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工作中,研究大学生被害人问题非常重要。本文针对大学生被害人中的女大学生被害人问题,以性犯罪研究为视角,深入分析了在性犯罪中女大学生被害人的过错类型问题:对错误的价值观追求、不良的放荡行为作风、主观上的过失、"性招引"心理导致被害的四类过错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相应的过错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以利于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梁辰宇 《法制与社会》2013,(21):246-247
自20世纪中叶门德尔松首次系统地提出被害人学的相关理论之后,人们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被害人进行援助的研究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鉴于性犯罪的被害人以其特殊性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对我国性犯罪被害人援助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望有效地帮助性犯罪被害人尽早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与一般刑事犯罪被害人相比,性犯罪被害人在获得社会同情的时候,往往又容易被一般的社会舆论所中伤,其所受到的身心损害既持久又不易恢复;因此,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主要从性犯罪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免受二次受害权、请求赔偿和补偿权出发制定一系列非常细化、有效的规范,以实现对性犯罪被害人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4.
袁锦凡 《时代法学》2010,8(5):79-87
性犯罪从根本上损害被害人人格尊严,使被害人难以从创伤中恢复,因此,相当多的国家均对性犯罪被害人采取特殊的保护方式。而在我国目前,不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都还未意识到性犯罪被害人的特殊性,从而表现出多方面的迟滞,这对我国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5.
性犯罪被害人与其它类型的形式被害人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其除了必然遭受性犯罪行为带来的直接伤害或损失以外,还可能遭受来自公诉机关、社会公众对性犯罪案件不恰当反映所造成的第二次伤害,因此本文重点关注性犯罪被害人的二次被害,明晰性犯罪被害人二次伤害的概念,分析造成二次被害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预防和避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性犯罪中女性被害的实际状况和性犯罪的有效预防是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日常生活理论认为生活方式与犯罪被害具有关联性。访谈通过分析个案的被害热点、被害人日常行为选择、被害人日常生活联系等因素,发现被害女性日常生活行为选择的疏忽与日常生活状态的缺陷使其较为容易进入一种性犯罪的被害情景,因此性侵害被害预防,需要充分重视女性生活方式瑕疵导致的被害性。  相似文献   

7.
性犯罪黑数实质上是已经发生但未纳入官方犯罪统计的性犯罪案件。性犯罪黑数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性犯罪被害人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方面的原因、司法机关方面的原因等几个方面。我们应根据性犯罪黑数产生的不同原因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以减少、降低性犯罪黑数,完善官方的性犯罪统计资料,为制定有效的打击性犯罪的对策提供详实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8.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猥亵儿童等性犯罪是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在我国刑事性被害人所获民事赔偿甚少,本文精选刑事性被害人民事救济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总结近年来刑事性被害人民事救济的新问题,也许对完善我国刑事性被害人民事救济的体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中,女青少年的性犯罪情况比较严重,并且呈现逐年上的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所谓女青少年性犯罪,是指女青少年在两性关系中,妨害社会秩序、毒化社会风气、破坏社会主义人际关系、侵犯公民人身权利、造成危害后果,依照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女青少年除了性犯罪以外,还有  相似文献   

