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888年Babes首次在罗马尼亚的牛、羊血液中发现巴贝斯焦虫(Babesia)以来,已90多年了。目前它仍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危害牛的重要血液寄生虫。以前一直认为各种巴贝斯焦虫株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但自1957年发现第一个人感染巴贝斯焦虫的病例至今,见于报道的人巴贝斯焦虫病已有17例。通过染色血液涂片显微镜检查、实验室动物分离和血清学方法。将感染人的巴斯焦虫鉴定为:四个属于牛源——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vis)和分歧巴贝斯焦虫(Babesia divergens);一个属于马源——马巴贝斯焦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检测感染牛的卵形巴贝斯虫的敏感、快速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卵形巴贝斯虫18S rRNA保守区设计1对特异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卵形巴贝斯虫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特异地检测出卵形巴贝斯虫DNA,对瑟氏泰勒虫、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DNA的检测均为阴性;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26 copies/μL,比普通PCR灵敏度高100倍。组内及组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对60份临床牛血液DNA样本进行检测,荧光定量PCR和常规PCR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33.33%。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对卵形巴贝斯虫定量分析和卵形巴贝斯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3.
利用甘肃张家川牛体所采集的长角血脾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健康易感牛,于第9天的未稍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卵形巴贝斯虫,第12天染虫率达到3.12%的高峰,随后下降至带虫水平。这是在甘肃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的一株卵形巴贝斯虫。试验证实,长角血脾雄虫也具有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的能力,卵形巴贝斯虫也可以通过长角血脾隔代垂直传播,这两个结果尚属首次报道。在自然感染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虫血淋巴涂片中也观察到了卵形巴贝斯虫大裂殖子。  相似文献   

4.
巴贝斯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陈启军,李德昌(解放军农牧大学长春130062)巴贝斯虫(Babesia)是一类寄生于各种动物的蝉传血液原虫,共有90多种,对各种家畜和人危害严重。多年来,为了控制巴贝斯虫的危害,世界各国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在免疫预...  相似文献   

5.
牛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大型血孢子虫。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以高烧、贫血、黄染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我国主要发生于南方诸省,河南、山东、河北、新疆及西藏察隅地区也有报道。本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微小牛蜱(Boophlus microplus)、消色牛蜱(B.decoloratus)及扇头蜱属(Rhpicephalus)的几个种(Morzaria,1977;刘钟灵等,1986)。  相似文献   

6.
无菌采集疑似巴贝斯虫感染血样,进行全血基因组DNA的抽提,用保守引物5-22F和1661R进行巴贝斯虫18SrRNA基因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后,获得大小为1 677bp的核苷酸序列。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序列与韦氏巴贝斯虫(AB083374)18SrRNA基因的相似性达100%,而与犬巴贝斯虫(AY072926)、罗氏巴贝斯虫(L19079)和吉氏巴贝斯虫(AF271081)18SrRNA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8.0%,95.2%和93.4%。从分子水平证实了韦氏巴贝斯虫在广东宠物犬的存在,同时也对巴贝斯虫的分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调查和分析羊的巴贝斯虫(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未定种)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010—2014年间,于我国10个省份共采集到823份绵羊和山羊血液样本,应用区分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除了海南省,其他省份都检测到莫氏巴贝斯虫的感染,总体阳性率为5.95%(49/823),其中河南省的阳性率最高,为10.47%(9/86);而羊巴贝斯虫未定种只在湖北、贵州和甘肃省检测到,阳性率分别为4.55%(2/44)、6.38%(3/47)和0.62%(2/322)。本研究首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我国羊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状况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羊巴贝斯虫的分布情况和制定羊巴贝斯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流行病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牛巴贝斯虫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适用于基层兽医实验室特异、敏感、快速检测牛巴贝斯虫感染的方法,以牛巴贝斯虫球状体蛋白4(SBP4)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检测牛巴贝斯虫的巢式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牛巴贝斯虫感染,与14种动物梨形虫无交叉反应。该方法能够检测到1 copy的SBP4基因,其敏感性分别是对应的内、外引物普通PCR的10倍和1 000倍。应用该巢式PCR方法,对田间随机采集的136份野外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样品9份,显著高于AbouLaila等报道的方法(5份)。这些数据表明,建立的巢式PCR方法可用于基层兽医实验室敏感、准确地检测牛巴贝斯虫感染。  相似文献   

