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银禄 《同舟共进》2011,(12):33-35
康生早年就认识江青?传说江青的母亲李栾氏曾给康生家当过佣人,就在那时,康生认识了江青。汀青的母亲是否给康生家当过佣人无从考证。即使当过,那也是江青五六岁的时候。1972年夏天,江青与美国女作家维特克夫人谈话时(当时我在场)说:“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我父亲因一件小事毒打了母亲,母亲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带着我离开了家门。”“我母亲要出去工作,因此我可以上学。”“诸城县一个有一妻几妾的姓孙的地主收留了我们俩。不久.母亲又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是一家‘破落地主’。”“在我只有五六岁的时候,我就试着走夜路去找我母亲。”  相似文献   

2.
我的感受     
伊人 《半月谈》2005,(9):71-71
在我年幼的时候.家对我来说不是温馨的避风港.而是随时都会硝烟弥漫的战场.父母经常会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个不休,脾气暴躁的父亲急了会对母亲抡拳脚.母亲早就受不了这种折磨,但考虑到我还小.就只好忍着。在我上中学的第一年,母亲松了一口气.很快提出了离婚.我被判给了母亲。当时的我心里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左太北 《黄埔》2014,(3):71-73
我母亲原来是北京的学生,“七七事变”后为了不当亡国奴,于1937年10月到了延安。1939年2月她被派到太行山工作并结识了我父亲,他们于4月16日在八路军总部结婚,当时父亲34岁,母亲22岁。婚后的母亲在太行山区做妇女抗日救亡工作。我出生于1940年5月。  相似文献   

4.
《协商论坛》2012,(8):64-64
近日,一组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浏阳老家给母亲祝寿的照片在网上传播。图中,周其凤跪在90岁老母膝前,母子相拥而泣。有媒体还披露了当时的详情,据称周其凤跪在母亲膝前说:“母亲80岁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来陪您,对不起!您90大寿,我一定要回来陪您!”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6.
徐小岩 《黄埔》2010,(2):20-23
2009年11月16日是母亲黄杰的百岁诞辰,在父亲徐向前1990年辞世之后的第17年,母亲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亲爱的母亲虽然已经走了两年多,但是她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在我的睡梦里,许多往事异常清晰地铭刻在记忆中。  相似文献   

7.
先救母亲     
<正> 记得十多年前,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个假设说法:在一条河中,如果你的老母亲、妻子、儿子同时不慎落水,你究竟下水先救哪一个?当时我不到二十岁,没谈恋爱,我说先救老母亲。因为没有母亲就不会有我,没有我就不会有妻子,没有妻子就不会有孩子。我母亲当时听了,满眼泪涟涟。二年后,我谈恋爱结婚了。妻子有一天也把这一个假设的说法说给我听,她一眼不眨地盯着我,言而之意我很明白,可我却不知怎么回答她了,我的母亲也坐在旁边呵!良久,我违背良心地改变了当初的说法——先救妻子。妻子笑逐颜开,母亲黯然神伤。  相似文献   

8.
蜜姐     
蜜姐王刘生未见到蜜姐已有好多好多年了。我不知那最后一次为不为相见。我记得我当时是坐在我家篱笆外看书,那时候正值挺热的天,我家篱笆外有一棵大树,我母亲望子成龙,总是不要我干别的,而叫我白天在树下看书,说那儿有荫,你还可以坐在那儿给我看看稻子,别让麻雀吃...  相似文献   

9.
安一 《八桂侨刊》2005,(1):48-48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问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很贫穷,他母亲仿佛是个职业孕妇,每年都为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  相似文献   

10.
日理万机的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菱林时,说道:我拜读了你的《留德十每》一书。写得很好。书中你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缘此,我特地去书店寻买了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漫谈人生》两书,拜读完毕,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1.
爱的检讨     
上班的时候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急慌慌地,语速很快,而我当时正开会,没说两句就撂了电话,并不知道母亲为何事找我。会开完转而又被其他事情缠住了,未曾想起给母亲回个电话。等母亲的电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郓城县刘口乡民政助理员,孤寡老人称他为好兄弟,残疾人称他为送温暖的人,我母亲称他为傻子,他身上有说不完的故事,他就是我的父亲──梁乃印。 自1980年父亲担任民政助理员以来,他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然而,对上他却不能照料年迈的爷爷奶奶,对下他顾不上关心我的学习生活,对母亲他更是一点忙都帮不上,家中大小事项全靠母亲打理。 记得父亲刚上任不久,有个残疾人到民政办公室来领残疾救助金,当时还不到发钱的日期,来人直嚷:“我没有钱了,我得吃饭啊。”一个老红军冒着酷暑,也大老远跑来领钱。望着他们失望的…  相似文献   

