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诉交易是一种具有一定普遍性和实效性的刑事诉讼实践。目前,为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与效益,就辩诉交易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可适用性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方面发表了许多有益的意见。本文意欲从辩诉交易适用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该制度在我国适用的规范化、制度化,做一个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云 《政法学刊》2003,20(3):20-22
诉辩交易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采取辩诉交易可以使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损失早日得到补偿,也有利于修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和谐关系。当然辩诉交易也有局限性,有时不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也有可能损害被害人的利益,也有可能有悖司法公正。尽管我国目前不存在引进美国式辩诉交易的环境,但这并非是说我国不能借鉴于辩诉交易,扬长避短一样可以为司法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3.
辩诉交易制度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为了利用有限的物力人力迅速处理刑事案件,解决刑事案件积压和司法拖延的问题,一些大城市检察官开始采用交易和协商的结案方式,即减少对被告人的指控,或允许降低其判处的刑罚幅度.以促使被告人答辩有罪。这种现象可用“辨诉交易”加以概括.即被告方为了从国家(法院)得到合理、预期的补偿.而与指控方之间达成的对刑事指控表示认罪的一种协议。  相似文献   

4.
有关辩诉交易问题的争论在中国学术界已经不算新鲜话题,但是,随着近两年司法实践的进一步增多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辩诉交易又重新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那么,中国真的需要引进辩诉交易吗?难道一个简易程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吗?笔者在这里将把辩诉交易与各国简易程序作一比较,以期为引进辨诉交易程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求一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陶婧源 《法制与社会》2012,(12):117-118
辩诉交易制度虽然无法全盘移植到我国,但是其反应出的核心思想影响着我国的法律建设。纵观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不少制度、刑事政策和尚在试点的制度都折射出辩诉交易制度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6.
辩诉交易制度是美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中没有辩诉交易,然而司法改革客观要求加大辩诉交易的运用,在改革我国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同时,可以分步设立有中国特色的辩诉交易制度。我国的辩诉交易应当规范化及制度化,同时鉴于特定的制度背景,应注意在立法上为其确立一定的限度,以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与效益。  相似文献   

7.
辩诉交易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非常规的处理刑事案件的程序,但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却始终无一席之地。我国相当一部分法院办案效率低,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相当严重,影响了我国司法体制的正常运转。而以“高效率、快结案”为特点的辩诉交易制度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已经出现了运用辩诉交易处理刑事案件的成功事例,为引进辩诉交易制度开了个好头。  相似文献   

