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文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蔡欣怡(Kellee Tsai)教授针对《中国的经济开放和地区政治》、《从铁饭碗到非正式化:变化中国的市场、工人和国家》、《中国的管控型政府:面对全球化的新战略》这三部著作发表于美刊《政治观点》(Perspectives on Politics)杂志2013年9月号上的一篇评论性文章。蔡欣怡教授长期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学,出版过《后街金融:中国的私营企业主》、《绕过民主:当代中国私营  相似文献   

2.
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理论倡导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贾格迪什·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2002年1—2月号上发表《对付反全球化》一文。为全球化进行辩护。主要观点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发表于《外交政策》2011年1/2月合刊,原文标题为《美国衰落的再思考——这一次是真的》。文章批判了关于美国地位以及当前全球化趋势的五个非常流行的观点。作者认为,美国衰落确实正在发生;中国不仅不会崩溃,相反其崛起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4.
美刊《政治观察》(Perspectives on Politics)第6卷第1期(2008年3月号)发表了玛格丽特·M.皮尔森的书评文章,介绍了玛丽·E.加拉格尔的《传染性资本主义》一书,认为加拉格尔在全球化对中国的劳工阶层的影响方面作出了新的理解。加拉格尔重新强调了劳工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当前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关键,这改变了之前十多年的研究中强调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降低导致在国家中重要性下降的观点。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最新的著作《让全球化正常运转》在2006年9月一经出版就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美国网站http://www.statesman.com2006年10月25日刊登了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约翰.霍伯曼关于此书的评论文章。文章将斯蒂格利茨在该书中的观点与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看法进行了比较,认为《让全球化正常运转》一书是针对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福音主义的一剂清醒药。文章内容如下。在售出200万册精装本后,托马斯.弗里德曼2005年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关于全球化究竟想听到什么。他们想听到的是自…  相似文献   

6.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德国《新社会》2002年5月号上发表《充满机遇的时代:安全、现代化及全球化中的公正》一文,指出面对全球化,如果措施得当,世界可以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欧盟便是生动的实例。他主张“对全球化实行民主化”、“将全球化拉回到政治轨道上来”。同时他指出,如果听任新自由主义的教条泛滥,后果将十分严重,“9·11”事件便是这种恶果的表现。细心的读者会从这篇文章与本栏目及《经济·社会》栏目中相关文章的比较中发现德国社会民主党官方观点与其他左翼学者看法的差异。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吗? 美国名记者弗里德曼在他1999年的新书《新型汽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中提出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长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苹果公司的电脑。”但是如果因而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却是一种误  相似文献   

8.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由黄宗良、林勋健主编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阐述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国外对全球化的研究状况,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的建构和发展,总结了近代中国、苏联在此问题上的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全球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方面的影响及我们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院青年教师王勇所著《最惠国待遇的回合——论1989—1997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一书,于1998年5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九章,27万字,被列入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国际战略丛书》系列。因该书的出版,作者应聘成为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特邀研究员。 据作者介绍,该书最大目的在于揭示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特点和规律。在经济全球化与国内政治互动的宏观框架下,作者选取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和对华贸易谈判两大问题,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该书的基本观点包括: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1月出版的《每月评论》刊载了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罗伯特·麦克切斯尼(Robert W.McChesney)、贾米尔·约恩纳(R.Jamil Jonna)合写的《全球劳动后备军与新帝国主义》一文。文章以马克思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劳动后备军理论为基础,反驳了主流经济学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指出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化的兴起是国际垄断资本在世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严峻的挑战。“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大量外资的引进,一方面创造了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低工资的恶性竞争。这种竞争严重损害了中国工人的利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者陈佩华在2003年 7月 30日出版的法国《经济问题》周刊上发表的《全球化对劳动条件的影响》一文中, 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分析。该文虽然不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一情况, 但对我们有一定的警示作用。2001年, 中国成功地加入了WTO。对于北京来说, 融入国际经济对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原文载于《新全球研究》(New Global Studies)2012年第2期。作者扬·内德温·彼埃特思(Jan Nederveen Pieterse)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社会学教授。本文概括了全球化分期的各种分析和标准,批评了全球化研究中的现代主义、欧洲中心的现代、当代或者资本主义的诸观点,讨论了世界史的研究路径以及相关的全球化研究。对全球化的认识(诸如多元的和中心主  相似文献   

13.
姓 名    工作单位              论文名称程印学河南商丘师院《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探索》王 鑫深圳市委党校《“三个代表”与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董建萍浙江省委党校《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思路及执政意识》王 毅山西大学《全球化、当代民族主义与时代发展的新特点》郑 桥中国工运学院《试析经济全球化与集体合同制度的变迁》戴海东浙江温州师院《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僵化探源与体制创新的若干思考》王 卫中南大学《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孙兰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我国现阶段阶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系加拿大汉和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员、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亚洲特派员,长期从事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发展问题。他曾多次实地采访俄罗斯军工部门的权威人士。本文详细分析了人民海军所采购的俄式战舰的用途和未来可能的作战方式。本刊无意证实或同意其资料和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英刊《全球化》2006年第3卷第3期刊登了美国美洲大学国际公益服务学院教授詹姆斯.H.米特尔曼题为《全球化和发展:中国相关辩论的启示》的文章。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国内围绕全球化展开的争论例如关于民主化、和平崛起、新左派、民族主义等的争论,认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关  相似文献   

16.
胡蝶 《南风窗》2010,(24):96-96
《中国世纪》站在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的纵横坐标上,梳理中国和世界的过去,分析中国和世界的今天,展望并预言在全球化洪流中中国的未来。读完此书,笔者想起了另外两本曾产生较大影响的书,即1980年代后期问世的《山坳上的中国》和1990年代后期面市的《现代化的陷阱》,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民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感怀。如果说刘涛先生的这本《中国世纪》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世界大国,在向21世纪迈进的时候,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无论什么样的观点都离不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的影响这一大的框架。 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思路,第一种观点是全球化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体系相融合的道路,不管中国走的道路有多么不同,也不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9)
正很多人大概不会承认自己是一种心理动物。我在加拿大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一篇文章《消极自由有什么错》中,看到一个很好玩的信息。故事背景很长。但我简单交代:西方思想界长期以来,有两种观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他们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而且"消极自由"那帮人,总是喜欢把对方理解为就是扭曲、变形的那种版本,比如一提"积极自由",好像就是"极权"什么的。手法类似于有人要证明中国人长得矮,他会无视姚明和  相似文献   

19.
德国《新社会》月刊2002年7、8月合刊发表了塔季娅·布塞的书评《愤怒的沉思》,对2002年慕尼黑出版的一部批判全球化的德文译著《全球化黑皮书》作了介绍。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0.
英刊《新左翼评论》(New Left Review)2010年第63期5/6月号刊登了瑞典著名美学家、文化批评理论家斯蒂芬·乔森(Stefan Jonsson)的文章《普世主义的意识形态》,探讨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普世主义问题。文章认为,普世主义在今天已经沦为一种意识形态,并扩展到政治、文化、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作者还联系巴里巴尔、沃勒斯坦的观点对文化多元主义等公共热点论题进行了深刻而富于历史色彩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