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元邦 《政策》2010,(11):59-59
好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这里的"好",是喜好、爱好。读书,应当是建立在爱好之上的一种自觉。不吃饭人则饥,不读书人则愚。中华民族是个善读书的民族,自古以来,流传着匡衡墙上凿洞“偷”光读书、孙敬“悬梁刺股”读书、车胤借“萤光”读书等故事。读书有功利与非功利之分。  相似文献   

2.
夏鼐是著名考古学家。一般而言,学者都爱读书,但夏鼐爱读书,却到了痴迷的地步。清华园里好读书读书,对于夏能而言,是治学的需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夏鼐日记》的出版,为我们展开了夏翁在书海中邀游的生动画卷。1938年末,留学英国的夏鳍在日记中写到,“今年第一季以参加发掘,漫游近东,无暇阅书,4月底返英时,一共只阅十来本书。以后又以在校中整理古物,从事于串珠之编目,偷闲读书,一年仅阅过80部书,页数达19534(小说及杂志中论文不算在内)”。一年12个月、365天,阅书80部、19534页,月均读书6部以上,日均读书50多页,若算上小说和期刊论文,数量还要多,这尚属“无暇阅书”之年的“战绩”,实在令人既咋舌又汗颜。  相似文献   

3.
今天读书已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大家不仅谈书论书,而且也都在做着相关的读书节目。我属于好读书的那种人,但却常常“不求甚解”。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学问家研究者的事,以读书自娱,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消遣的目的才能达到。不过我还是爱看“读书节目”,爱浏览“读书指南”之类,它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市场和书界的行情。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全知道世上都出了些什么样的书,以有限的时间而读所要读的书,惟有通过“读书节目”和“读书指南”,才不失为想读书而又有好书读的终南捷径。一般来说,读书人被…  相似文献   

4.
读书之人本非“新潮一族“,读书之事亦非张扬之事,偏偏世事茫茫难自料,就是这原本波澜不惊的读书,近年来时有新闻可闻:如某届书展购书长龙举世罕见,某座商业城市书香盈袖,某种读书杂志订户看涨,某些报刊广结书缘等等,叫人且惊且喜。至于地方性的“读书月“、“读书周“,更是紧锣密鼓,此起彼伏,某市甚至宣布过1996年为“读书年“,使得其他城市此类举措相形见绌。于是有人提议设立固定的、统一的全国性“读书节“。人的一生,只是一段短暂的岁月。若以一生为单位,“读书年“可以算作一个节日;若以一年为单位,“读书月“也可算作一个节日;若以一月为单位,“读书周“仍可算作一个节日。问题在于读书人,能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些节日吗?“读书年“可以看成是“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的有意扩充,也可理解为“读书十年“、“读书廿年“、“读书X年“的无意压缩。说是“读书年“,并不意味着先前读书的那些“年“或先前那些年的“读书“均已进入失效期,无非是提醒人们,这一年要多抽出一点时间,多付出一份精力,多读  相似文献   

5.
羽戈 《同舟共进》2021,(4):14-17
【读书不二之法】俗云“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如孔子所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出自天赐,可望而不可即,不在谈论之列。以下如“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等——此处之“学”,权且简化为读书——依然有高下之分,有人可一心二用或多用,同时读好几本书,有人则分心乏术,只能一本一本来苦读;有人可一目十行,一日数本,有人只能一行一行来推进。要言之,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读书法,笨人有笨人的读书法,听人传授读书经验之前,最好能确认自己究竟长于什么,短于什么。  相似文献   

6.
曾有专家警告,互联网的普及将颠覆人们的阅渎习惯,“手不释卷”的阅渎形象可能会成为历史。但加拿大遗产文化部最近所作的专项凋查表明,在这食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国家,人们对读书的热爱依然不减当年。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责任     
这世上有农人、商人、工人、官人、文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不过,无论如何分门别类,文人之谓搁在任何地方,都会有些另类的味道。这味道,源于书,源于读书,源于读书人那一点与众不同的脾性。蔡元培先生有两对题联,颇能勾勒这样的脾性。其一,悬于他的书斋,“都元作官愿,惟有读书声”;其二,题于浙江桐乡吕留良纪念亭,“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蔡先生一生,革命,从政,办学,呕心沥血,多有担当。但不管身份如何变换,他最看重的恐怕还是“读书”——以读书为贵,以报国为念。  相似文献   

8.
近日读书,读到了“阅私信不用官家烛”的故事,深有感触。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为官清正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信函,他猜想一定是朝廷的公文,马上命令公差点燃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公差把公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后来得知,原来那封信  相似文献   

9.
开卷有益     
“卷”即书。“开卷有益”的意思是:只要打开书阅读,就会有益处。形容只要读书,就会有收获。 这是一个流溢着书香和含义十分美好的成语,它出自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  相似文献   

10.
梁昭 《人民公安》2012,(12):40-40
我时常虔诚地想像,人读书读到感动处,如果能泪涕长流,读书人一手紧攥着书,一手不住地抹眼泪兼擦鼻涕,那该是一幅多么动人的读书图啊!这一方面说明书写得好,另一方面也说明读书人会读书、读得深入。两强兼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只可惜自己虽已人到中年,但自小至今却从无因读书而淌泪的经历,这实在是一处惭愧得羞于向人提及的人生伤痕。想想也绝不是没碰到过好书.而是自己读书不上道,要不就是泪腺迟钝,总之怨不得书。  相似文献   

