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明明 《法制与社会》2014,(16):182-183
"儿童的人权保护是普遍人权当中不可剥夺和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①儿童权利保护构成全人类人权保护的核心和基础。本文从浙江温岭幼师虐待儿童事件入手,剖析该类事件频繁发生的社会缘由,结合目前国际社会和我国国内在儿童人权保护上的相关规定,拟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儿童权利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2.
黄斐 《法制与社会》2011,(22):181-182
近些年来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流浪乞讨儿童权利保护在媒体的关注下也逐渐成为焦点。他们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会、家庭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未成年人的各项权利受到侵害既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我国相关法律对此虽然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真正遏制住源头,使这些未成年人的权利得到真正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儿童证人是刑事诉讼中特殊的诉讼参与人。《儿童权利公约》确立了对儿童权益保护的一般原则,有关国际文件也确立了儿童证人在刑事诉讼中所应享有的诉讼权利。国外的刑事诉讼立法有的也对儿童证人权利制度作了规定。比较而言,我国儿童证人权利制度内容贫乏,既不能满足司法实践对儿童证人保护的需要,也没有体现公约及有关国际文件的要求。应从免于宣誓等方面构建我国儿童证人权利制度。  相似文献   

4.
章淑玲 《法制与社会》2011,(17):33-34,38
加强对儿童证人的保护是世界各国诉讼文明化的趋势。我国现有的证人制度过于笼统,缺乏对儿童证人的特殊规定,不利于儿童证人的保护。结合我国国情,建议通过完善儿童证人资格的评价标准,规定儿童证人的作证方式和询问规则,明确儿童伪证的责任承担和加强儿童证人的权利保障来构建我国儿童证人制度,从而实现诉讼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兼顾了自由社会权利的一项基本权利。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具有可诉性。然而就我国的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现状而言,这些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接受教育的过程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并且由于我国并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在保护流动儿童教育权利方面并不完善,由此导致了流动儿童接受教育权利的缺损,为了保护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应增加宪法当中的相关条款,同时实现宪法的司法化,同时完善审查制度等等,充分保障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义务教育的补偿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爱武 《北方法学》2016,(6):126-139
儿童利益是一种身份利益,具有显著的公益性,国家与社会必须给予特殊保护。涉及儿童的家事审判要遵循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参与以及儿童优先保护等原则。从我国家事审判立法看,涉及儿童利益保护的规定散见于诸多的法律、司法解释以及政策性文件中,这些规定尽管为家事司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但缺憾亦非常明显,表现为没有上位法的原则性规定,没有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专门制度,部分立法规范前后矛盾,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缺乏实现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具体程序和相关配套机制。为此,有必要在基本法和部门法层面确立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法律原则;保障儿童表达意见权利和诉讼参与权;从司法层面看,确认儿童的诉讼主体地位,确立涉儿童家事案件职权探知、职权调查原则,建立专业化的家事审判机构。通过上述多重举措,真正实现家事审判对儿童利益的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7.
由于法律固有的滞后性和未成年人权利的广泛性,适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将成为一种常态。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国际法渊源,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是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国内法表达。考察国际法渊源,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继受了权利本位、理解维度、涵涉个体与群体的所有事项、情境化运用、非绝对排他性等五个方面的一般属性。分析国内法规范,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具体要求可概括为尊重人格尊严、听取意见、特殊优先保护、适应健康成长规律、保护与教育相结合等五个方面。立足于现行法律规范提炼总结出来的以上十个方面,一体化构成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完整内涵,可为有效发挥这一法律原则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功用,提供稳定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8.
我国向来重视对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在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都有大量的关于儿童权利保护的规定,这些规定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我国对儿童权利法律保护的内容,按儿童权利的性质特征区分,主要有:儿童的生存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国籍权、名誉权、荣誉权、智力成果权、教育权、接受抚养权、继承遗产权、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权、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权、请求社会援助权、司法保护权,等等。  相似文献   

