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与传统儒家在佛学观上有很大的差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对佛教的看法也有区别。唐君毅对佛教中国化非常赞赏,而牟宗三则否定有所谓佛教的中国化。唐君毅对华严宗极其钟情,而牟宗三对天台宗非常喜好。唐、牟虽然都能对佛教持一种同情的了解,都否认佛教对宋明理学有实质性的影响,但佛教在二人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唐君毅、牟宗三的佛学观,代表了现代新儒家对佛教的消化、吸收和融会,体现着佛教在现代新儒家思想创造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临终关怀是现代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佛教在临终关怀方面则有着丰富的资源。以传统佛教典籍为基点,对佛教参与临终关怀的现状、佛教参与临终关怀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优化佛教参与临终关怀的路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提升佛教对临终关怀的参与程度,完善护理伦理视域下的临终关怀理论及实践。  相似文献   

3.
程剑波 《学理论》2015,(5):93-94
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传播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不断深化,独具特色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方式进一步确立与完善,形成对封建世俗教育的互补。佛教教育仪式得到确立,出现了新的佛教教育形式——俗讲,使佛教教育更趋于世俗化。  相似文献   

4.
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伦理作为一种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必须在全球各种文明中寻找思想的资源.本文通过对佛教伦理内容的概括与梳理,考察了在"全球伦理"语境下佛教伦理的现代诠释方法,从信仰伦理、社会规范伦理、美德伦理等方面构建了佛教伦理的体系,探讨了佛教伦理思想的特质,展现了佛教伦理作为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琴 《学理论》2013,(6):44-45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侵略中国东北的9·18事件,为了掩盖其侵略行径成立了伪满洲国。在日本统治的伪满洲国,佛教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日伪当权者肯定佛教在人民大众中的分量,因此不敢贸然采取取缔方法,而加以利用为其殖民统治服务。伪满洲国建国以后对佛教进行大调查,掌握佛教的派别、布教所、布教者、信徒数好掌控佛教,以便服务于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6.
吴琼 《学理论》2010,(19):185-185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佛画也随之传入中国。佛教绘画随佛教的民族化和世俗化,也逐渐民族化和世俗化了。随着佛画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四家样,而其中吴家样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宗教画样武。吴道子以“莼菜描”、“吴带当风”,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佛教绘画的新样式,“吴家样”代表了中国自己的佛教美术,它几乎贯穿了宋、元、明、清整个佛教绘画的创作。在吴道子仅存的画中体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宗教的融合,佛画到吴道子时已成为纯粹的中国佛教绘画。  相似文献   

7.
佛教音乐包括赞颂乐、教化乐、供养乐、修行乐和法事乐几种,在传统的宗教生活中,佛教音乐曾对僧人的修持以及对佛法的弘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是佛教修行中的一项重要法门。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佛教音乐对于帮助人们提升精神境界,消融社会矛盾、改善对立与差异,也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崔玉卿 《理论探索》2007,(4):132-134
考察清代历史,有必要研究政治与佛教的关系.清代统治者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政策,设置僧录司,并运用相应的律例规范僧尼的活动,并废除了沿续千年的度牒制度.顺治帝、雍正帝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利用佛教加强了清王朝的统治.顺治统治时期,金印册封达赖对稳定蒙藏地区起了积极作用.雍正所著佛教著作则较系统的阐述了佛教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明末佛教之世俗化转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僧人关注政治及民生社会,二是佛教日益深入民间,与老百姓关系密切。明代后期,佛教世俗化转向明显,这与佛门内部僧伽制度的变革和明政府倡导的诸宗融合政策有关。明末之佛教世俗化转向,对当今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佛教学说并使之流传发展千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奥妙在何处?原始佛教如何在婆罗门教控制下的印度一路走来,即使脱离创始地依旧能在世界各地立根发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学说的创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指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试通过对佛传的解读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多角度对释迦创教的原因和佛教发展。必然性做出分析力图使佛教的产生脱离神话色彩从而证明原始佛教思想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赵雁 《学理论》2012,(21):41-42
佛教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背景、生长环境、时间长短等几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对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进行历史的考察,找出它们的异同,并以佛教中国化为借鉴,看其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6)
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是古代印度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宗教。早期佛教产生于婆罗门教兴起之后,早期佛教中的一些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婆罗门教的影响,两教教义之间既有差异,又有相通之处。重点分析婆罗门教和早期佛教在创世理论和轮回解脱思想上的异同,对加深佛教思想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4)
宋代佛教以禅学为主,士大夫中参禅者人数众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佛教政治伦理的儒学化走向。大慧宗杲所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是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的典型,将佛教推入世俗生活,推向王道政治,开启了佛教政治伦理的新篇章,不仅调和了儒佛关系,更为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后汉书·西域传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篇论说佛教的专文。通过剖析《后汉书.西域传论》及其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范晔的佛教思想及其他与佛教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他是一位佛学理论家,而非一名无神论者。  相似文献   

15.
张文学 《学理论》2009,(17):109-111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以福州开元寺个案,归纳分析都市佛教社会参与的变化,观察都市佛教在社会功能上的转型。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目的是以之为都市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存适提供一个个案研究实例的参照。研究结果表明,以佛教社会学的角度。对僧团进行多学科的个案研究,以反映出都市佛教不断转型的历史轨迹,也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唐凡淇 《学理论》2013,(30):394-395
佛教"止恶修善"的教理不是玄虚的理论,而是对精神和心灵的道德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席卷、生存竞争的加剧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易使人们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步入歧途。从佛教"止恶修善"教理教育所面临的道德现状出发,阐释了"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指出了"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对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佛教中虚、和谐、安乐和清静的教理对现代人的行为有相应的伦理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柴歌 《侨园》2012,(5):40-41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佛教传人朝阳在东北地区最早.朝阳佛教文化源远流长,自三燕以来,朝阳是东北业佛教文化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影响整个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王朝在东北地区率先接受信仰崇奉佛教.普永和元年(345年)夏,慕容皝在龙山(今凤凰山)建造了东北亚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龙翔佛寺,75年后,龙翔佛寺的主持方丈释昙无竭又远赴天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西行取经僧人之一,早于唐玄奘207年佛教传人后,朝阳就迅速发展为当时的佛教圣地,而且又从朝阳播到东北全境.朝阳佛教文化历史最久远  相似文献   

18.
孙世伟 《学理论》2015,(8):144-145
泰国佛教历史悠久广为流传。泰国是一个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又称黄袍佛国。佛教与泰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不仅对泰国的政治经济有深远影响,对泰国的教育的发展和形成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泰国佛教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如下:完善道德教育的规划;着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新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3,(40)
9月24日,中国佛教协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接受本刊专访时强调,要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把广大佛教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引导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来,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  相似文献   

20.
元和就中唐儒佛关系史而言,很有典型意义。安史之乱以后伴随国家政治权威的失序,思想领域内也发生着激烈的论争和调整。儒家士大夫对李唐王朝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三教并奖的政策开始做出了理论上的反思。在儒佛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的大趋势下,元和间的士大夫内部逐渐衍生出了两种佛教观。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方,视佛教为"异端",要求反制佛教,清除佛教的现实危害,重塑儒家的思想权威和秩序。以柳宗元为代表的一方,积极寻求儒佛义理的契合之处,要求"统合儒释",从佛家理论中寻找可供儒门利用的思想资粮。儒家士大夫如何处理自身同佛教的关系,是中唐三教关系中颇为多彩的一页。试图比较韩、柳二人的佛教观,以展现两种观念的契合、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