13.
北京人民大会堂,是我和母亲永远的骄傲,是我们宁夏穆斯林民族永远的自豪!因为我的母亲是第一批代表穆斯林民族在人民大会堂工作过的宁夏人。她在人民大会堂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十年,而我寻着母亲的足迹,也在此度过了终身难忘的四年。  相似文献   

14.
钱讷仁为原农工党中央主席季方夫人。——编者随军南征北战1941年月间,顽军徐承德乘新四军三纵队西调海安军部警备之机,袭击、围攻掘港指挥部。当时,母亲和陶勇也到海安开会,我姐姐正患肺炎,母亲和舅舅(当时负责指挥部财经工作)由小路避出躲在老百姓家,将钱藏在姐姐的尿布里,敌兵好几次来将襁褓揭开,母亲说孩子得了伤寒,敌兵看到果然病重就没动,保存了大部分经费。当时谁都没有害怕、动摇。在枪林弹雨的火线上,无论是随陶勇打敌伪,或是打石港进剿徐承德,还是敌机轰炸掘港的时候,母亲都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从来就不懂害怕,只管救人。1943年夏…  相似文献   

15.
外婆的味道     
柯卫军 《人民公安》2009,(12):63-63
五十一年前,外婆带了我年幼的母亲远走他乡。16年前,外婆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了,把对故乡亲人的残缺记忆留给了我母亲。我依据母亲断续的记忆经过十几年查找,终于找到了母亲的故乡和堂姐,为了圆母亲重新有娘家依靠的梦,我们一家人驾车9个小时来到秦岭腹地的一个小山村。  相似文献   

16.
我是在学生时代迷恋上广播新闻进而走上专业道路的。62年天灾人祸,父亲早逝,母亲上山背柴、挖药材,靠出苦力供读初一的我上学。我深知孤儿寡母的不易,在语文老师鼓励下,试着学习写稿。一天晚上,我正在县城家门前的路灯下做作业,无意中忽然听到头顶电杆上的喇叭广播我写的“黄龙县中学评选‘三好学生”’的习作,半月后。这篇当时自己不知道是什么体裁的小稿又被《延安报》登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黄健 《当代广西》2008,(4):52-53
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说,我的外祖父是江西吉安府人,由于战争和灾荒,早年随曾祖父从江西迁移广西柳州,解放前,外祖父常带母亲他们兄弟姐妹到柳州的江西会馆参加在那里举行的老乡聚会。当时的广西交通十分落后,信息不发达,会馆是同乡聚会的重要场所,聚会是传递信息、交流情况、互相帮助、怀念故乡、寄托思情的一种重要方式。江西的情结也许就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从小就深深地留在我的血脉之中,寄托着我的情感和思绪。  相似文献   

18.
讲故事的人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相似文献   

19.
黄岑 《公民导刊》2004,(3):32-33
“曾琪不见了……”2004年2月17日下午,我接到母亲的焦急的电话。曾琪是谁?是我母亲好友潘阿姨的儿子,一个20岁的智障儿。在我母亲得到消息的时候,他已经不见一天了。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刚满16周岁的在校学生。去年10月份,因家里盖房急需用钱,我父亲借其朋友汪某8000元钱。今年“五一”期间,我放假在家,汪某到我家追要该款,我母亲招呼他坐下以后,就到邻居李某家借了3000元钱还给汪某,碍于朋友面子,当时并未要求换条或打条。前不久,汪某与我家关系恶化,汪某诉至法院并否认我家已偿还3000元欠款的事实,要求我父亲偿还全部债务。请问:我和我母亲能出庭作证吗?王燕王燕读者:你和你母亲可以出庭作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第一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