11.
读书人几乎人人看重自家藏书,而老了之后,总有撒手之时。晚年该如何处理私家藏书呢?不少文化名人在暮年主动散书,善莫大矣。 虽有"诗书继世,五世其昌"之类的古训,但将藏书留给后代未必是明智之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己不买书、不藏书者不知聚书之难、读书之乐。  相似文献   

12.
<正> 都说读书苦,读书咋能不苦?将业余时间都交与了读书,没有了欢乐,没有了交流,没有了放松,留给读书人自己的唯有清寂、孤独、紧张,这是一种怎样的苦涩呵!读书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之神,他们同样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他们怎么不想把自己的业余生活调制得红红火火、斑斑斓斓呢?然而,读书人之于读书总是那般的执着、渴求而不可分离。为了读书,读书人宁可舍弃那份安逸、舒坦,心甘情愿蜗居斗室,与孤寂作伴,在冰冷彻骨、寂寥无声的时间河床上默默地航行。时间老人给予每个人的份额都是均等的,谁都不会满溢一分,谁都不会  相似文献   

13.
牛津是一个大学城,读书人多,并不奇怪。令我深感好奇的是,在牛津,很多人一直执着地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少牛津人坚持认为,只有这种掂着有分量、翻着有声音、闻着有墨香、看着不伤眼、读着有营养的文字纸张集合体才称得上是“书”。在牛津的日子里,无论乘汽车还是坐火车,总能看到有人在读书。甚至有一次在基督教会学院门口的候车亭,我竟然看到整齐地排着一队的老老少少的读书人,他们似乎不是在等车,而是在等着进阅览室。  相似文献   

14.
铭记引路人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这恐怕是所有读书人的同感。读书之乐得于心而寓于书,是读者与作者两颗心灵的碰撞。读书给你提供了一个“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空间,故读书之乐是旷久的精神欢娱,有着独特的美学意境。好书当前,你的心头就会涌起一种恬静的美感,淡淡的、袅袅的,如茶杯中那沁人的香气,笼着你的全身,润着你的肌肤,慰帖着你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张弘 《小康》2007,(8):82-83
对于当代中国的读书人来说,创办近30年的《读书》杂志无疑称得上是老中青三代读书人的风向标,在很大程度上,《读书》体现着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思想走向和社会热点问题。《读书》曾经历三代主编的更替:近期,《读书》再次换帅,这在思想界和读书界引起不同反响。有读者指出《读书》自命不凡的“精英意识”离社会现实和文化需求越来越远,该醒醒了;有作者担忧,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的诱惑下,今天的传媒正在丧失太多的责任和真诚,这一事件会不会导致一种人文理想的落难;有学者认为,思想类传播媒介当务之急需要强调传播的有效性,需要培养练习公民言说的意识,需要对用活泼的文风表达高深的问题持有足够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开卷有益     
《中国保安》2012,(13):3-3
“开卷有益”一词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乏。”据记载,太宗不仅自己践行“开卷有益”,更引领了大宋朝开卷之风尚,就连平素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闭门研读《论语》,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此段是否乃颂圣之辞,无从考证,但其表述的观点却毋庸置疑:只要翻开书本,总会有所受益。  相似文献   

17.
张保振 《政策》2010,(4):59-59
读书是件幸事、福事。毕竟,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但现在的问题是.知识爆炸书太多,工作繁忙时间少。如何在这种“多”与“少”的矛盾中去读书,当然有个选择问题。“异而读书”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18.
云溪子 《小康》2024,(4):76-77
<正>欲知新,需要有读书、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动脑筋联想、思索……以我之浅见,书要读,读书莫忘“温故”,温故应求知新。“温故而知新”,是读书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据查,此语出自《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意思,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关于这句话,朱熹有过被认为是权威的解释,各种说法不少。我不想辨析各种含义,而突发“妄想”,把“温故而知新”看作一种学习方法。我以为,夫子说的是知识温故而知新;既然知识可以温故而知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第二个最有影响的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在他的《朱子读书法》中提出了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逐步推进。如他在论述“精”与“博”的次序时说:“凡读一件便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亦易看……”2.熟读精思,指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精于思考。朱子曰:“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3.虚心涵咏,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不能穿凿附会。朱子指出,读圣贤书不能杜撰,不能想当然,要像用秤去称东西一样。4.切己体察,是指读书穷理,要体现在自身的修…  相似文献   

20.
嗜书的缘份     
嗜书的缘份从头说起,我之成为读书人,大约缘于我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生于教书人家,又因为读书半世坎坷。“文革”期间的1969年暑假,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回老家,河南信阳吴店,就记得在一大片田地问走啊走啊。那里有些水田,田里似乎还有晚稻秧苗,更多的是旱地,高梁青青。有小河,光脊梁小孩们在河里洗澡。又有山,山上不长大树,长些个高不高矮不矮的山楂。多年以后,我想起,我祖父怎么就是个教书人呢?他跟谁学的书?在那一片乡野间,他又怎么选了教书为生呢?无论如何,到我这一辈,我要算是第三代读书人或教书匠了。但是我们家恐怕不能算书香门第,几乎没有书传下来。父亲幼年失怙,后来更在战乱中成了流浪难童。再后来幸逢我外祖父收养,才得到读书机会。不过这一收养,加之再再后来的经历,到了“文革”可算是全完。那10年,我父亲等于是给打回原形,重新改造成不普通的劳动者。先是挑大粪扫厕所之类,再后来就是拉板车开拖拉机送学生学农之类。。可我爸仍是个读书人,这真不知是不是本性?尽管他臭汗淋漓,一身补钉,整个一苦力的干活,回到家里他还是爱翻些书看。我爸看书倒不是为了写书,他是干什么看什么,比如修表、修钟、汽车拖拉机修理之类。所以,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