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公认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博大精深 ,蕴含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 ,其中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在承认“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 ,这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实行文化多元化、文明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各国文明的多样性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和平共存 ,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但是由于霸权主义的存在 ,某些国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国 ,使得世界并不太平。人类迈入 2 1世纪后 ,战争、冲…  相似文献   

2.
121世纪的生活方式:人与万物共存共赢文明的发展有一条铁的规则,这就是文明越发展,人类的力量就越大;而随着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导致成就与灾难共存,辉煌与陷阱同在。究竟人获得的是成就还是灾难,是辉煌还是陷阱,取决于人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和控制。这就是说,成就是人创造的成就,灾难也是人所造成的灾难,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经过反思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知足”与“知止”的思想,即知道满足的满足,是真正的满足;知道适可而止的止,是真正的止。孔子也苦口婆心地指出:“过犹不及”,人的行为做过头和不到位都是…  相似文献   

3.
诚信是金     
对素有“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国人来说,诚实守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道德范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化弟子们的一句至理名言。但在我们全力发展经济,人人追求物质财富的今天,这个话题还应时时重提,郑重叫响。  相似文献   

4.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德尚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儒家思想超越时空,滋养着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拓立者,虽述而不作,但数千年来的岁月流转未曾模糊他思想的光芒,反而一次次赋予他新的时代生命。孔子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孔子说"行己有耻"是第一要。这里的"行己有耻",就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有羞耻之心。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耻是第一位的。知耻是道德的范畴,是道德的实现方式和保证,也是一种心理防范。一个人的行  相似文献   

6.
信息链接     
团中央开通网上“孔子纪念馆”纪念孔子诞辰2557周年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57周年,引导青少年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由团中央“我们的文明”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网上“孔子纪念馆”于9月28日正式开通。据悉,网上纪念馆设有孔子生平简介、孔子思想、孔子故事、孔子学院、影音作品等13个栏目,通过通俗翔实的文字、生动精彩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全面介绍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说,再现孔子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该纪念馆的开通,将跨越地域和时间限制,成为广大青少…  相似文献   

7.
怎么看孔子     
《理论与当代》2010,(3):44-44
<正>周桂钿在1月23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孔子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但怎么看孔子,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孔子。第一,孔子是一个好学深思的正常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中国封建传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纲常"思想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根源。"三纲"是对孔子君臣父子之说的总结和概括,而"五常"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要求的概括。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虽然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是后世所形成的"三纲五常"许多思想并不是孔子的思想,这其中有一些是发展丰富了孔子的思想,或者吸收借鉴了其它学说的优秀成果,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糟粕掺杂进去,对后世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研究儒学思想时,要正确认识孔子的"纲常"思想及历史价值,理解并把握其中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正《论语》第六章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前去看望,冉耕却没有开门,而是隔着窗户与孔子交谈。冉耕为什么没让自己的老师进屋呢?南宋大儒朱熹在给《论语》做的注中道明了原因。原来,冉耕长了癞疮,因此他主动把自己隔离在屋内,以防传染给别人。孔子隔着窗户探望冉耕,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对传染病进行"隔离"的较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0.
黄玉顺 《理论学刊》2007,2(10):46-49
本文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身如何,而是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这种追问以承认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为前提,而进一步追本溯源,揭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得以成立的缘由:孔子是如何为自己的仁学"奠基"的,这种奠基性的观念何以可能容纳"现代性"。文章以"生活儒学"的思想视域来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理论导报》2014,(9):1-1
正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其文明传承、文化源头就是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传  相似文献   

12.
人生需要一种自己打倒自己的勇气和能力。齐白石70岁变法,原因是他对自己的画风无法再忍受了。换言,他比别人更讨厌自己的旧作。果然,此后老人画出一批面貌一新的东西。虽然我们认为他70岁之前的画均可珍视。但不变法,齐白石就不是齐白石,可能还在湘潭乡下给人家打窗户门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引用的时候,故意丢下后面这句。孔子说的是选择的重要,而非伪逊。他强调的是,人要像照镜子一样观人,并根据别人的效果来校正自己。翻一翻《论语》,会发现孔子的学说因时因事彼此常有矛盾,…  相似文献   

13.
牛冠恒 《前线》2015,(4):40-4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学,这一西一中两种思想,能否在当今的中国开展对话交流,在相互借力下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对  相似文献   

14.
<正>孔子是圣人,不语怪力乱神。但孔子似乎不避讳谈梦,比如他经常对学生谈到梦见周公,从周公那里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孔子另一个有名的梦是临终前做的,预见了自己生命大限的来临。孔子一向是积极乐观的,他在63岁时自我画像:“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言老,更不言死,“未知生,焉知死?”直到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才第一次感到了精神上的绝望,哀叹:“吾道穷矣!”以鲁国国史为蓝本而编撰有年的《春秋》就此绝笔。同年,  相似文献   

15.
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孔子学说的全部目的和要求。心是人善之源,也是万恶之源,一个人做人如何,首先在心。养心先从孝心起。孔子说,百善孝为先。孝就是首先看你对父母有无孝心,有孝心就会有爱心,就会有感恩之心。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爱,那他就不可能去爱别人。  相似文献   

16.
我是从2007年9月份《东方今报》发表的一篇报道中知道闫合作的,他对《论语》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了我。闫合作认为,现在流行的对《论语》的解释,大都不符合孔子和《论语》编著者的本意。他认为,儒学包含孔子的思想,但儒学并不等于孔学;孔学实际上是圣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论语》并不像后人所说的只是记述孔子言论的一本语录,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是孔子学生们课堂笔记的选集,它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就是“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17.
幸福从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从古至今,各家各派都未停止过追寻幸福真谛的脚步。作为世界两大重要思想资源的代表人物,中国大思想家孔子与“千年伟人”马克思也围绕“幸福”进行过深刻的思考,从前者的以道德至善、精神至上再到后者的立足现实、追求精神与物质双重美好,无一不闪耀着他们思想的光辉。两大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划时代相遇,既有碰撞,又有着共通之处。二者皆以人的本性需求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幸福理论,并主张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习近平幸福观应运而生,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秉承与对孔子幸福观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更具有科学内涵与文化底蕴,为进一步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和改善社会生活提供了更具启发性的意识形态资源。  相似文献   

18.
记者:杨教授,您好!您一直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对儒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孔子,您如何评价? 杨立华: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把孔子理解为一个教育家。诚然,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首开中国私学之先河,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但若仅从这个角度理解,孔子的贡献就被大大地狭窄化了。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则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文明的发展遵循着交替更迭的规律。文明一旦陈旧、腐朽、衰落,它就要被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新文明无情地淘汰和取代。 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自然对人类文明的  相似文献   

20.
讲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涉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讲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讲这种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一提儒家思想,核心自然就是对孔子的认识。对孔子的褒贬可谓多矣,单说20世纪,他就有两次恶运:世纪初的"打倒孔家店";70年代的"批林批孔"。耐人寻味的是,每逢此时(尤其是后一次)有人就抬出鲁迅,作为自己的仗恃去说三道四。仿佛鲁迅是极端反孔的,认为孔子是逆种,应该打倒。这种观点既不利于我们对孔子的认识,也不利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那么,鲁迅到底是怎么看孔子,他笔下的孔子是个什么样子?在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之际,有必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教于方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一、批判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作为主将,作为"五四"运动的目击者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