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培根有一句名言,叫作“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他说的还只是“不公正的判决”,那么一起纯粹的冤假错案其社会恶果就更是不言而喻了。腐败+草率=冤假错案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印有时代、政治烙印的冤假错案外,公、检、法等司法部门在办理普通刑事案件中出现的冤假错案,则无外乎或是由于办案人员的主观草率,或是由于司法腐败。冤假错案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主观推断。有些司法人员不重证据,而是凭主观推断。他们在观念上把嫌疑人首先作为罪犯,而后才寻找、拼凑证据,因而在审讯嫌疑人中常常出现这样令…  相似文献   

2.
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近年来,由于政法队伍中出现了少数害群之马,玷污了共和国神圣的国徽,损害了人民群众心目中政法机关的光辉形...  相似文献   

3.
张晶 《党建文汇》2002,(4):31-31
李纪周一审如何逃脱一死?2000年底,北京司法界人士以及《联合早报》等媒体预测说。从李纪周犯罪的情节和受贿金额来看,李纪周难逃一死。当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一审判决宣布后,很多民众感到惊讶:李纪周罪不可赦,为什么只判个“死缓”?然而,安徽省政府立法咨询员、法学博士陈宏光教授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死缓”的判决是经得住法律的推敲、有法律依据的。  相似文献   

4.
正公正司法是法治建设的着力点。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10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极少数冤假错案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司法公信力近年来,我国的司法抵抗力明显弱化,基于社会人情、权力干扰等负面的影响及压力,具体案件有时未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司法的天平剧烈震荡。在极个别前后颠覆的案件中,"司法公平"在公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4,(12):55-55
正在四中全会上,习近平说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是"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败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那么培根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呢?张丽、陈品在10月29日的《法制晚报》上介绍道:培根生活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当时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诸国都处在道德沦丧的边缘,宦海混沌,行贿几乎成为当时的惯  相似文献   

6.
孟亚生 《学习月刊》2010,(19):47-48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国人对酒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愫.“无酒不成宴”已成为一种习俗.近年来由喝酒伤亡引发的官司屡见不鲜.法院判决也五花八门.有的判请客者赔偿.有的判同桌酒友赔偿,甚至有的判酒店赔偿。  相似文献   

7.
《党风建设》2001,(10):28-28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兼宁波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主任(副厅级)张心德受贿案,经该市中级法院审理,已于日前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张心德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其犯罪所得人民币10万元,由扣押机关上缴国库。  相似文献   

8.
汤维骏  谭大善 《党建》2012,(4):63-64
日前,湖南省株洲市中级法院作出二审判决:湘潭市原副市长朱少中,因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零六个月,并处没收个人财产50万元;因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50万元。犯罪所得赃款151万余元(已减去退还和上交的50万元)、非法所得赃款39.7万元,依法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判决 ,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终结时 ,根据事实和法律对行政案件实体问题作出的结论性处理决定。它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最终结果 ,也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当事人参加诉讼的结果的表现形式。 1 990年1 0月 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 54条规定了维持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和变更判决四种形式。从行政审判实践来看 ,以上四种判决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司法审查实践的需要。因此 ,2 0 0 0年 3月 1 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被告拒不履行生效的行政判决在现实中并不鲜见。要解决行政判决执行难,关键在于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强制执行权,整合监督体系,创新执行措施,并将执行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以期建构中国特色行政判决强制执行制度。  相似文献   

11.
浅析“暂缓判决”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暂缓判决这项审判制度虽然已经在我国基层法院实践多年,但其实施的效果却并没有那么明显。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暂缓判决究竟能走多远?以及怎样建立与之配套的社区服务令制度?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针对暂缓判决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述,结合对其历史和现状的介绍,最后提出暂缓判决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影响司法公正的制度性缺陷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祥林 《唯实》2000,(3):57-60
司法公正是指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在一个国家中,司法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的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①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司法公正不仅是司法活动本身的要求,也是实现法治国家的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对人民群众的正义观产生直接影响的正是司法官员的活动。因此,司法清廉事关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制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法官应该能动司法,追求民意和司法判决的平衡,以提升司法的公信力,实现司法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能动司法有利于提升司法判决的公众认同度和实现法律价值。为进一步促进司法判决的公众认同,在实践中,应推崇走下"神台"的法官——倡导亲民式审判;了解道德习惯——探寻民意和司法判决的平衡;注重合理引导——恰当地行使释明权;打开判决过程中的"暗箱"——对判决理由据理说明,进而不断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海一笑 《廉政瞭望》2011,(19):41-41
对于刘建国的受贿“业绩”及判决结果,网络上有个别人发出同情的声音,认为刘建国实在称得上“清官”,还认为他太亏了,不值得。  相似文献   

15.
"3年时间,1亿多元人民币,一审死刑。"案发后沉寂4年之久的江苏省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再一次冲击世人的眼球,力度远超其当年落马之时。2008年4月11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姜人杰腐败案作出一审判决。  相似文献   

16.
涉外判决的流通是建立“一带一路”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环节,侧重防御功能的“事实互惠”原则与零散的条约规则共同构成我国现行涉外判决承认与执行机制。现行机制的过于保守阻碍了判决的跨国流通。基于实现扩大国际贸易、节约司法资源、推进“一带一路”的目的,将“事实互惠”以规则化的形式转变为“推定互惠”可以营造更好的司法环境,从而促进对外开放和我国涉外判决执行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对于目的犯之构成要件,尽管我国法学界都承认其是以特定的犯罪目的作为构成要件,但是基于罪刑法定、打击犯罪、司法操作等方面的考虑,绝不能从理论上任意扩大目的犯的范围。犯罪动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是一种纯主观的心理反映,它只能根据刺激或反应去推测,不具有客观性。我们应重视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的区别和统一,以做到量刑的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8.
“必须让每一个证据都开口说话” 邱波喜欢读庄子笔下“庖丁解牛”的寓言。他说,法官判案就像庖丁解牛,案情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了然于胸,审理过程才能游刃有余,判决结果才能公正精当。他常告诫自己,“刑事案件事关被告人的自由和生命,证据一旦‘哑巴’,定罪和量刑必然失当。要办‘铁案’,必须让每一个证据都开口说话。”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缺席判决制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我国的缺席判决制度在开庭审理前、开庭审理中及判决后等不同的程序环节中都存在至为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也严重影响到了缺席判决制度本身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此,在揭示缺席判决制度的程序缺陷的基础上,设想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构建不答辩判决制度、构建一方辩论主义模式的缺席判决制度以及建立缺席判决的合理救济机制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王某在检修自家车时被该车轧伤,近日,山东省五莲县人民法院判决王某车辆交强险所投保的保险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