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术语,从其产生以来一直处于流变之中。近代以来,洛克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有较深刻认识且后者对前者有较大发展。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正确地阐述了黑格尔颠倒了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批判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主要内涵包括: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和源泉;经济本质是市民社会的本质;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些启示我们在当前社会管理中,要以服务型政府为指导,正确处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发展非政府组织,促进社会的和谐自治和依法管理社会。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正、反、合思维模式下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黑格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并将其纳入了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探讨,就是从批判黑格尔逻辑法哲学中有关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思想开始的,并从中得到巨大的启发,并完成了对它的改造,赋予“市民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认识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观察视角。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不同的思想家在运用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差异很大,其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黑格尔最早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马克思批驳了黑格尔的家庭和社会是从属于国家的论点,揭示了国家的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地位的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将马克思“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的定义基本被排除,转而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而哈贝马斯最大的贡献在于引入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他所担心的是国家权力的膨胀和追求利益的冲动会摧毁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概念的意义及其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民社会是指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具有相对独立的领域 ,黑格尔第一次从理论上界定了市民社会概念 ,马克思第一次正确揭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用“市民社会”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有积极意义。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应该是良性互动关系。中国的法治必然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良性互动关系基础上 ,并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市民社会的观念史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核心.考察黑格尔之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学者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论述,总结其中有关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关系的变迁,可以清楚地看到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中国本土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格尔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自由、平等、正义和责任、福利、良心.黑格尔市民社会的实质是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黑格尔通过市民社会理论的阐述,深化了社会和国家概念的内涵,既为后世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创建社会化的现代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构造共产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重新仔细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追溯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来源,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颠覆,更鲜明地揭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空前革命性。可以断言: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应建立在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发端于古希腊,是一个历史渊源久远、内涵丰富的概念。哈贝马斯是对当代市民社会理念做出突出阐释的人,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将“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概念引入市民社会的讨论,并在全新的意义上讨论了市民社会内涵和作用。哈贝马斯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其市民社会思想虽然具有巨大独创性和深刻性,在多个方面把握了现代生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其理论本身还是存在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之前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及市民社会的概念,是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政治哲学,以及考察现实历史和以往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国家二元模式的研究进路得出的。这个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一个用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状况的描述性概念。马克思认为,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而黑格尔恰恰颠倒了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11.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资源的开发大致可分为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党社会资源开发初步探索并遭受挫折的"30年",第二个"30年"是党社会资源不断拓展,同时面临挑战的"30年"。两个"30"年对我党的启示:转变思想观念,正确看待公民社会发展;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规避公民社会的负效应,引导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有“恒产”相一致;人是社会主体与“民为贵”同,目的和意义不同。有相一致的地方,如:人是生产主体与民相一致。也有不同之处,如:理论渊源不同,目的和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里的一个重要概念 ,并与政治国家形成一对范畴 ,从市民社会到政治国家的提升体现了伦理实体自由的理念。法律也由此在这个脉络上得以界定。黑格尔一方面肯定了市民社会中的法律对个体权利的张扬 ,另一方面也发现了其工具性的狭隘。因此在市民社会之上建构了政治国家的领域 ,从而赋予法律本身实质性的价值。简而言之 ,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法律圆满生命力的图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是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总体来说,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主要运用了唯物分析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批判分析的方法。具体来说这些方法论包括:社会存在论、实践论、人的主体论、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一般与个别相统一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将这些方法论运用到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民事检察监督制度在立法层面得到了细化,体现了司法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但理论上对该制度仍存在着误读,其根源在于:一是没有将该制度放在我国法治的社会基础上进行考量,过分强调了民事审判制度的独立性;二是忽略了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纠纷解决价值;三是将法官的权威与司法权威画等号。为了实现法治理想,应当在中国社会的法治基础这个视角下来审视我国的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发展及完善。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它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型是马克思用来批判资产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它表明资产阶级国家并不是什么伦理的国家,它提出的平等、自由、权利的学说也不是为了全体人民利益,而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关系不仅决定了国家和意识形态,而且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使整个社会"物化",商品拜物教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是经济关系在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结果。卢卡奇和哈贝马斯虽然都吸收了韦伯的思想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但是,卢卡奇否定经济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并因此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韦伯化;而哈贝马斯关于系统入侵生活世界的观点则从经济系统对文化领域的决定作用这一维度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并使韦伯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化。  相似文献   

17.
唯物矛盾观的演化发展,透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与运行机制:唯物矛盾观从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矛盾观的解构,到列宁对唯物矛盾观体系的初步建构,再到毛泽东对唯物矛盾观的中国化重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的发展,犹如一段协奏曲,是解构、建构和重构的交响奏鸣。这段乐曲历经了早期的激愤豪迈、中期的婉转曲折、晚期的坚定希望,有起有落,不断向前演进。,不断的解构、建构和重构同样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成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而以“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姿态呈现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等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同时,该理论还为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管理模式向全社会多元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且对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会起到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际民商新秩序的提出对于国际私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际民商新秩序要求国际民商事关系中的当事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如果国家在国际民商事交往中享有豁免权,则不利于国际民商新秩序的构建。关于国家豁免的范围,存在着绝对豁免主义与相对豁免主义的分歧。绝对豁免与国际民商新秩序的构建背道而驰,相对豁免与国际民商新秩序的构建相契合。《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第一次在全球性国际公约中规定了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原则,标志着限制豁免说彻底战胜了绝对豁免说,是国际民商新秩序构建进程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