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2001年12月1日,台湾投票选举除台北市、高雄市以外的23个行政县市长,同时进行四年一度的“立法委员”选举。选举期间,各候选人和各政党都为胜选而全力活动,引起台湾岛内政治势力的重组与整合。其中,最大的变局就是“泛蓝军”与“泛绿军”两大政治阵营的形成。然而,包括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在内的“泛蓝军”的整合却在党派利益、政治人物选举现实面前不断发生冲突与危机,合作前景令人堪忧。民进党与台联党的“泛绿军”的合作成为必然。2001年台湾“立法委员”及县市长选举与台湾目前暗淡的经济现状和日益变冷的政治气候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9日,被视为“2008年大选前哨战”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揭晓,国民党以较大优势胜选台北市长,民进党险夺高雄市长,而且台北市长候选人的得票率大幅上升。此次选举是在民进党陷入弊案泥潭、陈水扁执政基础重挫的情况下进行的,“国民党小输、民进党小赢”的结果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都将产生一定影响。陈水扁暂时自贪腐危机中脱困,民进党遏止住“三合一”败选以来的颓势。泛蓝发展势头受阻,马英九2008之路充满险阻。“北蓝南绿”格局未能突破,“蓝涨绿消”态势发生微妙变化北、高市长选举虽是一次地方选举,并不直接涉及“中央政权”的…  相似文献   

3.
又一轮台湾“三合一”选举于2005年12月3日结束了。23个县市长,泛蓝阵营获17席,泛绿阵营仅获6席。岛内泛蓝阵营以“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今天”、“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了今天”的心情大胜了泛绿阵营。2005年台湾县市长选举的特点民进党自己打败了自己。以往无论是岛内民众,还是岛外  相似文献   

4.
一、反对和遏制“台独”是当前对台工作的首要任务1、台湾岛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的力量进一步增强。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政局形成了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但民进党的势力在不断扩张。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时,泛绿的支持率仅为39%,2004年的选举中,泛绿的支持率达到50%,与2000年相比,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在2004年12月的台湾“立委”选举中,泛蓝取得114席(上届为115席),勉强维持原来过半的格局,泛绿赢得101席(上届为100席),其中民进党为89席,仍为“立法院”第一大党。从支持率方面看,泛蓝由上届49.7%下降为46.85%,泛…  相似文献   

5.
2004年年底,台湾岛内蓝绿两大阵营一场近乎你死我活的“立委”选举大较量,终于在12月11日落幕了。选举结果并不是许多人所预料的蓝败绿胜、绿营过半,而恰恰相反是绿败蓝胜、蓝营过半。这说明了什么以及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笔者试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11日,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结束,泛蓝军获114席,超过“立院”225席的半数,泛绿军101席,无党联盟及无党籍人士10席。选举结果极大地提振了泛蓝士气,重挫陈水扁的  相似文献   

7.
长治市今春以来,开展了大规模拆墙透绿工程。经过一番大力整顿、建设,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人们更欣喜地看到,长治市市委市政府也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方面开始拆掉一些“墙”,透出民主的“绿”来。如干部选举的得票数都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市级领导和一些大型单位领导在“八一”广场开展公开民意测评活动,现场听取群众的意见等。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全国都在进行着一场“拆墙透绿”的“革命”。近些年实行的村务、厂务、政务公开,村民公开选举,北京、广东、广西、山东等地政府“红头文件”向平民百姓开放等。这些都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8.
声音     
《时事资料手册》2005,(1):90-90
2004年12月11日.台湾地区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揭晓,在总计225个席次中,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结成的“泛蓝”阵营取得114席,超过半数的113席。民进党和“台湾团结联盟”结成的“泛绿”阵营得到101席,其余席次为无党联盟及无党籍人士取得。选举总投票率为59.16%.创下历届最低。  相似文献   

9.
张逊 《黄埔》2006,(1):4-7
2005年12月3日,台湾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的“三合一”选举揭晓,23个县市长中,中国国民党赢得14个,亲民党1个,新党1个,无党籍1个,民进党只有6个,与民进党同属泛绿阵营的“台联党”则交了白卷。选前“副总统”吕秀莲就直言,这次选举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一定会赢,只是大  相似文献   

10.
12月11日,台湾地区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举行。计票结果显示,被称为“泛蓝”阵营的中国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获得过半席次,而以民进党及“台湾团结联盟”为代表的、一直叫嚣台独的“泛绿”一方则铩羽而归。14日,陈水扁声称愿意为败选担负责任,辞去党主席一职。陈水扁连任之后,推动“台独”力度不断加大,已由过去的渐进式变为急速式,试图更改“国号”、“国徽”以及改变护照字样、修改台湾历史教科书等连串动作,都显示“台独”行为无处不在,此次选举前他还强调,只要年底(立法院)选举泛绿(席位)过半,他将终结“中国宪法”在台湾实施等“四大…  相似文献   

