与每个党员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并对党员认岗情况、进度计划和完成情况等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  相似文献   

8.
清泉 《江淮》2012,(10):49
"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上班打打电话、玩玩电脑,下班会会朋友、喝喝小酒……时下有这样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混日子",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庸碌无为。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警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严重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的健康发展。荀子说:"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安于现状"的危害不容小觑。安于现状的党员干部,往往责任意  相似文献   

9.
拾“话”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拾钱、拾物、拾金、拾银,但是,拾“话”者却很少听说过。可是,此义如果说透,你就会明白,这“拾话”者,不仅不少见,并且比比皆是。比如,一个具有演讲艺术的领导,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工作者,无一不是拾“话”的爱好者。拾钱拾物,此失彼得,失者有痛,得者不安,而拾“话”者却相反,拾者有增,失者无减,双方受益,皆大欢喜。前些日子,我拜访一位老领导,他是一位演讲艺术家,也是一位拾“话”家。老领导掏出一个小本子说:“你看,这是我拾话的新收获。”我拿过来一看,活像一个青年人的笔记本,什么GDP啦,恩格尔系数啦,城镇化率啦,…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富者为官”现象。一些乡镇在选拔任用村干部时,往往将视线对准那些发财有方、带头致富的人。至于这些“富者”德才素质是否符合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群众是否拥护和信任,考虑不多。某些地方甚至将有没有经济实体,家里有没有存款作为能否担任村干部的唯一标准。手头没有实体,家里财产在村里不冒尖,即使具备当村干部标准,也不能当村干部。群众对这种只要有钱就能当村干部的“富者为官”现象,十分不满。农村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富者为官”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三条。一是这些地方乡镇干部组织观念不…  相似文献   

11.
杨超 《党课》2013,(6):68-68
当前,一些干部下基层存在既定模式现象,影响了下基层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增加自选动作,多些“随意性”。一是多些时间上的“随意性”。下基层不一定要安排在固定时间段,而是一有空就可以下去,不要提前打招呼,防止事先安排;二是多些空间上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2.
有作为,大有作为,这是肯定、称赞人的话;无为呢,意思相反,却不意味着否定。古代哲学家老子倡导“无为而治”,思想影响至今。清静无为,平时说来也挺潇洒。应该有为还是无为呢?真有必要辨析辨析。从人生的全局着眼,活着总要做点事,维持生命,延续生活,怎能什么也不做呢?生命的本质是运动、变化、发展,工作、生活意味着按想法做事。有精力和能力怎么能甘心图清静、无所事事!有个故事说一个年轻流浪汉靠着大树晒太阳,一位老人好奇地问他“你不去做该做的事,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  相似文献   

13.
旧时曾为木工,师傅有言:木有长短,材有曲直,质有硬软,纹有通节。匠犹将也;将贵用兵,匠贵用材。材无十全,因势而用。直者为柱,曲者为拱;硬者为面,软者为底;通者为表,节者为里。用材之道,应取其长,补其短,削其凸,填其洞;选其通达,避其节疤。良将手下无弱兵,巧工手中无朽木。故“农家盖房、做家具,百年之用。作为木匠,识材为先,选材为要,用材以法。这样才能既不浪费,又不凑合,做成器物又合乎规矩。”善哉,斯言!20年来,我已与做木工无缘,但师傅的话记忆犹新。进而从木工师傅的“用材”联想到领导干部的“用人”,…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4,(7):110-111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现象:因为性情不同而导致“不合群”。“快人快语”者与:‘慢条斯理”者难相处,“文质彬彬”的人与“豪爽直率”的人也难聚首。如此,?怎样才能让自己能够跟不同情情的人和睦相处,变得更“合群”呢?  相似文献   

15.
少时读书没选择,见啥读啥,偶得一本《礼书》,竟也啃了起来。当读到“德者,得也”时,不知何意,请教一位教过私塾的老先生。他说,有“德”的人,也就有所得,但得到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做人的尊严和别人的尊敬。老者短短几句话,确实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社会阅历渐丰,更觉这“德”与“得”有着不同凡响的内涵:古往今来,许多人虽官居要位,却因“德”甘守清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而永垂史册者比比皆是,因“得”厚颜无耻、身败名裂、自取灭亡而遗臭万年者亦大有人在。可见,这“德”与“得”,音虽相同,但如把…  相似文献   

16.
《党史纵览》2014,(7):56-56
无为地处皖中.临江滨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无为县人民法院成立于1951年,下辖8个人民法庭,干警编制137人。近年来,无为法院秉承“能动司法、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通过创新工作方式,依靠“请进来”与“走出去”.将司法为民的服务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司法服务范畴。  相似文献   

17.
论治国之道,那是思想家的拿手好戏。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口气之大无与伦比,然而他开的药方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仿佛中国可以“垂  相似文献   

18.
冬阳融融,贵阳市白云区都拉乡黑石头村此时分外迷人。 1月8日,黑石头村的党员早早来到村民服务中心,他们今天要对全村14名无职党员进行测评打分。村党支部书记包贤斌说:“我们支部开展了‘安心、贴心、暖心’活动,让党员从‘无权、无事、无为’变成了‘有职、有责、有位’,形成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朱明贤 《唯实》2010,(4):37-39
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能得出老子反对“为学”。“为学”与“为道”同为人的能动性的基本体现方式,二者是统一的。“为学”,泛指人吸取知识、升华境界的认识活动,其价值目标是认识“道”以致“善为道”。“道”是可知的,人是能动的,人与道、天、地同为大,因此,人完全可以“为学”以知“道”。“绝学无忧”所绝之“学”有其特定内容,而不是“为学”活动本身,相反,“绝学”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正是“为学”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那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甚是称赞。其实,一般人看待“说”与“做”,常常视“少说多做”、“不说只做”为美德,对“多说少做”、“只说不做”加以鄙薄,强调一个人立身处事应该讲求奉献、崇尚实干、禁止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