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研究表明,主权国际货币一般拥有自主型、联系型、结构型、建构型和威慑型五种货币权力.美元作为全球顶级国际性货币,正是运用上述货币权力分别实施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对外货币金融制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裁式金融外交新形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给被制裁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冲击,构成了美国巨额的霸权红利.对此,应加强对美国货币权力体系及货币金融制裁架构、运行机理的研究;大力提升中国的货币权力与地位;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中国的金融制裁体系,强化反制裁措施和效果;健全国际组织体系,联合更多的经济体共同抵制美国的货币金融霸权和制裁外交行为.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12月突尼斯政局动荡开始、迅速波及北非和中东国家的动乱,深刻影响着当前的国际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此次北非中东动乱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它是美欧地缘战略诉求矛盾、争夺北非中东地区主导权的体现,是大国"货币权力"在世界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地缘冲突表现,是美国努力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体现。此次北非中东动荡,一是使中小国家可能对美欧采取制衡战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可能恶化;二是导致产生了"卡扎菲悖论",破坏国际核安全态势;三是冲击国家主权理论,消极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3.
李巍 《外交评论》2011,28(3):44-61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主权货币跨越国界流通和使用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国际现象。国际货币能够给该种货币的发行国带来超额的经济利益和特殊的政治权力。不同货币竞相提升其国际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货币竞争现象,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研究议题。但是长期以来,该议题的研究一直被经济学者所垄断,从市场角度作出纯技术性的分析,这使关于国际货币竞争的现有研究存在重大缺陷。货币国际化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市场条件,还受制于广泛的国际政治因素,包括国际政治结构和国家战略选择。根据对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的考察,在国际货币舞台的竞争中,不同国家共采取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国际货币战略,分别是单极统治战略、多边联盟战略、单边扩张战略、现状维持战略和追随强者战略,并因此造成了不同的国际和区域货币秩序。  相似文献   

4.
破碎地带仍然是深入认识当前国际武装冲突乃至全球安全局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武装冲突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所谓破碎地带的地理空间,历史积怨造成“冲突一破碎化”的恶性循环,经济贫困和国内政权衰弱为冲突滋生蔓延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政治的深层矛盾则成为冷战后破碎地带冲突加剧的驱动力量。国际政治内在逻辑的发展作用于破碎地带,并使主要集中于破碎地区的武装冲突充分反映出时代条件的特定变化;而破碎地带安全局势的演变,反过来也推动着国际政治尤其是地缘政治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30年代毛泽东对中国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研究和80年代邓小平、江泽民等对国际关系与形势的分析表明,我国领导人重视从地缘政治角度探索国际关系与世界战略问题.近年来,国际政治学界出版了一些关于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的论著,由于未明确界定"地缘政治"之概念,导致人们对其理解不一,在此谨对地缘政治之含义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进一步加深 ,而资本的跨国流动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这种情况下 ,货币金融权力成为与传统的陆权、海权一样但更为重要的政治或战略影响力 ,同时传统的IMF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拥有强大货币金融力量和实际控制IMF的美国形成了不同于政治或军事等传统霸权形式的“软霸权”。美国利用其货币金融权力和IMF对其他国家进行货币战、金融战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个纯粹的单边政策行为,而需要得到其他国家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因此,人民币崛起为国际货币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事件,同时也是一个外交事件。自2009年掀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大幕以来,中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国内政策调整,释放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力量,另一方面也通过积极的货币外交,争取更多的货币合作伙伴,以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基础。中国与货币伙伴的合作包括进行货币互换、推动本币结算、促进货币直接交易、建立货币清算机制等多项内容。国内政策调整与国际货币外交,共同构成了驱动中国货币崛起的双轮。目前中国已经初步搭建起一个包括47个国家的多层次货币合作伙伴网络。而其中五个国家因其在能力和意愿上都能对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提供重要而关键的支持作用,需要中国将其作为人民币崛起进程中的战略支点国予以特殊对待。  相似文献   

8.
强势经济造就强势货币,人民币的"低调"无法隐藏人民币正在成为新兴国际货币的事实.货币国际化由多种因素决定,目前,人民币已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应遵循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人民币亚洲化-人民币全球国际化的渐进路径,中国目前应选择以人民币"区域化"为过渡期,走欧元国际化和日元国际化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金玲 《外交评论》2022,(4):28-51+165+5
在国际权势转移背景下,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秩序面临重塑。欧洲一体化和欧盟长期赖以发挥的自由主义秩序和国际框架面临结构性挑战,地缘政治冲突暴露了欧盟力量模式的脆弱性,欧盟对外战略加速转型。在实现战略自主和维护欧洲主权的战略目标下,欧盟对外战略表现出显著的地缘战略转向,其长期坚持和推动的全球化立场正日益被选择性全球化所取代,价值观被纳入地缘战略框架并完成全域链接,成为欧盟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领域。欧盟对外战略转型将深刻改变中欧关系的基本逻辑,不仅决定中欧关系未来的竞合甚或冲突,还将深刻影响格局重塑和秩序重构的进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金玲 《外交评论》2022,(4):28-51
在国际权势转移背景下,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秩序面临重塑。欧洲一体化和欧盟长期赖以发挥的自由主义秩序和国际框架面临结构性挑战,地缘政治冲突暴露了欧盟力量模式的脆弱性,欧盟对外战略加速转型。在实现战略自主和维护欧洲主权的战略目标下,欧盟对外战略表现出显著的地缘战略转向,其长期坚持和推动的全球化立场正日益被选择性全球化所取代,价值观被纳入地缘战略框架并完成全域链接,成为欧盟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领域。欧盟对外战略转型将深刻改变中欧关系的基本逻辑,不仅决定中欧关系未来的竞合甚或冲突,还将深刻影响格局重塑和秩序重构的进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纳卡问题在外高加索格局中是一个核心的冲突问题.冲突的由来是历史上沙俄帝国占领卡拉巴赫后实行的种族地缘政治战略,帝俄政府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从而埋下了日后冲突的根源.苏联解体后,虽然国际社会参与调解冲突,提出了多种方案,但纳卡问题迄今毫无进展.纳卡问题的存在对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双方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牙买加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不受约束的美元霸权。如何约束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或发行国集团的宏观政策行为,使其更多地考虑外围国家的利益,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关键。人民币国际化是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的重要举措。根据主权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当从三个方面分三步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在亚洲的崛起,有助于区内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形成对美元霸权的制衡,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对外、对内两个层面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货币国际化的意义出发,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影响,并结合金融危机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展态势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了相应对策:应以渐进的方式从人民币逐步区域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相似文献   

