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磊 《廉政瞭望》2010,(17):28-29
记者,一个被人们誉为“无冕之王”的职业,充满了光荣与梦想。他们记录现实,书写历史,用手中笔杆为大众揭开社会一层层黑纱。然而,在这些光环的背后,现实却使他们常常陷于尴尬。尤其是最近发生的一系列记者权益受侵事件,将记者这一职业的危险性诠释到了极致。“无冕之王”缘何成为高危职业?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市委领导积极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多次在会议中指出,市委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后台。如何才能做好舆论监督,我认为在实践中必须解决“三难”问题。一、新闻舆论监督难在动机不端正怎么办? 讲起新闻舆论监督都说重要和必要,但在实践中比较难搞。为什么难,其中与动机不端正有关。动机不端正,既有新闻单位领导也有采编人员。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单位领导总是担心有的采编人员素质低,掺个人私心,“无冕之王”通过舆论监督会把事情搞乱。而有的采编人员确有动机不够端正,认为当记者就是要出别人的丑,不监督就没有威风,把舆论监督搞偏了搞错了,给舆论监督带来被动,从而使新闻单位领导产生一  相似文献   

3.
做记者前,我一直把记者这个职业看的很神秘,就像社会上很多人把记者比作"无冕之王",走到哪里别人都会敬三分。做了记者后,我才明白事实并非如此,身在其中才真正体味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酸甜苦辣难。几年的职业经历和人生感悟,使我对记者这一光荣称谓有了重新认识。如果你真的具备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对世事敏锐的洞察与解读,不论年岁高低、所处何种位  相似文献   

4.
许海 《前线》2017,(8):59-60
<正>近些年来,西方新闻观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思想议题。受其影响,有人要求"信息自由流动",行使新闻媒体作为"无冕之王"的"第四权力";有人不仅质疑"党管媒体"原则,还肆意曲解"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姓党"。新闻舆论关乎旗帜和道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当前,需要加强辨析引导,进一步把握西方新闻观的根本政治指向。西方新闻观的理论观照观者,总看法也。新闻观是对新闻现象和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的素材。它是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特殊素质。那么,新闻敏感从何而来?它来自记者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与预见,对新闻线索的鉴别与判断,对采访事件的研究与估量,对到手材料的认识与挑选。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把握舆论导向。这种敏感同时有着新闻活动的规律。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过选择报道出来的,哪怕是一条经济动态消息,也并非单纯地就经济谈…  相似文献   

6.
胡越 《城市党报研究》2004,(6):37-38,34
新闻工作的规律,要求记者具备广博的知识,至少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者都是社会活动家,需要广泛的交际、敏捷的才思、落笔成章的能力.而为了确保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报道内容事实的准确,要会进行严细的考证、缜密的思维、有探隐索秘的执着精神。有人认为,记者的工作讲速度,导向的正确靠法度,知识面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7.
记者是一项主体性实践性强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新闻实践中,记者是否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业务触角,对于及时捕捉新闻,准确反映新闻关系极大。新闻敏感是记者的重要基本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所必须具备的特殊素质和重要基本功。新闻,就是报道近期发生的,对面上工作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事实。记者如果没有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鼻”和“新闻眼”。只有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价值,才能下决心去报道它,经营它,否则稍纵  相似文献   

8.
新闻记者的职业很特殊,最大的特点是触角广泛。与其他职业相比,拥有极其广阔的活动空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皆为新闻记者的报道对象。有些时候,甚至一些清官难断、久拖不决的复杂问题,由于新闻记者的介入而得以解决。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新闻记者有特权,或冠之以“无冕之王”,把记者当“官”来看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新闻部门不是具体的职能部门,而是党和人民的舆论阵地,新闻记者也不是什么王,更不是什么官,只不过是党和政府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新闻报道产生的作用是社会舆论的效果,而不是记者个人的功劳。一般人对新闻记者的某些错觉或片面认识我们  相似文献   

9.
王冠上的疵点──大众传媒从业者腐败现象管窥许旭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对社会生活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被西方国家称之为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力,其主力军新闻记者常常被人称为"无冕之王"。近年来,这无冕之王那无形的冠冕上,却产生了一些令人无...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眼睛习惯于盯着新闻事实,却容易忽略隐藏在新闻后面的内心冲突和人性冲突。因此新闻对生活的表现一般来说较之文学作品虽然更真实,但也更表层。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饱含着生命个体复杂感受的生活在记者笔下常常被忽视。当我们试图从已成为历史的新闻报道中窥探人性真相时,所看到的人其实多是为新闻事件做证的人,很难看到有灵魂的人。  相似文献   

11.
刘福臣  杨欣 《奋斗》2001,(9):50-51
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邵飘萍(1886-1926),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在各种新闻媒体与大众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作为领导者.少不了与新闻记者发生种种联系.领导才如果善于同记者打交道,有些工作开展起来就 事半功倍;反之,工作往往事倍功半.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同记者打交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工作中,领导者要不断提高同记者打交道的水平,乐于同记者打交道,善于同记者打交道.要乐于同记者交朋友记者是“无冕之王”,许多优秀记者“神通广大”,信息量大,思维敏捷,领导者如果放下架子,主动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重视他们提出 的问题,以心换心,和他们交朋友,请他们为自己的工作出谋划策,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因  相似文献   

13.
2月14日,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陈萌山和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向媒体介绍《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相似文献   

14.
在不少记者笔下,经济新闻是干巴巴的数字堆积和事实罗列;在部分读者心中,经济新闻枯燥乏味板起面孔训人。平心而论,目前经济新闻的写作确实需要加以改进,经济新闻不吸引人、不打动人、不鼓舞入的状况确实需要与时俱进。社会越发展,市场经济越发育越完善,经济新闻越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人》2009,(9):57-57
为保障新闻采访活动的正常开展,维护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对新闻记者证件的管理,做好监督和服务工作,新闻出版部署从2009年2月25日起统一换发全国新闻机构的记者证。  相似文献   

16.
县市工作性报道怎么做?地方新闻如何做出“厚重”?我认为,首先记者要有思想要有观点,只有记者具备了这一点,才能通过采访报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写出有思想性、指导性、有个性化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7.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传媒的时代。对这一说法相信大多数人没有异议。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中,媒体无处不在,我们的信息大多数来源于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体的力量已经壮大到了我们不曾想象到的地步。既然媒体有如此的力量和作用,那么它也应该具有相应的责任。作为新闻信息流永不干涸、永不停息的推动力,记者的角色定位与责任也就十分重要了。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有生气、最具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守门人”。记者与新闻密不可分:新闻因记者而被发现、挖掘和传播,记者因新闻而存在、而出名。新闻与记者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对新闻的要求有…  相似文献   

18.
张蓓  黄莎莎 《当代贵州》2008,(17):28-29
一道道精美绝伦的新闻大餐,正是记者用笔、镜头和话筒,用汗水、眼泪和激情奉献的。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30日上午,郑州·电视台记者在郑州新开通的地铁一号线采访时,偶遇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于是做了采访。新闻播出后引发轩然大波,明明是正面新闻却引来网民的嘲讽和笑骂。  相似文献   

20.
一、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不得接受采访报道对象以任何名义提供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二、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借用、试用车辆、住房、家用电召、通讯工具等物品。三、新闻工作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企业开业、产品上市以及其他庆典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礼金。四、新闻单位在职记者、编辑不得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受聘担任其他新闻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五、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