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妹妹     
文子 《新青年》2004,(11):13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我们.家里5口人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父亲一个人的肩上.我是家中老二,妹妹小我一岁,那时弟弟刚刚断奶,父亲只好把他送到河南的姥姥家.等我和哥哥上学的时候,父亲当上了生产队里的小队长,整天在生产队里忙碌而无暇照顾我们.那时,每当放学回来,哥哥和我就自觉地烧火做饭收拾家务,而妹妹总是用她那瘦弱的小手帮助我们.  相似文献   

2.
阿冰 《新青年》2005,(8):17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了延…  相似文献   

3.
母亲爱牙     
安欣 《新青年》2007,(1):9-10
饭后,我刚坐下来写一篇文章,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路。是母亲打来的,她告诉我,她的病牙治好了,要我放心。听着电话里母亲爽朗的笑声,我就知道,又能看见母亲露出满口洁白牙齿的笑了。母亲年轻时是个美到牙齿的美人。古人说的回头一笑百媚生,多是笑不露齿的,而父亲说他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新年     
正那是秋天的时候。一天,妹妹微信语音,叮嘱我有空了给母亲打个电话。她说,妈想你了。这个"想"有着让人动心的画面:妹妹陪母亲上街买东西,回来的路上,母亲止住脚步,留恋地回头望着一个女性的背影。她对妹妹说,多像你姐的样子。妹妹说,母亲当时的神情那么陶醉,仿佛她的大女儿就站在了她的眼前。听着时,我的眼睛就湿润了。电话立刻拨打过去。母亲接的。她一听是我的声音,就从片刻的客气中转换回来:静静啊,是你吗?想谁谁到,真好。昨天和你妹妹还念叨你呢。打喷嚏了吧?我抑制住情感,竟然不知道  相似文献   

5.
走过磨难     
磨难来的时候,她猝不及防. 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卧病在床,一个捡来的妹妹还在读初中.  相似文献   

6.
母亲     
娄澜 《新青年》2005,(6):11-12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和母亲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自从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和母亲的交流日趋变得稀少。也许,是我独立了。这种亲情的淡漠有时候令我自己也感到吃惊。母亲没有文化,眼睛也不是很好,和父亲是在媒妁之言下结合的。嫁给父亲后便和父亲外出闯荡。去过很多地方,打过工,也办过厂。父亲不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因此许多时候母亲必须独当一面,雷厉风行。我们3个孩子也是他们在外地生养的。父亲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因此我知道母亲教育我们吃过很多苦,这种苦我想像得到。虽然她没有读过书,可是关心时局大事,明白风土人情,会讲普通话…  相似文献   

7.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卖,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顾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  相似文献   

8.
细雨姐姐:你好!我现在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的妹妹在去年10月6日离家出走了,到现在还没有一点消息。妹妹今年18岁,2000年和我一起初中毕业,毕业后一直呆在家里跟爷爷学中医。妹妹非常喜欢医学,也非常希望能继续上学。但是家里没有让她上,而是让不太喜欢医学的我上了学。其实,家里不让妹妹上学的原因是实在无法同时供两个学生(大概还有一些重男轻女思想的原因)。我的妹妹走了,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我的父亲在很多年前就去世了,叔叔和我们一起生活。以前我家很富裕,可是自从父亲离开我们以后,生活状况就一天不如…  相似文献   

9.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10.
小院里有棵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能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就这样,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说“:你瞧…  相似文献   

11.
那一年,正是最青涩的年纪。是班里有名的坏学生,上重点中学完全是靠父母的关系来的,高一全校大排名,我排倒数第一。在一千多学生中排倒数第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经常和在一起鬼混的那帮狐朋狗友吹,他们没有上高中,有的去学开车,有的上了技工学校,还有的学会了吸烟喝酒泡女孩子,我和他们一起去打过几次架,被学校记了处分,父亲罚我跪下我都没有认输,是母亲的眼泪让我不再去打架,母亲说,你再这样就快进监狱了,那我怎么见人啊?  相似文献   

