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和实现社区矫正目标的基本要件。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提出和实施,要求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融入到社区工作和生活之中,成为社区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部分,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所产生的是综合的社会效应。无论是社区环境、社会舆论、社区资源,还是社区文化、矫正对象的家庭,都对矫正对象起着熏陶、导向、保障、示范、教化和亲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区矫正具有刑罚执行和矫正二重性质,单一地从刑罚执行或矫正的角度思考社区矫正的理念都是片面的。必须超越和整合社区矫正的二重性,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公众安全、与社区特性相符合的原则出发选择社区矫正的理念,明确社区矫正的目标。在这样的原则下,监管、矫正罪犯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等都不是社区矫正的理念,只有促使矫正对象回归社会才是社区矫正的理念或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其需要更广泛和深入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理论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不仅是影响未成年人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和再社会化的重要因素,而且能为优化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当前,上海闵行区涉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面临着矫正人员不足,情感抚慰缺失,支持结构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实现社区矫正目的,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性,从物质与情感等多方面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4.
社区矫正作为国家一项刑罚执行措施与罪犯瑰造制度,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社区矫正的特殊组成部分,通过社区矫正与未成年人服刑工作的结合,可以矫正未成年人的行为及心理。解决未成年人服刑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在立法系统性、管理制度独立性、对象适用广泛性、监管手段全面性等存在不足。可以借鉴国际社会未成人社区矫正经验,总结本土化的社区矫正谋略,探索地方实践模式,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的特征不应仅仅体现在矫正活动在开放的社区中进行,更体现在社会力量对罪犯矫正活动的广泛参与上。作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社区矫正对象在某种情况下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构建一个有利于服刑人员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网络势在必行。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且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本质意义在于彰显强化社会安全控制、分担社会责任、发挥社区功能和规范社区矫正制度设计的内在价值。依照不同的标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模式有不同的类型。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模式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社会文化特征相匹配,主要有职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职能参与型、志愿参与型和互利合作型五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社区矫正的应有之义,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新加坡是社会力量参与罪犯矫正的成功典范,其宣传活动、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家庭感化与企业吸纳等社会力量的培育方式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2003年上海首先开始社区矫正试点至今天,社区矫正对于中国刑事法律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是决策层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有其深层次的制度优越性考虑,既充分认识到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要求,也正视了社区矫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总的来说,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2003年上海首先开始社区矫正试点至今天,社区矫正对于中国刑事法律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是决策层在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有其深层次的制度优越性考虑,既充分认识到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要求,也正视了社区矫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总的来说,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区矫正的公众认同贯穿于社区矫正运作的每一个环节,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充分有效参与的前提。按主体身份的不同可以将社会公众认同分为两个层面:广义上的社区矫正公众认同是社会民众或国民对于社区矫正制度的抽象认同;狭义上的社区矫正公众认同是社区矫正工作主体对这项制度的认同。制约不同层面的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同的因素既有共性,更有差异。社区矫正公众认同的不足,使其背离了社区矫正制度设计的初衷。应对社区矫正公众认同的不足可以从思维层面的转变、社区建设的推进、顶层设计的修正三个方面寻求对策与出路。  相似文献   

11.
“知识青年与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执政以来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思想,近90年来共领导、发动了三次有组织成规模的运动,成为理论和实践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范例。“知识青年与农村建设相结合”是科学发展观的人与城乡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历史经验,体现了人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推动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民主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法律发展的价值核心,其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语境下再被赋予新的内涵,应从一般层面与具体层面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法哲学解读;同时,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法律发展应以"观念培育 制度构筑 实践贯彻"作为其实现的路径。从法哲学的角度阐释"以人为本",其意义就在于尝试廓清"以人为本"在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含义,以确立科学的法律发展观,推动我国的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今年4月份以来,山西忻州公安机关开展了以构建新型和谐警民关系为基本内涵的“十进家”活动。活动开展的初期,就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和强烈的社会反响。“十进家”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当地乃至全省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进步与发展,也对当地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有益的贡献。通过深度的调查研究,我们以党的十七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为主线,以“十进家”活动为基本素材,从讲政治的高度和学理的层面,分析探讨了“十进家”活动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从公安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和持续进步与发展的角度,对“十进家”进一步开展过程中的深度辐射作用,做了拓展性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从"两个文明"发展到"四个文明",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发展。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相互联系,又互不包容。将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既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从1980年8月到2004年9月,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理论家,江泽民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在概括、确立、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学习《江泽民文选》,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政治承诺危机及其防范——非政府组织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社会分化的现实状况下提出的,它是社会分化过程的有机延续,是对社会分化过程不合理现象的修正,而决不是对于社会分化的否定.因此,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政治承诺,很可能由于被曲解而产生诸如平均主义、政府依赖等危机现象.作为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种机制",非政府组织发展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部分,其本身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建设路径.非政府组织发展可以防范可能产生的危机现象,并以切实扩大"政治参与"、构建利益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以群体间谈判减少治理冲突的成本等方式,实现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中的"和谐"指的是"人人都有更好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可以从多方着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的历次“严打”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谐社会理应是法治社会。犯罪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仍会长期存在。只有把“严打”刑事政策的启动机制、执行方式等完全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扬长避短,使其真正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改变不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的观念,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应改变“为经济发展不计代价、我国资源丰富、节约不利于刺激经济增长、个人节约作用有限、节约是现阶段的权宜之计”等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