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渊冲的"三美""三化""三之"理论是中国的美学翻译理论丰碑,更是指导中国诗词译出国界的奠基石。从英译《诗经》到《楚辞》到《英译唐诗三百首》到《英译宋词》《元曲》;再到英译《毛泽东选集》,每一本译作都无不反映着许先生一直所倡导的"美"(音美,形美,意美)、化(深化,浅化,美化)和"之"(知之,好之,乐之),每一首充满韵味的古诗词,在老先生的笔下也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让更多的外国人和年轻一代的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国学赏析     
《侨园》2016,(6)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子日:"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注释】(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政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整体气质,《中庸》之"诚"是儒家政治哲学的实现过程。"诚"贯彻为两条理路:一方面是"致中和"政治文明理想,另一方面是"君子时中"政治参与。故《中庸》是传统儒家"道德的政治"政治哲学的经典诠释,是"政治的道德主义"与"道德的政治实践"结合的思维典范。《中庸》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涵与逻辑,是"道德的政治"儒学研究的重要案例,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儒家经验。  相似文献   

4.
沃尔夫《关于中国实践哲学的讲话》大量使用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和材料.这其中主要涉及《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庸》的"人心"道心"和"明善",《孟子》的"理义之悦我心"的思想.与此同时,沃尔夫还积极接受了朱熹理学:他《讲话》的主旨是由理性和知识可以开导出道德,这一思想与朱熹理学若合符节;他还引用了《大学章句序》和《小学》,对朱熹理气、天命之正和形气之私的理学思想也进行了阐释.沃尔夫在《讲话》中提到的所有重要观点和哲学概念,都可以在儒学经典中找到对应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笔者认为:孔子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运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来调节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度”的哲学。郑玄说:“中庸,中和之为用也”(《中庸注》);焦循说:“盖凡事皆有两端……而皆有宜,得所宜则为中”(《论语补疏》)这种理解是正确的。“至德”的“德”,乃全德之名,包括诸德,实与“仁”同义;而其所以为“至”,乃是“至宜”、最合适、恰到好处的意思,决非指顶点、极端,也不是折中、平均。这样,作为“至德”的“中庸”,就是内在的“仁”及其表现形式、“仁之方”。把“中”理解为“中和”,就成为一个表示立体动态的概念:它不仅要求横向的不左、不右、不高、不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其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境界"说。然因其本人在论著中并未对"境界"作详尽阐释,"境界"一词被给予了各种解读。本文将从"境界"之审美形式、审美尺度及生命内涵的角度出发对其加以诠释,以其进一步深入去理解"境界"的丰厚内涵。  相似文献   

7.
刘霞 《理论导刊》2013,(8):38-42
"意识形态"概念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而为国人所知的。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两篇重要文章在中国的传播,尤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有关用法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所讲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等于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概念,也不存在意识形态概念泛化的倾向。考察早期译著以及早期学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回顾和分析意识形态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生成和流变,对于正确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廓清各种有关意识形态的纷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用拉丁语西译《大学》、《中庸》、《论语》"三书",并以《中国哲学家孔子》为题在欧洲出版,使得儒家思想对当时欧洲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尝试借助中外文历史材料的爬梳,重现该书曲折的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核心范畴和最高道德。中庸的高明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庸"字,亦即提出了对待"中"的看法和态度——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的,并无特异之处。执两而用中,用中为常道,常道可久远,这三层互相关联的意思,就是儒家"中庸"的主要意蕴。因此,中庸之道内在地包含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的难易辩证法,即中庸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最高的道德要求。而要做到中庸,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付出百倍千倍于别人的努力。因此,中庸思想为我们践行道德指明了具体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庸"存在着些许误读,因而有必要从历史文本的回归中考察"中庸"作为哲学范畴和方法论的本真内涵,探究"中庸"致"和"的时代价值意蕴。"中庸"是当下人们实现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践行"中庸"之道时,要遵循"中庸"自身的两个基本原则,即"权变"与"时中"的原则,以利于我们立身处世、齐家兴业和治国安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