12.
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中年,都是由书砌成的。我诞生于马来西亚北部一个美丽的小镇信保,就在那儿,我度过了我生命里的最初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的父亲在信保创办了一家称作《迅报》的小报社。这是一段亦欢亦苦的岁月。在经济上,我们捉襟见肘,毫不宽裕;但是,在精神上,我们很富有。父亲多年以来从事文化建设的理想,通过了他所创办的报社,作了具体的实现。他和母亲,常常是在用过简单的晚膳后,把头凑在一起,共同策划报纸的内容。我们几个小孩1[,一知半解的坐在一旁听,听不懂得便去翻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的故事书。翻…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张望     
王宪中 《新青年》2005,(10):7-7
离家3年的朋友要从外地回来,朋友的父亲从早晨开始就趴在窗口向外张望,一直张望到傍晚朋友进家门。朋友无意间说起此事,却勾起了我对父亲的回忆。父亲养育了我们6个儿女,在艰辛的生活中,却把我们一个个像风筝一样从偏僻的村里放飞,每个子女回家的时候,他都要像朋友的父亲一样一直站在村口长时间地张望。记得我考上师范的时候,报到的时候是个雨天,父亲打着赤脚,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送我到十几里以外的县城坐车,到车站后饭没吃,歇没歇,就在我迷蒙的泪雨中又走进了雨中。第一年寒假,在一个飘雪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中,母亲说:“你父亲听说你要回来,…  相似文献   

14.
第一封家书     
蒋平 《新青年》2006,(12):12-13
一 父亲和母亲因为性格不和,从我们懂事开始,家里的吵声就没有断过.一天深夜,我们又一次被父母的吵声惊醒了.父亲的大嗓门几乎满院子人都听得见:"既然合不来,那就好说好散吧,老大归我,你带着老二和小三明天就离开这个家,永远不要回来!"随后是母亲哭着收拾行李,天还没亮,我和小妹就给叫醒了.  相似文献   

15.
艾美丽 《新青年》2007,(1):19-20
父亲53岁的时候,被一个远房的亲戚招到城市里去做园林工人.他怕母亲一个人在家里憋闷,便将母亲一起叫了来.两个人在工作的市郊租了间小平房,自此便开始了他们的"打工生涯".  相似文献   

16.
母亲去世后不久,他把父亲接到了城里。父亲一开始不愿意,说城里太远,他一走,怕母亲在乡下孤单。他知道父母感情很好,母亲的去世让父亲很伤心。父亲的年纪也不小了,身体也不太好,他说:“就到城里去散散心,过些日子再回来。”父亲这才没有坚持。他在家陪了父亲两天,然后就上班了。他很忙,在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着部门经理,事情千头万绪,烦杂缠人。他想请个保姆,但父亲没有同意,说又没有什么事,不必花那个钱,再说,自己还不习惯有人伺候。“要不你下班的时候带份报纸来。”父亲说。他上班的时候,父亲就在家里看电视,有时也会下楼,到附近走走。他生…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华侨的女儿,祖居云南腾冲县.祖父早年留学日本,学成后回国以行医为主,并为家乡的解放事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云南解放后,被选为县政协副主席,“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我父亲。伯父和许多亲属,都分别侨居在日本、美国和缅甸等地.我的母亲是一名列车员,是她领着我们姐弟二人相依为命,度过一段很艰苦的时光.那时,“海外关系”的帽子,给我的家庭罩上了阴影特殊的家境磨炼了我的性格,母亲走班的时候,我要照顾弟弟,母亲到站,我就去站台接她.从耳儒目染的接触中,使我对母亲的热爱上升到对列车员工作的羡慕,我想长大了…  相似文献   

18.
一 她的记忆里没有父亲. 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抛弃了母亲,与一房地产商的女儿好上了,跟着那个女人,远涉重洋,去了大洋彼岸. 母亲由此恨尽天下男人.  相似文献   

19.
风为裳 《新青年》2007,(1):12-14
18岁那年的一天,母亲把炒好的黄豆芽儿端上桌,就捂着肚子躺在了炕的一边。我叫母亲吃饭,母亲说:你们吃吧,我心跳得厉害。那是母亲留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全家吃完饭,父亲抽了一支烟,问母亲要5元钱,矿上有人结婚,要随个礼份子。叫了两声,炕上没人答应,父亲有些火了,往起  相似文献   

20.
兄弟姐妹8人,她在家中排行老五,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一类人,再加上别人总说“小秋在这些孩子中长得最丑”,让她感到非常自卑。在她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她的两个妹妹去看杂技。她也闹着要去,父亲很不高兴地答应了。但她没有看出来,仍兴高采烈地跟在了后面。看完杂技,父亲买了两块西瓜发给两个妹妹。父亲是铁路职工,每月工资50多元,应该不差她的那一块西瓜钱。她很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能跟着去玩就满足了,也没表示不同意见。但回到家后,父亲竟然笑着对她说:“小秋,告诉你妈妈,西瓜甜不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