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侗族合款"是古代侗族社会独特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组织形式,是维系侗族社会运转的重要机制,具有规范个体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形式完整的侗款已经消失,但是"款"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并没有完全消亡,只是其表现形式发生了演变。对侗族款制度的变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揭示,有利于深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治理资源和治理方式的认知,有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一 款与款词 侗族古代有一种叫做“款”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起源于何时,人们已经记不清楚了。若问诸于民间,或说那是上辈老班子留给我们的规约礼俗,或说早在张良张妹的时候(兄妹结婚时代)就有了。在《开款款词》里的第一句话便是“张良定规在前,张妹定约在后”,可见侗款的历史是很古老的。在汉族的历史文献里,最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关于“款”的记载,如宋·陆次云《峒溪纤志》云:“各峒(番欠)血誓约缓急相救曰门款。”宋·朱辅《溪蛮丛  相似文献   

3.
吴治德先生在《对侗款“jul hus jiv gal”一语中“gal”字汉译的不同看法》一文(本刊1988年第2期)中,认为“jul hus jiv gal”不应译为“州府置歌”或“周富置歌”,而应为“州府置枷”。 这种观点对拓展思路无疑是有益的,但正确与否似乎还可讨论。下面就略述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4.
款词,有人说它是侗族的一种口头法律,也有人说它是侗族文学的一种形式。这两种说法都对,但都有片面性。款词,由于至今还没有人把它完整地、科学地挖掘整理,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往往是见枝说枝,见叶说叶。近年来,笔者对款词作了一些搜集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讨性的研究,借此文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侗族又称“雷神”为“雷祖”。认为它代表着“天意”,司管五谷生产和罪孽罚判。由此引出许多习俗和禁忌。如久不下雨,过去就设坛求雨,杀牲祭“雷神”;响春雷的那天,忌下田做农活;被雷击的古木、大树不能采用;认为雷击房屋最不吉利;被雷殛的人,被认为是罪大恶极,等等。侗族敬畏“雷神” 由来已久。刘锡蕃的《岭表纪蛮》记载湘、黔、桂  相似文献   

6.
南部侗族,过去每建新寨,顺遵古规,先置“地祗”。侗语谓之“堆头”,或曰“堆柄”。即《祭祖歌》和《巫词》说的:“未置门楼,先置地祗。未置寨门,先置‘柄地’”。前者系地神之所,后者系侗族供奉的女神之名之处。现在两者同是一址,同属一神,一并供奉,称为“然萨”(祖母屋),或“膝萨”(祖母坛)、“堂间萨”(祖母殿);汉曰“圣母祠”、“社稷坛”、“威宁祠”。称其神为“萨柄”,或“萨麻”、“萨岁”、“萨堂”。尊其地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境,奉此神为至高无上,保境安民之神。其址:一设在露天,一设在室内。前者垒土成丘,形同祭坛,上植株黄杨,旁置一伞;后者于室中积一白石堆,中插一半开半合,上披红  相似文献   

7.
侗族“萨岁”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萨岁”是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内容极为丰富、表现形式又极为特殊,并具有浓厚特点的民族文化现象。“萨岁”源远流长,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它的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也随着侗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原有的内容逐渐淡化,新的内容同时产生,陆续增添;特别是到了晚期,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掺进了一些汉族文化的因素,使“萨岁”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特别复杂的情况,这就增添了我们今天认识“萨岁”的产生、性质、意义以及它的演变过程的困难,所以,对“萨岁”的讨论,虽然有了较长的时间,但至今还不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黄梅 《传承》2013,(7):101-103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侗族没有建立过独立的民族政权机构,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对侗族尤其是侗款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夹杂在汉文资料中的描述以及口传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对侗款的研究必然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旨在梳理中找到从政治学研究视角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黄梅 《传承》2013,(9):101-103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侗族没有建立过独立的民族政权机构,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因此,对侗族尤其是侗款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夹杂在汉文资料中的描述以及口传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对侗款的研究必然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旨在梳理中找到从政治学研究视角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丰富多彩的侗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有一种特殊的反映乡规侗理的文体——“款词”。它是侗族人民历史经验的总结、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过去,它对侗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学、道德等各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现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亦将在各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过对侗族款词这样一宗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目前研究界从社会、历史、法律方面去探讨者居多,从民间文学角度去研究探讨的尚不  相似文献   