9.
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发病及病愈的小尾寒羊血液中分离出2种巴贝斯虫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初步证实该地区“坏肠子”病的病原为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鉴定为羊巴贝斯虫(Babesiaovis)。另一种为大型虫体,鉴定为莫氏巴贝斯虫(Babesiamotasi)。含羊巴贝斯虫的血液注射给除脾羊后,第14d血涂片中红细胞的染虫率达最高点(为0.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含有混合虫种的血液注射给易感除脾羊后,红细胞染虫率迅速上升至30.0%,感染后第6d羊因巴贝斯虫病死亡。对2种虫体做了量度和形态学描述,并与欧洲的相同虫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液氮保存的双芽巴贝斯染虫血和微小牛蜱饥饿幼蜱保存的同一虫株,感染健康摘脾小牛,然后以适当的剂量连续快速通过另外3头摘脾小牛,进行牛体内培养双芽巴贝斯虫,第2头牛感染后5天获得7.4%染虫率的带虫血,第3头和第4头牛在感染后2天内均达到40~45%的染虫率。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感染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混合种的牛连续注射1%台盼蓝溶液3天,用其脑匀浆滤液接种健康易感牛,未分离出牛巴贝斯虫单一种。将洁净微小牛蜱幼虫释放到牛体叮咬10天后,用混合种含虫血感染牛,收集饱血雌虫,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产卵孵化,用次代幼虫分批感染健康易感牛5头,准确地于幼虫释放后5、4、3天,用杀虫剂杀死正在吸血的幼虫终止感染,对试验牛逐日耳尖采血涂片检查,仅3天杀死幼虫的牛只感染有牛巴贝斯虫单一种。试验结果表明,台盼蓝不能杀灭双芽巴贝斯虫;脑涂片中尽管有大量牛巴斯虫,但它不是寄生于该部位的唯一种;叮咬3天的次代幼虫仅传播牛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防控金华市奶牛巴贝斯虫病,根据牛巴贝斯虫病间接ELISA检测方法,以纯化的重组蛋白GST-MSA-2c作为抗原,对2009-2011年金华市7个乡镇的奶牛巴贝斯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金华存在奶牛巴贝斯虫病,在2009年采集的296份牛血清样品中,阳性血清11份,感染率为3.72%;在2010年的306份牛血清样品中检出阳性血清14份,感染率为4.58%;在2011年的307份牛血清中检出阳性血清11份,感染率为3.58%。结果提示,金华市奶牛巴贝斯虫感染率以农户散养最高,建立集约化养殖制度和家畜原虫病综合防疫措施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咪唑苯脲治疗奶牛巴贝斯虫病效果观察我们应用咪唑苯脲(Imidocarb)于1994年1~5月,对奶牛巴贝斯虫(Babesiabovis)病临床病牛和带虫牛(包括干奶期牛)进行治疗效果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咪唑苯脲二盐酸盐,解放军农牧大...  相似文献   

14.
吉氏巴贝斯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犬、狐、狼等动物的血液原虫病。该病1910年发现于印度的犬和狼,随后在锡兰岛、马来西亚、埃及等地广泛流行。1987年吕文祥在国内报道了发生在河南卢氏县猎犬的吉氏巴贝斯虫病,随后南京地区不断有该病的爆发流行。本研究对流行于南京地区的犬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 gibsoni)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田鼠巴贝斯虫感染对宿主凝血系统的影响,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测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随着染虫率的变化,PT值没有显著变化(P0.05),APTT值在感染初期随着染虫率升高显著地降低(P0.01),而且在染虫率高峰期APTT值降到了最低,使凝血时间显著缩短,感染后期随着染虫率降低,APTT值恢复到正常水平,这表明田鼠巴贝斯虫主要通过影响宿主内源性凝血途径使凝血时间缩短。本试验结果将为田鼠巴贝斯虫感染相关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小型血孢子虫,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有矩牛蜱(B.calcarat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囊形扇头蜱(R.bursa)等。牛巴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于防治牛焦虫病的化学药品,目前还不具有彻底的预防作用,以前所试验的药品,仅在早期治疗的情况下取得了预防效果。 (1970~1971)用3.5毫克/公斤阿治近()实验时结合使用纳戛宁,对人工感染的巴贝斯焦虫病获得15天的预防效果,对本病更长的预防期,在已发表的文献中还未见有报导。上述作者对自然发生的巴贝斯焦虫病(B.bovis)的预防上,获得16~20天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18.
牛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可随血液分布于各个器官组织,但各器官组织分布多少则有所不同。Callow和McGavin(1963),Callow和Johnston(1963)分别对牛脑等组织器官内的巴贝斯虫(Babesia SPP)进行了研究。Wright等(1979)和Commins等(1988)对感染虫体的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停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试验对患牛巴贝斯虫病的水牛体内的虫体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采用动物接种法将采自甘肃敦煌的15只绵羊血液混合后感染1只除脾绵羊,感染后逐日做血涂片检查。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第10天的血片上出现了1种大型巴贝斯虫。虫体形态以双梨子形、单梨子形、圆形及卵圆形为主。在感染后第12天,感染羊体温升至41.1℃。染虫率达到0.125%,之后逐渐下降。无菌采集该羊血液,提取全血基因组,用梨形虫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全长18SrRNA基因,得到长约1 700bp的片段,将其克隆并测序(登录号:HQ730762),与GenBank中的其他巴贝斯虫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与新疆巴贝斯虫未定种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8%。本研究发现甘肃敦煌又是一个新疆羊巴贝斯虫未定种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犬巴贝斯虫的PCR检测方法准确性,采用复合引物重组方法构建两端含有检测巴贝斯虫18S r RN A基因的PCR检测引物的扩增内标质粒(含鸡特异性基因片段),通过优化扩增内标质粒的添加量,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犬巴贝斯虫PCR方法。结果显示,在25 L的PCR反应体系中加入1×106copies的扩增内标的可有效地检测犬巴贝斯虫基因组D NA,该PCR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105copies。本试验建立的含扩增内标的PCR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犬巴贝斯虫感染,同时能有效的避免假阴性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