15.
西方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霸权正在走向终结,曾经推动西方崛起的现代化革命,如今已惠及所有国家。因此,19世纪发展起来并为中心——边缘世界秩序(core-periphery international order)奠定了基础的国家间实力差距(power gap)正在缩小。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世界由有中心的全球体系(centred globalism)向去中心的全球体系(decentred globalism)转变。与此同时,当权力变得越来越分散的同时,主要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程度也正在缩小。事实上,当代世界中所有大国在某种形式上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在兴起中的世界新秩序中,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比它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所呈现的要小得多。问题是:意识形态上的相对同质性是否将在四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类型(自由民主主义体制、社会民主主义体制、竞争性威权主义体制和国家官僚主义体制)中引起地缘经济或者地缘政治上的竞争?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类型的资本主义之间政治上的分歧是否会超越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消弭了彼此的分歧?当代世界会出现像20世纪初那种不同类型而互为冲突的资本主义模式吗?或者会产生某种形式的"协和资本主义"?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很有可能仍然会处在一个政治上分化的多种类型的资本主义世界。由此,对于决策者来说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地缘经济竞争将不会导致地缘政治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美元的持续走弱,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我们在意识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机遇到来的同时,也应清楚地意识到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走“自己”的路。基于货币区域化与自由贸易区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应更加重视环中国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人民币区域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西方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霸权正在走向终结,曾经推动西方崛起的现代化革命,如今已惠及所有国家。因此,19世纪发展起来并为中心——边缘世界秩序(core.peripheryinternationalorder)奠定了基础的国家间实力差距(powergap)正在缩小。这一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世界由有中心的全球体系(centredglobalism)向去中心的全球体系(decentredglobalism)转变。与此同时,当权力变得越来越分散的同时,主要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程度也正在缩小。事实上,当代世界中所有大国在某种形式上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在兴起中的世界新秩序中,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比它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所呈现的要小得多。问题是:意识形态上的相对同质性是否将在四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类型(自由民主主义体制、社会民主主义体制、竞争性威权主义体制和国家官僚主义体制)中引起地缘经济或者地缘政治上的竞争?民主主义与威权主义类型的资本主义之间政治上的分歧是否会超越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利益消弭了彼此的分歧?当代世界会出现像20世纪初那种不同类型而互为冲突的资本主义模式吗?或者会产生某种形式的“协和资本主义”?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们很有可能仍然会处在一个政治上分化的多种类型的资本主义世界。由此,对于决策者来说所面,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地缘经济竞争将不会导致地缘政治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大国战略是中国的既定战略.中国具备多维视角上的世界大国所需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客观优势,也存在多重地缘经济政治困境.崛起进程中的中国所处国际地位和外向型经济的现实,将赢得更为广阔的地缘经济政治空间.中国需依托地缘经济政治环境及其走势进行有效的战略布局,方能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刘斌  刘颖 《外交评论》2022,(4):110-132+7
基于经典的结构性权力理论,本文意在解释全球结构性权力的变迁历程和主导因素,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重点分析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结构性权力由生产主导逐步转向知识主导的过程。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叠加,全球价值链体系发生急剧变化,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加速萎缩,各国越来越强调国家经济安全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伴随着知识权力地位的提升,全球结构性权力治理的主体正逐渐由市场转向国家,全球结构性权力的主导力量和主导国家也在加速变迁。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牢牢把握全球结构性权力洗牌的关键机遇期,灵活运用国家和市场两种力量,抢占知识结构性权力制高点,强化生产结构性权力优势,补齐金融结构性权力短板,全方位提升整体结构性权力和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经济社会,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体制和政府财政权的扩张导致了纸币的持续超发,也肇始了愈发严重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接踵而至,进而侵犯人民的财产权利,而需要在宪法位阶上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权力进行合理的制度规范。货币权力的宪法规制不但要赋予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职权的法律地位,还应当通过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权力予以宪法性约束,使其权力运行真正能够受到民主监督的制约,以期实现对人民基本权利之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