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政策》2012,(10):79-82
2008年底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抓住中央人才重大项目机遇和建设'武汉未来科技城'机遇,发挥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优势,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抓手,带动了重点学科水平能力提升,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学校科学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赢。一、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2008年底,...  相似文献   

2.
高层次人才关系到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转型。在人才竞争中,发挥吉林省的地方优势,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保障机制;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深化用人体制改革,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带动作用,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文从人才保障机制的建立、打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和人才适用于管理的制度创新等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扎实推进区域人才合作,大力引进人才智力资源。围绕建设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这一目标任务,加强义乌与上海杨浦区人才开发与合作,充分发挥上海杨浦区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及时组织高层次人才见面会,组织开展“上海杨浦院士义乌行”系列活动,更好更快吸引优秀人才和智力,为企业发展、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满足企事业单位人才智力需求。在北大、清华毕业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复旦、同济、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根据义乌产业结构特点,争取新建2—3个以复旦、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的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搭建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广西、上海、重庆、江西等地先后探索建立了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锻炼基地。4月中旬,中央统战部调研组在对广西、重庆、江西等地进行书面调研的基础上,赴上海对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锻炼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实践证明,建立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锻炼基地,是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发挥多党合作优势的重要平台,是落实党中央人才发展战略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5.
军队院校高层次人才建设是军队人才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牵引带动军队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整体跃升具有重要意义。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基地,应结合军队院校人才特点,从五个方面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组织1~2次赴国内人才密集的城市举办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出台留学人员回台创业政策,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来台创业。大力推动校企人才合作,举办台州市校企人才合作大会,计划组织全国150多所高校与我市500多家企业就毕业生输送、人才合作培养、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等进行沟通洽谈。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人才开发合作,加强与上海杨浦区的合作,双方人才市场互建人才服务工作站,共同开展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招聘、委托招聘、人才培训等项目。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杨浦高层次人才服务台州。  相似文献   

7.
新洲区双柳街在省、市、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抢抓省市建设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全市最大、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十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按照山水园林整体开发,种养加工市场全面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综合治理的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蔬菜产业园基地设施化、规模区域化、生产科技化、加工工业化、销售配送化和流通市场化。2004年,全街蔬菜总产量达到40万吨,年均增长17%,总产值4亿元,年均增长21.5%,农民亩平收入达到8000元。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起始之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和全省人事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打造创新人才优势省份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全面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围绕切实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江西省南城县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超市+协会+基地”新模式,服务创业,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赵健 《八桂侨刊》2007,(3):8-12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人才。尽管中国在高新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力度,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国服务的基本状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维护海外高层次人才合法的政治权益、经济权利,方便出入境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优势,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无锡高新区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高新区之一。近年来,无锡高新区把引进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园区的关键举措。目前,世  相似文献   

12.
禚沿东 《长白学刊》2008,(4):158-158
人才是发展的决定因素。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培养并拥有最优秀的人才,谁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谁就能够找准市场的位置,把握市场的脉搏。吉林省现阶段外向型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在新时期大力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对外向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海南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积极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支持港澳人才在琼发展,不仅能够发挥统战独特优势为高质量建设自贸港凝心聚力,同时能集港澳所长、海南所需,推动海南自贸港形成国际人才竞争新优势,发挥其在全国人才雁阵格局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2,(1):90-F0004
建设以人才为引领、科技为支撑的创新创业之城,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2011年8月,常州在全面完成两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启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以更大力度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推动人才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努力走以人才为引领的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江苏作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重大部署,加快推动南京、苏州、无锡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人才强国建设中探索“江苏经验”、作出“江苏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淮贵 《政策瞭望》2016,(10):46-48
浙江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直面衢州区位优势不够、高端人才紧缺、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先天不足的现状,另辟蹊径,巧建'飞地',从2013年底开始,在国内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最集中的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谋划建设了'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借势借地借人才。  相似文献   

17.
乐其顺 《当代广西》2006,(18):20-20
科学发展,人才为本。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广西是后发展地区,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抢抓机遇,奋力爬坡,加快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来支撑。但是广西人才总量不多、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化程度不够、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偏少以及外向型人才不足,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发展的一个“瓶颈”。针对这一实际,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广西资源,突出广西特色,提出建设人才小高地,并以此作为推进整个人才工…  相似文献   

18.
钱能 《现代领导》2011,(1):36-36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乐居吴江”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一条结合苏南实际、体现吴江特点的发展新路子.增强城市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增强人才的综合实力;构筑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实现“乐居吴江”战略目标,需要各类人才全方位的参与;全面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创优.又能激发“乐居吴江”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委统战部积极发挥统战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人才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组织统一战线中的各类人才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增收等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帮助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我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产业人才过剩,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短缺;现行人才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和文化环境存在缺陷;人才流失有目共睹。如何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的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智力保障,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