10.
报复性犯罪是指由于行为人自身或者家庭、社会等因素,从而导致对他人或社会产生报复性心理所引发的犯罪,通常分为报复他人和报复社会两种类型,本文主要论述针对他人的报复性犯罪。被害人过错是人身侵害类案件中的重要酌定情节,也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时常援用的辩护理由,但是我国刑法至今仍未将被害人过错纳入法定量刑情节的范畴,这是导致强奸罪、故意伤害罪和其他人身侵害类犯罪量刑不均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论述被害人过错的法理基础,并对比外国立法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得出了被害人过错的酌定量刑情节应当法定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蔡国芹 《法学论坛》2007,22(5):42-49
刑事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能够得到有关社会组织或成员的支援和帮助的一种法律权利.它是社会人道主义的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表现,也是减轻被害人所受犯罪损害的现实需要.被害人获得社会援助权已纳入国际刑事人权保障的范畴,发达国家和地区较早地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援助体系,为被害人实际享有获得社会援助权提供了现实保障.我国目前尚未从法律上确立刑事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也缺乏援助被害人的社会工作体系,只是部分被害人获得了某些"边缘性的援助"或者司法经济救助.因此,立法上明确被害人的获得社会援助权,规范社会援助被害人的方式和内容,是被害人获得有效社会援助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过程中如何最大化的保护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利益。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司法实践表明,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一定时期为维护被害人的利益,特别是经济补偿方面与刑事诉讼的效率要求达到了一定的优化配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侵财性犯罪不断增多。犯罪率居高不下,案件数量不断膨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仍是首选的目标。故要求附带民事诉讼从刑事诉讼中独立出来是不符合社会现实要求的。同一侵权事实引起不同的责任认定所造成的刑民冲突越来越多,同一行为在违反刑法的同时,产生复杂的民事责任问题会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审判机构的功能设置采予以解决而不是通过二次审判。同时要协调民事赔偿的执行问题及积极的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死刑案件大量集中在致人死命的暴力性犯罪中,即多数死刑案件中存在着明确的被害人。在死刑案件中加害人与被害人的责任并非完全处于两个极端——加害人的责任为100%,被害人的责任为0,许多情况下被害人对案件的发生也负有一定的责任。被害人的过错大小直接影响到加害人的刑事责任程度,因此,认真研究被害人过错有利于提高定罪量刑的准确性,在死刑案件中,研究被害人过错对于提高死刑适用的准确性更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被害人学的发展,被害与被害人等研究范畴逐渐纳入犯罪学的视野。在犯罪学及被害人学中,根据被害人是否遭受犯罪侵害,可将被害人分为现实的被害人和潜在的被害人。潜在被害人研究的一项理论基础或预设在于: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李拥军 《法律科学》2007,25(1):25-31
我国当代的性犯罪立法中还残留着许多男权主义的印记,具体表现为:受男主女从的文化影响,把强奸罪的实行主体限定为男子,受害人限定为女子;受生殖文化的影响,将强奸中性交的概念定义为男女生殖器的媾合;由于将强奸视为对男人权利的侵犯,因而对其引起的纠纷由国家垄断处理权.现行立法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立足中国现实,借鉴西方经验,改革我国现行的性犯罪立法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王悦琪 《法庭内外》2014,(12):41-43
2014年秋天的高校入学季,各地女大学生屡遭侵害的消息遍布网络报端。年轻女大学生单身外出,遭遇黑车,难道仅仅是这些构成她们被侵害的要素吗?女大学生们为何大都选择相信陌生人?犯罪学家把这种犯罪现象比喻成迷途的羔羊遭遇充满戾气的独狼。而在2013年的大学生入学季,北京一名女大学生遭遇绑架后,她和家人采取正确方法与绑匪周旋,最后成功脱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安全自救范本。  相似文献   

17.
惊魂7小时     
万道乐 《江淮法治》2014,(20):28-29
正今年秋天的高校入学季,各地女大学生屡遭侵害的消息遍布网络报端。年轻女大学生单身外出,遭遇黑车,难道仅仅是这些构成她们被侵害的要素吗?女大学生们为何大那么容易相信陌生人?犯罪学家把这种犯罪现象比喻成迷途的羔羊遭遇充满戾气的独狼。而在去年的大学生入学季,北京一名女大学生遭遇绑架后,她和家人采取正确方法与绑匪周旋,最后成功脱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安全自救范本。  相似文献   

18.
被害人在防控犯罪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被害人能够转化为加害人以及被害人对自身遭遇被害的反应能提高最初犯罪人再犯的可能性,同时本文也应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化理论以及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对这种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不仅是家庭的纽带,还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女性犯罪率不断增长,女性犯罪问题日益严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探寻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其心理特征制定有效的预防和矫正措施对减少女性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综述了女性犯罪的特征和独特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女性犯罪提出了预防和矫治对策,以充分认识和减少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20.
被害人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群体.我国刑法也有明文规定:由于犯罪行为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为被害人向被告人提出赔偿请求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很多现实的案件由于没告破或被告人没有能力履行、不履行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主、客观原因让这一规定变成一纸空文,司法机关、被害人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手足无措。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中被害人的遭遇让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机关也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