8.
陶婧源 《法制与社会》2012,(15):104-105
如何提高效率、保障公平一直法学界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英美法系中,辩诉交易制度应允而生。我国虽然没有完整的辩诉交易制度,但是辩诉交易的精髓却也有所体现。本文试对此精髓进行提炼,结合我国司法实践,提出"辩诉交易内质"的概念,并对其包含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马清友 《法制与社会》2011,(21):167-169
辩诉交易作为一项产生并盛行于美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以高效率著称,并迅速的向其他国家蔓延。近年来,我国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开始展开对该制度进行研究探讨,并对是否引进产生了不同的声音。本文认为,对于是否应当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应该首先弄清其来龙去脉、外部环境及在本土国家的实际运行情况,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具体司法环境,才能就该制度是否值得被我国借鉴并引入做出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辩诉交易是指被告人以有罪答辩换取控审方有利指控或较轻刑罚的刑事制度,它通过简化诉讼进程、增进司法效益,体现了对当事人自主选择权的尊重,在诉讼经济及激励罪犯复归社会方面颇为有益。我国当前立法尚未确立辩诉交易制度,但是司法实践已经有所涉入,2002年4月11日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审结国内辩诉交易第一案。本文将从多角度考察我国建立辩诉交易制度的条件,讨论该制度在中国是否具备"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赵宇阳 《法制与社会》2012,(14):164+179
一项法律制度的最高价值是实现公正,同时兼顾效率。作为起源于美国而备受争议的辩诉交易制度,自其成立以来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这项制度以其所蕴含的个人理性、契约自由、经济高效等合理内核在荆棘丛中不断前行。要效率还是要公平?中国是否应该引进辩诉交易制度?学者立足不同层面,展开了精彩论述。本文旨在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博弈论角度出发,对辩诉交易制度中所包涵的博弈论进行理论分析,并由此提出中国引进辩诉交易制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立功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处于实体法位置的关于犯罪嫌疑人通过立功减少本人的刑罚。辩诉交易是刑事被告人通过向检察官认罪,以换取较低的刑罚的一项制度。两者一个是大陆法系,一个为英美法系;一个为实体法,一个为程序法;一个处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一个处于当事人主义模式,但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和表现使他们有了对比的可能。并希望通过对比借鉴,达到我国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更好衔接,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辩诉交易制度移植之障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珊琦 《法律科学》2008,(5):134-142
发端并盛行于美国的辩诉交易,作为刑事案件速决程序,因其能提高诉讼效率的功效而在国际上得以广泛传播。然而,中国尚未引入辩诉交易制度,其根源在于中国与实行辩诉交易的国家,特别是与美国,在诉讼模式、检察、证据、司法审判等相关制度以及思想理念上还存在诸多差异,要消除这些障碍,建立适于中国的辩诉交易制度,尚需较长时期,以完善法律制度和更新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4.
蔡婷 《法制与社会》2012,(15):272-273
辩诉交易制度产生于美国,由于其快捷、灵活、高效的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引入和借鉴.本文仅选取两大法系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辩诉交易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辩诉交易制度进行比较,以期望对我国将来在借鉴和引进辩诉交易方面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辩诉交易中国化理论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西方毕竟有着太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积淀,所以当任何一项西方的制度将要影响到东方之时,都必将会引起学术界、实务界不可避免的沸反盈天与轩然大波,人们津津乐道,但又众说纷纭。历史又总是这样有  相似文献   

16.
辩诉交易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契约为分析框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辩诉交易制度的起源以及发展动因来看 ,它体现了一种契约精神、一种与当前多元社会相契合的观念 ,是其在现今美国茁壮成长、并波及很多国家的根本原因。笔者以契约观念为分析框架 ,对辩诉交易制度能否扎根于中国、我们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观念与制度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也意欲给司法改革的倡导者们提个醒 :在当前中国真正的程序正义理念尚未真正确立之际 ,却出现了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契约式司法 ,应该如何处理其间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7.
西方许多国家都相继确立了辩诉交易制度,并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国却不存在辩诉交易制度,因此我国应当对辩诉交易进行借鉴与吸收,充分挖掘辩诉交易的有利因素,结合我国刑事法律的实际情况,以构建中国特色的辩诉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8.
辩诉交易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及法制背景,从刑事司法价值取向、法制原则、诉讼模式、辩诉交易双方的资本等方面考察,我国现阶段不宜移植辩诉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9.
美国司法价值观的新发展——评“辩诉交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辨诉交易(plea bargaining)是美国的一项司法制度,指在法院开庭审理之前,提起控诉的检察官为了换取被告方作有罪答辩,提供比原来指控更轻的罪名指控、或者较少的罪名指控,或者允诺向法官提出有利于被告方的量刑建议等条件与被告方(一律通过律师)在法庭外进行争取有利于己的最佳条件的讨价还价而形成的一项司法制度。 辩诉交易的实践最早产生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但一直处于“地下交易”,直至1970年在“Brady诉U.S.”案中被联邦最高法院认可。1974年4月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刑事诉讼规则》对辩诉交易的一般原则以及公布、接受、驳回等一系列程序作了明确而又详尽的规定,从而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辩诉交易这一司法制度的法律地位。 然而辩诉交易在司法实践中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1973年阿拉斯加州检察长Gross命令全州所有检察官停止参加辩诉交易,同时期“全国刑事审判标准及目标咨询委员会”还在全国范围内大声疾呼争取在  相似文献   

20.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辩诉交易实质是控辩双方之间的讨价还价。各方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有进行辩诉交易的意愿并且会作出“合作”的策略选择,从而迅速了结案件。只要法治环境良好,程序得当,辩诉交易不仅能够极大降低刑事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从而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被害人的利益得到较好的保障。而且有利于被告人回归社会,从而取得良好治理社会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