11.
关于侗族的族源和迁徙问题,长期以来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论证,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 早在明代,邝露在其所撰的《赤雅》一书峒人(侗人)条中说:“峒(侗)亦僚类。”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峒(侗)僚者,岭表溪峒之民,古称山越 刘锡蕃在《岭表纪蛮》一书中写道:“狪(侗)人其移殖中华,较汉人之本族为早。其  相似文献   

12.
侗族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他们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鲜明的特点,凝聚了侗族人独有的文化情感、价值观念,表现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儿童在节日的活动中,通过学习、模仿,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了个体的初步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哲学思维的特性.反思也就是思辨思维,它是对思想的思想,具有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和前提性.哲学反思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地反思,又在反思中不断地进步.  相似文献   

14.
莫素娟 《传承》2010,(18):74-75
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反思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哲学思维的特性。反思也就是思辨思维,它是对思想的思想,具有超验性、批判性、综合性和前提性。哲学反思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地反思,又在反思中不断地进步。  相似文献   

15.
侗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宏富优美,深为民众喜爱,亦颇受大方之家的称赏;然而,侗族的文艺思想却少有人研究。为了挖掘和宏扬民族文化,笔者略具一文,以飨读者。 侗族有首“老人歌” 这样唱道:“我们留恋年轻的时代,我们羡慕你们的青春,年老了也要唱歌哟,一直唱到尸骨变成灰烬。不种田地无法把命来养活,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饭养身子歌养心哟,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这首歌以通俗的语言,揭示了侗族人民的艺术审美特质。所以,“歌养心”说,是侗族文艺思想的集中表现,它概括说明了文艺理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侗族“鼓楼文化”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重要标志,是侗族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社交、育人等活动中心,包容着众多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鼓楼文化”。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侗族鼓楼文化研讨会于1988年9月底在广西的三江、龙胜召开。出席会议的90多位代表中,有侗、苗、瑶、壮、汉等民族的专家、学者、作家、编辑。与会者思想解放,畅所欲言,围绕弘杨和繁荣民族文化这一中心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着重就如何以新观念、新方法对侗族文化的总体把握,开展宏观研究,在深化鼓楼文化研究的同时,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大文化领域的富有成效的探讨。会议收到40多篇论文,除中南民族学院学报选用外,木期刊用以下两篇,以推进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侗族“补拉”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侗族社会里还广泛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组织,它普遍存在于这个民族社会的基层,户数二、三十户至一百多户不等,相传并信仰共同的祖先,它执行内部禁止通婚等习惯法。在侗语中,它被称为“补拉”(Pu~4la:k~(10)),是“父子”之意。侗语众多的文化事象都与“补拉”有关,或者说均以“补拉”为单位进行,婚娶丧葬等方面最为明显。因此,我们称之为“‘补拉’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越“鸟田”的传说,见于东汉初年会稽人袁康和吴平辑录的《越绝书》。据学者考证。此书可能完稿于建武28年(公元52年)。其后同代人赵晔因之而书的《吴越春秋》,也作了转载。但其田若何?因事隔久远,记载粗略含糊,兼有荒诞神化,为古今学者难摸难测,试析而不得确解。 略晚于袁、吴的同代同乡人王充,对此田有所看法。在其《论衡·书虚》曰:“传书言,舜葬于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盖以圣德所致,天地鸟兽报佑也。鸟田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农历十月,当满山的枫叶红透的时候,田里的庄稼收完了,油茶上榨了,各种各样的菜都腌进坛里了。这时,丰收给侗家人带来的喜悦难以形容,更令人难忘的是侗家人的“十月头卯迎新娘”,当地侗族又把这天称为“嫁女节”。这种近似“集体婚礼”的习俗广泛流行于贵州剑河侗族地区一带。每年的农历十月,在贵州剑河小广侗族地区,有一件事使人们感到莫大的兴趣。那里的侗族青年男女,凡是到了结婚年龄,又选好配偶定了婚约的,都把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定为结婚吉日。这种婚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可考。但在民间则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古时候,小广地区的侗…  相似文献   

20.
“蛮”者,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辱称。 历史上有“南蛮”、“长沙蛮”、“武陵蛮”、“沅州蛮”、“辰州蛮”“梅山蛮”、 “飞山蛮”等等称谓,主要系指我国南方、湖南、湘西少数民族而言。 至于“飞山蛮”,根据藏励稣等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飞山。在湖南靖县西北十里,一名胜山。五代楚马氏时飞山洞蛮保据于此。〔通鉴注):飞山比诸山为最高峻,绝壁刀仞,环山有濠堑,其遗址尚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