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今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研究完善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同时,不禁会想到借鉴传统的中国法治文化.而对于古代中国是否存在法治思想这一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作为古代法治思想的代表,法家的“法治”思想毫无疑问的成为此次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系统地概括出法治及法家的“法治”思想的涵义,阐述对法家“法治”思想的评价,及其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宪政文化:我们的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也许是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的最终缘由所在.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深远悠长,使我们今天进行法治建设时不得不考虑它的存在,或者说,只有充分考虑到传统法文化因素影响的法治改革与法治建设才可能走向成功,我们走上宪政之路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李林 《中国司法》2024,(1):14-20
“法治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它放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来布局和推进。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法治文化自信;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在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新实效,坚持在开放包容中促进法治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深厚“人治”传统的国家。人治,尽管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受人的因素的影响过大,非理性色彩浓厚,对公权力的行使往往具有随意性和任意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突飞猛进,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推进,法治精神已逐渐融入社会主流文化。但这并不代表权大于法这种传统“人治”思想没有了市场,相反,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典型案例来看,权大于法不但存在,甚至还在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表现出来。约束权力、  相似文献   

5.
马海涛  周俊 《经济与法》2003,(12):153-153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大大推动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但基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强大惯性,法制建设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阻力重重。究其原因,乃是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及人治社会遗留下来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消除,法治与其依赖的本土资源的结合尚需假以时日。这其中既有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亦有文化因素的影响。现仅从中国关系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阻碍。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治思想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资源,尤其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法治概念的探讨入手,罗列出我国法治建设思想的文化基础和历史资源,包括权利换和谐—中国传统法律的秩序路径、道——中国法共通原理和清官司法的出场,最后指出该文化基础和历史资源对我国现今法治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根深蒂固并暴露出诸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克服传统法律文化的弊端,建构现代法治理念,对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和建设法治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价值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正价值,坚决摒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负价值,使我们在法治建设上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无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它蕴含了我国古代对和谐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在法律文化上的最高追求,也最终成为历代统治者和儒生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无讼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历代社会统治正统法律思想的一部分,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宝贵文化资源,但其中也有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构成了实施法治的障碍。本文从中国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入手,客观评价了传统法律文化的作用,深入分析了制约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三种法律文化:以礼入法的法律文化、权力至上的法律文化、国家本位的法律文化。本文认为必须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革新,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立法理念刍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当前中国法治化进程的诸环节中,立法是首要环节,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法治目标的实现与否。当前我国立法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立法理念存在诸多误区,而我国传统立法理念的形成又受到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呼唤着我们的立法理念必须因时而变,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了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方面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华,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样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核,是我们继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深刻回答了我们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应当如何精准把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所揭示的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发展规律,如何探察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正确答案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法治概念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成就,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我国宪法,这标志着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的治国方略和宪政目标。近年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去探讨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这也体现了哲学中“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辩证要求。正如社会学家林端先生所说:“把法律与传统文化作联想的尝试,也许是一种进步,起码法律被置诸一个纵向的时间之流(传统与现代)以及横向的社会处境作检视,而不只是把它当成国家制定的一连串规范合成的体系而已。”马克思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14.
侯菊英在《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国传统法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法文化,对中国宪政建设具有全面的影响,既有抵制因素,也有连接因素。传统法文化中存在着与宪政建设相抵制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第一,义务本位,使国人缺乏权利观念。第二,“法即是刑”的观念造就法律工具  相似文献   

15.
王晓晨 《河北法学》2024,(3):152-164
法治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战略相适应的鲜明时代特点。其时代价值集中表现为: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对法治文化建设系统性的内在要求,从思想、行为、社会风尚、制度四个层面回答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文化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法治文化问题。创造性地揭示了新时代的法治建设、道德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之间深刻的内在关系,以及领导干部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关键少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新 《法学家》2002,(2):12-18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对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与"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我国建国以来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经验的总结,这不仅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现代法文化建设也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西方由于在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状况、传统伦理思想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在法文化上向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比较和探究中西法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洪霜 《法制与经济》2009,(18):135-136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如果我们否定了全部的传统文化,就等于一座大厦没有了根基。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决不能轻易的抛弃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仁”、“信”等思想文化,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同时更需要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其中的优秀成份。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的法治建设,往往只注重法律法规的制定,而忽视法律精神的培育。法律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升华,无论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亦或是“法治就是公共秩序的存在”,人们应该更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法律。中国要真正走上法治之路,培育出本民族的法律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具有相当底蕴的法律文化。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法治文明,不仅要发扬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和移植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社会转型,为现代法治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础。我们应该注意研究社会中促成人们合作、遵守规则的条件,因为那才是一个社会的秩序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司法制度传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思想政治文化传统。本文从传统“人治”到现代“法治”的转型为切入点,着重论述了当代以人为本承继传统民本主义思想,当代中国司法制度日益关注民生和保障人权;传统“无讼是求、调处争息”思想对当代中国司法制度重视以和谐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对接联动,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