9.
幼儿教育是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幼儿园儿童在幼儿园内的权利保护是我国保护儿童权利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对目前我国幼儿园儿童权利受侵害的状况进行阐述,并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立法保护幼儿园儿童权利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59年《儿童权利宣言》和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文献均倡导规定,在处理与儿童有关的问题时,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婚姻家庭法的立法或司法实践中都确立了“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保护儿童利益,我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对儿童利益的保护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2001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至今尚未明确规定“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为实现我国宪法有关“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承诺,故亟须在我国婚姻家庭法中确立儿童最大利益的优先权准则,并对相关法律制度予以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辩护制度:力求在宪法与刑诉法中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的本质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人的基本权利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表达,也需要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因此,一方面,各国在宪法上明确规定辩护权等个人基本权利的同时,设定无罪推定等保障机制奠定辩护权的根基,另一方面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辩护权的具体行使方式,保障辩护权的行使效果。在现代宪政国家,辩护制度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力求良性互动。辩护权由一种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性权利演变为宪法和国际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现了当今宪法和国际法在辩护权保护方面与刑事诉讼法的互动与一致。美国早在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6条规定:"在所有的刑事诉讼中,被告指控者享有……辩护律师帮助的权利",并在各州宪法中予以确认。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被告人权利中律师辩护的权利是抗辩式诉讼程序的基石,有专业的辩护人代理被告人案件是抗辩式诉讼程  相似文献   

12.
江海燕 《法制与社会》2013,(30):245-246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儿童性侵害案件的高发频发,使儿童身心健康面临严重危险。保障儿童免受性侵害的伤害,是一个社会问题,但也是重要法律问题。本文在总结我国儿童性侵害案件的特点后,时我国儿童性侵害法律保护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途停运权,是法律为保护卖方在货物上的利益而设立的单方权利。该权利最早通过英国判例确立下来,后被一些国家以成文法方式加以规定,在保护国际贸易中卖方的权利,防止欺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护交易安全的重要法律制度。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类似于中途停运权的权利,但该规定过于简单和抽象,可操作性差,不能有效地规范和保障航运实务中各方当事人的权益,有待进一步完善。文章主要以英美两国中途停运权立法为视角,着重分析中途停运权的性质和价值,行使的主体、条件和方式,综合借鉴英美相关立法规定为我国中途停运权立法提供了建议,主张在我国《海商法》中确立中途停运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付玉明 《法学论坛》2016,(3):104-111
我国留守儿童性侵害案件中强奸案所占比例较高,加害人多为熟人,其中老人占多数,受害人年龄小、数量大、受害时间长,且揭发举证异常困难,留守儿童性权利的法律保护不容乐观.在法律层面对留守儿童性权利进行有效保护:首先,应加强农村普法宣传,宣示儿童权利的具体内容,公示性侵害违法或犯罪分子的信息,培育农村社会民众的性权利意识;其次,在立法上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将性歧视、性骚扰以及学校的性安全教育义务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最后,弥补并保障家庭监护权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5.
流浪儿童乞讨权规制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 《法学杂志》2012,33(4):17-22
当下中国城市有一个令人痛心的图景,那就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大量存在。要从根本上保障流浪乞讨儿童的权益,就要立法禁止儿童乞讨,建立起对相关人员和机构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防范儿童流浪乞讨。同时,应化解在城市生活的农村户籍儿童所面临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诸种现实难题,践行保障儿童权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于艳丽 《法制与社会》2013,(33):277-278
对于“嫖宿幼女罪”设置的合理性在其从强奸罪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罪之初就在刑法学界饱受争议,随着大量嫖宿幼女案件的披露,废除嫖宿幼女罪、切实保护幼女权利,使幼女免受性侵害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旨在从相关儿童权利保护的国际公约的角度去分析我国刑法所设立的嫖宿幼女罪与国际社会关于儿童权利保护主张的相背离,呼吁改革立法,顺应儿童权利优先保护的普世价值观,探寻适合我国应对儿童性侵犯罪的有效路径,以解决当前儿童性侵案件频发的现实情况。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的权利,为祖国的未来营造更加良好、文明、稳定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7.
陆海娜 《时代法学》2005,3(6):78-84
就业保障权是我国宪法保护的工作权的衍生权利。国际法对此权利的丰富内涵已有明确的标准。以这些国际标准为基准,分析我国现行劳动法对就业保障权的保护程度,并分别从反对任意解雇,限制固定期限合同,提高就业能力三方面对劳动法条文及其实践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8.
郑宾 《检察风云》2014,(11):6-8
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政府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为了这份公开承诺,我国在1991年同时出台了专门保障儿童权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政治与法律层面对儿童保护的公开的国家承诺,无可争议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9.
付玉明  宋磊 《法学杂志》2013,(9):101-109
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儿童权利保护的现代观念和法律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儿童权利保护虽已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现状依旧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必须突出儿童权利的法律地位,推动立法机关建立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同时,政府应该鼓励、规范、发展儿童权利保护的社会组织,严格落实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责任,唯此,才有可能彻底贯彻落实"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切实保障儿童权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随着儿童权利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制原则正在得到贯彻落实。但同时,社会上也仍存在着一些歧视儿童、对儿童缺少尊重、多重责任未落实等未能很好地贯彻儿童权利保护原则的做法,阻碍了儿童权利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