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力创新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措施。目前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救助理念、救助标准、救助法制化、规范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迫切需要转变救助理念,进行制度创新,以制度化建设为核心,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政府投入,整合救助资源,强化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水平。  相似文献   

2.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增加投入,提高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包括服务型政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供应体系、公共财政体系、社会安全体系、社会信任体系、现代职业体系、社会资源和国民财富的公正合理分配体系等。要加大现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制度的整合力度,优先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取消城乡差异,加大社会救助制度及社会福利制度整合。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然还有很多不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调整和转变观念;要以低保制度为基础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要推进全方位的组织创新,致力于重建针对救助对象的组织支持体系;要致力于社会互助机制的建设;推进立法和促进参与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法治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关键指标。针对当前营商环境存在的弱项和短板,要发挥立法引领作用,构建完善的法治体系;要尊重法律法规权威性,强化政府依法行政;要坚持公正文明执法,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社会环境;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相似文献   

5.
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都对"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扶贫包括政府扶贫(政府扶贫机构扶贫和政府所属各部门扶贫)和社会扶贫(社会非政府组织扶贫和财富拥有者扶贫)。"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要将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统一起来。战略目标: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战略措施:构建"大扶贫"格局;政策体系:政府的职能责任、民营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全社会志愿精神的统一;特殊政策: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主要内容。我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就要解决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农村广大人民的基本权利,更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有力保障。因此,要解决好农村问题,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就是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贫困不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还是一个政治现象.我国的贫困问题主要受经济转型的影响.社会救助政策是反贫困的重要手段,但是,社会救助政策在反贫困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发挥社会救助政策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一是要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加强社会救助与其他反贫困政策的协调;三是加强制度效应的评估与监督;四是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的新型合作关系;五是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健全救助资金筹措机制.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因此,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现实背景,分析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反思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新型救助体系、加快救助立法、转变救助理念、完善救助管理、发展社会互助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起到促进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我国社会和谐、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价值目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是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实现由"小福利"到"大福利"的跨越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同时,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经济综合实力也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的社会福利体系,二是以供给为导向的社会福利体系,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重点放在社会福利供给体系建设与完善上。在新型社会福利供给体系中,社会保障不过是社会福利供给体系或社会福利体制的一个部分,以此重新构建的社会保障体系只包括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两个部分,这个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保障责任主体的多元性、提供基本收入保障或基本生活保障、保障对象全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设计自然灾害的救助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灾害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指出了现有灾害救助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之所以要评估间接经济损失的根本原因;设计了构建新型灾害救助体系的思路,提出了构建新型灾害救助体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政部门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之一,民政工作在社会转型时期能够发挥软性社会约制功能。鉴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约制弱化的风险,要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民政专项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入手强化民政工作的社会约制功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存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不配套、不完善,医疗保险运行机制不合理,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和社保基金支付压力加剧等问题。为此,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加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尽快健全多层次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存在显性的突出矛盾和隐性的制度缺失。健全社会救助监督机制,完善社会互助机制,建设完善的贫困检测网络,是实现社会救助体系科学规范运行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困难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山东省近年来在社会救助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下一步应重点在推进社会救助法制化进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加大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力度、加强各项救助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提高社会救助科学化水平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5.
善治是一种官民共治,是国家与社会的一种合作。善治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善治首先需要解决就是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中国目前在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时应强化"善治"理念,改善政府自身在社会救助对象瞄准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瞄准的工作效率。根据"善治"理论与社会救助对象瞄准之间的契合性,可以得到社会救助瞄准与核对体系完善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网底",对于保障贫困人口和遭受意外事件者的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兜底作用。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不统筹、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制约着社会救助体系的效果。未来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发展,建立积极型、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具体建议包括:打破户籍、省份限制,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区域统筹发展;以生存型社会救助为基础,统筹推进发展型社会救助;统筹推进资金救助、实物救助与服务救助的发展;统筹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救助与就业援助;统筹协调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扶贫开发政策;统筹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不同社会救助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救助法》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救助法是社会救助的基本法,是救助对象的权利保障法.当前推进社会救助立法,要建立合理的立法范式,构建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救助基本架构及其法律制度;要规范体例,防止"副法"恣意膨胀,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与社会救助法的规定相一致.救助法要明示救助对象的各项权利,完善权利救济制度;规范政府的公权,防止公共权力在救助中异化;优化救助程序,实现社会救助监管程序法治化.要倡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主体和救助方式的多元化,满足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8.
遏制家庭暴力之法律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需要以新的思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制定一部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扩大家庭暴力及其保护对象的范围,明确家庭暴力的救助机构、救助方式、救助程序、制裁机构和法律责任等内容;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公安、司法机关、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的职责,强化"司法介入"力度,建立系统的社会救助制度,以形成各方面联手合作,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涉诉信访是法院面临的时代难题,通过对涉诉信访案件的评查,不难发现,涉诉信访案件在案件类型、案件形成年代、信访主体、信访案由、信访原因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规律性。要根本解决信访问题,应重视民事审判工作,提高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结案的比例;改变法院传统的考评工作方式,从"又好又快"结案向"好字当头、快字兼顾"转变,突出强调解决纠纷的有效性;正视信访原因的多元性,要多方合力化解信访难题;要完善息访手段,明确息访标准,加大信访救助基金使用力度、改进信访终结流程。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刑法对"见危不救"行为,没有设置"见危不救罪"规制。多数刑法学者认为"见危不救"行为不宜入罪。但"见危不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比较大,刑法对负有"见危应救"义务人的"见危不救"行为构成犯罪的根据其性质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玩忽职守罪;医疗事故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拒不救援友邻部队罪等定罪处刑。对不负有特定救助义务的公民不作犯罪处理。对"见危不救"行为定罪处罚除符合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外,同时要符合行为人负有救助的义务,有救助的能力,不救助行为与危害结果发生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并造成严重后果三个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