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批判市民社会的同时,指认了市民社会的历史意义,并以一种新的唯物史观阐发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概念,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体表述有所不同.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其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创新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基本概念梳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市民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古典市民社会的概念到现代市民社会的概念的演进 ,为中国市民社会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笔者认为在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下 ,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主政治理念的形塑及其在社会中的传播,其首要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一个拥有公民自决权的私人活动领域和非官方公共领域,现代民主政治就不可能形成,更不用说实现其社会化,可以这样说,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民主政治产生并实现其社会化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在市民社会的研究过程中,既出现过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高度合一,也出现过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离。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寻求发展的新范型。并以此为契机,考察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中国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王伟 《世纪桥》2009,(9):78-79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关于市民社会是“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论断,是对市民社会本质的深刻揭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筑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今天,探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有关思想的批判吸收,详细地阐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正确关系及其基本观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由非营利组织构筑的市民社会作为社会的第三板块逐步从传统社会中分化出来,它通过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替代、公共政策咨询、公共权力监督等方面对我国的政治社会产生直接影响;而政治社会的再造,政府职能的转移和瘦身,政事、政社分开,NPO主体地位的恢复、法律的健全,则为NPO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容非常丰富,应该对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全面的把握,这样才能真正的"读懂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既要弄清其语境下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更要深究其理论的人性本质这一根本主线,从而达到克服市民社会的异化形式与实现人类的解放这一最终归宿。深刻领悟其理论的精神实质,对我国整在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即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精神,实质上都是市民社会的一种体现,并不是韦伯等西方学者所认为现代化的直接起因,封建中国未能启动现代化也不在于其所认为的传统儒家文化,而在于僵化封建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黄志梅 《世纪桥》2008,(13):24-25
市民社会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精神,实质上都是市民社会的一种体现,并不是韦伯等西方学者所认为现代化的直接起因,封建中国未能启动现代化也不在于其所认为的传统儒家文化,而在于僵化封建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马晓华 《学习论坛》2005,21(10):55-56
政府职能转变是目前中国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总态势决定了中国政府职能必须转变,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政府。从国情出发,政府应正确发挥作用,培育市民社会,增强公民自治能力,从而顺利地实现职能转变,促进行政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政府公共管理就是履行公共职能,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公共权力"来自公民权利,实质是公民权利的委托代理方式.因此公共管理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并忠实地为人民办事.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必然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权利的回归,体现了公共管理强调社会主体多元,明确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吸引公民的主动参与,强化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等新趋势,逐步做到从"为民作主"到"靠民作主",进而迟到"由民作主",以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群体性事件中,缺乏制度化的对话机制是导致公众的诉求非制度化表达的重要缘由,而民间组织以理性的特质在政府与公众之间起到沟通和协调的作用。民间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对于满足公众有效获取信息、实现利益整合、促进理性表达和增强民众博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金桥 《实事求是》2006,192(5):70-72
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证明:发展商品与市场经济需要制定完备的民法特别是民法典,民法典是民法精神的文本载体。民法精神集中归结为民法的理性、民法的理念和民法的理想。在目前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尽快制定民法典,民法规范中蕴涵的民法精神对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关系再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复杂的。理性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而在某些条件下,不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不会促进甚至会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研究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必须考虑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原因,分析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党的建设的多重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市民社会的研究在中国具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一是作为一种源于西方历史经验的社会实体,是否能够在中国的当代语境中加以建构;其二是作为西方话语谱系中的解释模式,是否能够用来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前者是社会建构方面的一种策略设计,而后者则是知识方面的一种理念预设。由于市民社会概念在引进中国之时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因此对其上述区别,在研究中缺乏足够的、自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前 ,我国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要求民政工作必须改革。民政工作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整合。传统民政在“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限下 ,更多的是发挥社会稳定机制作用。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框架的逐步形成 ,民政部门必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改革创新 ,更多地发挥社会动力机制作用 ,才能从整体上沟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9.
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对传统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构成了巨大挑战。作为对这一新变化的回应,西方理论界建构了三条理论路向。未来国家理论承认全球化对传统民族国家的冲击,试图重新定位未来国家的角色与地位;全球公民社会理论关注社会行为体的生长,意欲厘定全球公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变迁;全球治理理论则立足现实,力图打破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格局,主张水平与网状管理模式,树立新型权威。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公民社会正在产生。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