11.
王建民 《台声》2011,(1):35-35
各界关注的台湾“五都”选举尘埃落定。国民党保住中北部三都,民进党取得南部两都,表面上维持“蓝三绿二”与“北蓝南绿”格局,但从得票率与议员席次变化趋势看,台湾政治板块“蓝消绿长”与“国衰民兴”态势仍在继续。尤其是台湾选民结构由“蓝大于绿”转变为“绿大于蓝”,标志着蓝绿选民结构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转变。若此态势持续下去,将对未来岛内政治格局与两岸关系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贺 《两岸关系》2009,(10):20-21
高雄市长陈菊是民进党“创党元老”、“新潮流系”重要人物,在岛内具有较高政治影响力。陈菊一向主张“台独”,近期更极力推动“台、藏、疆三独合流”,企图争取“台独”势力及泛绿选民支持,为明年大高雄市长选举增加筹码。  相似文献   

13.
钟台升 《台声》2006,(1):16-16
2005年12月3日台湾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大胜而民进党惨败的战果,不仅对台湾政局的未来发展产生震撼性影响,对台海两岸关系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 这次虽然是台湾的地方选举,但执政民进党和在野国民党,都将此次选举升高到绿蓝对决的层次,并视之为2008年“大选”的前哨战,如今国民党  相似文献   

14.
12月3日,被视为2008年“大选”前哨战的“三合一”(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市长)选举揭晓。在关键的县市长选举部分,国民党以绝对的优势战胜民进党,获得14席(泛蓝军共17席),民进党只在南部地区获得6席。这是自1997年县市长选举以来、自2000年大选失败以来,国民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大胜利,也是民进党建党以来的最大挫败。国民党气势上扬,马英九向2008年跨出了坚实的一大步。陈水扁领导权威和影响力大幅下降,民进党“长期执政”图谋面临重大挑战。蓝绿地方政治版图重新改写,“蓝长绿消”态势初步形成,“北蓝南绿”结构发生微妙变化。此次“三合…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台湾政局剧烈动荡,蓝绿阵营继续僵持对立,“反贪倒扁”运动风起云涌,成为牵动各派政治势力、调动各种内外矛盾的一条主线。年底北、高市长选举结果维持了“北蓝南绿”的基本格局,充分表现出岛内政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陈菊其人     
子贝 《统一论坛》2010,(1):60-62
现任台湾高雄市市长的陈菊是民进党“创党元老”、“新潮流系”重要人物,历任台北市和高雄市社会局局长、“劳委会主委”,在岛内具有较高政治影响力。陈菊主张“台独”,近期更极力推动“台、藏、疆三独合流”,企图争取“台独”势力及泛绿选民支持,为今年“大高雄”市长选举增加筹码。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底台湾“立委”、县市长选举之后 ,岛内政治势力发展成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 ,泛蓝阵营的国民党和亲民党系出同源 ,具有意识形态、社会基础、政治利益和历史经验的共同性 ,形成了共同的政治亚文化 ,同时 ,从政党力量对比分析 ,目前泛蓝阵营力量超过泛绿阵营 ,岛内政党政治的现实为在野党特别是国、亲两党的合作创造了客观的政治环境 ,泛蓝阵营就政策法案、沟通机制、选举、权力分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合作尝试 ,但是政党合作的成败取决于泛蓝阵营的团结程度。  相似文献   

18.
花俊雄 《台声》2003,(9):12-13
台湾花莲县长补选,以蓝胜绿败落下了帷幕。结局似在意外,但仔细考量,又在情理之中。人说当局者迷,无论败者还是胜者,恐怕都还没有从选战的迷雾中走出。既然如此,何妨听听我这身在美国的台湾人,冷眼观瞧这次选举后的一番评点。或有可取之处,亦未可知。“总统”选举的前哨战一场任期只有2年的花莲县长补选,却出现了“泛蓝”阵营与执政的民进党(由于“台联”党自始至终靠边站,因此没有形成“泛绿”阵营)铆足全力厮杀,全岛关注,海外瞩目的局面。在民进党败选之后,该党副秘书长李应元说,花莲县的选举不是政党对决,更不是“总统”大选的前哨战,而…  相似文献   

19.
吴琼垺 《台声》2006,(1):21-22
2005年12月3日台湾地区进行县市长、乡镇市长和民意代表等所谓“三合一”选举,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势力重挫以执政的民进党为主的“泛绿”阵营;其中县市长部分,国民党以14比6大败民进党,另在乡镇市长和民意代表部分,国民党都以过半优势,席卷23个竞选县市。舆论咸认,这是一次荒腔走板的选举,也是数十年来台湾最烂的一次“负面选举”,两个阵营在相互比烂的选战中,近1000多万无辜选民不得不用选票给民进党一次教训、给陈水扁一次警告,至于选后台湾岛内的未来是否变得更好,仍待观察。从双方阵营的竞选立场看这次选举,可以归纳为(1)政客拓充执政地…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05,(1):6-6
台湾地区第六届“立法委员”选举12月11日在全台各地的13930个投开票所举行。计票结果显示,被称为“泛蓝联盟”的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共有89位候选人当选,而以民进党及“台湾团结联盟”为代表的“泛绿”一方则有77名候选人上榜。这一结果意味着,泛蓝阵营实现了其在“立法院”中“立委”席次“过半数”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