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她是一位美国人,却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她曾荣获中国外国专家局授予的最高荣誉“国家友谊奖”及郑州市“优秀母亲”称号、河南省“黄河友谊奖”。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善良和博爱带给了中国人民,带给了中国儿童,用无私和热情的义举为45名中国孤儿撑起一片友爱的天空,在她身上闪耀着人性的永恒光芒。她就是郑州轻工业学院美籍客座教授马珍妮女士。回首几年来走过的路程,她更多的是感到了欣慰和兴奋,因为她把爱献给了那些孤独无助的孩子们。作为一位60多岁的老人,她用自己生命的晚霞编织着美好的人间梦想……我的童年充满了爱马珍妮1940年出…  相似文献   

2.
“报告!”,“进来”。边防某部参谋长王俊喜,被门口出现的青年惊呆了。只见这个青年身穿笔挺的旧军装,给参谋长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参谋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自己面前的青年,就是几年前坐着轮椅退伍的老战士于树。“参谋长!我的双腿恢复知觉了!不仅可以走路,而且还能从事体力劳动句话,跟过去活蹦乱跳的我一样。这  相似文献   

3.
流沙 《新青年》2004,(5):28
3位外国人在超市门口被一位老人所卖的猕猴桃吸引住了,她们想买些。老人显然第一次遇上外国人,又兴奋,又手足无措。她一边说一边比划着价格,但是外国人根本听不懂。老人最后笑了,外国人也跟着笑。老人就拿出一只袋子,拿一个放在她们眼前晃一下,再放到袋中。如此十几次,装了满满  相似文献   

4.
那是1989年的春节,在湖南邵阳的老家。小雨夹着雪豆子,噼呖啪啦地在屋顶上吵嚷,顺着瓦檐往地上跳。阳台上是父亲和弟弟在放鞭炮,烟花开在半空中,扬扬洒洒地下着彩星雨,震耳的响炮声浪高高低低,像无形的线,不时地将我扯到了室外。屋里好暖和,难得在过年时父亲舍得将木炭堆起来烧  相似文献   

5.
2007年9月,我的二舅苏君乐(Kwan Lok So)和舅妈何妙琳(Marion Ho)从美国来到英国时对我们说,可能回中国老家——福建省永定县(Yondung county,Fujian Province)访问探亲。我们很高兴要一同前往。  相似文献   

6.
那几年,我最怕看见母亲怀抱婴儿的情景,那是一种超越切肤之痛的疼痛。思念女儿还在其次,我常常因为想起了母亲在养育我女儿时的某个细节而伤感得不能自已。  相似文献   

7.
母亲     
很多人不经意间离我愈来愈远了,但母亲却一直矗立在我记忆的深处。无论我漂泊多远,无论我客居何处,无论岁月如何流逝,淳朴、善良、和蔼可亲的母亲,永远像那抹灿烂于深秋的枫叶,火红而明亮。在众所熟知的那段日子里,家里常常是等米下锅。外出找粮的大哥最后还是空着两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回来了,他的眼光甚至不敢碰一碰我们弟妹那饥饿的眼神。母亲全明白了,她二话没说,挟上那个被岁月染得黑白难辨的袋子,冲出门去,一头扎进了长满了野花野菜的山韩中。稀得能照见人影的养面野菜粥,映着母亲刚强而倔强的面庞。记得有一次,大哥…  相似文献   

8.
母亲     
我们有了个千金,母亲说要过来照看。妻是不想老人家来的,虽然没说,我知道她是嫌乡下来的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结婚后,曾要母亲过来住过几天,母亲闲不住,只说住不惯,第三天就回了乡下。可能是惭愧,家里一直供我念到大学毕业,买房的钱家里实在拿不出来,我们贷了10年,结婚又花了一部分钱,为此还欠下了笔不小的款子。父亲在家承包了渔塘,而母亲也不闲着,早晨总挑些蔬菜到集镇上去卖。只说,能帮衬一点是一点。母亲的爱好也不多,喜欢抓纸牌,一到下雨天,实在没活干了,总是组织者,差遣我去找邻家婶子大嫂,一坐半天,往往餐头对不上,还要我们送到牌桌…  相似文献   

9.
母亲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女子,小巧玲珑,淳朴勤劳,性子倔强。  相似文献   

10.
母亲     
母亲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眼见着她老人家一天天的消瘦下去,心里便莫名的充满着恐惧和担忧。几次要领她到医院做个检查,可母亲就是不去。我想我能明白她的心思,她担心真的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最终,我还是说服了母亲,带着她来到了医院。医院的朋友很帮忙,专门安排了一名下属为我们跑前跑后,  相似文献   

11.
母亲     
立之年蓦然回首,忽然发现自已是个性格外向,为人坦诚,遇事不气馁,宁折腰不弯的人。之所以能这样,我想,可能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吧。说起自己的父母,人们往往会用“慈母严父”来形容。可我的母亲却显然不是一个温柔的女人,甚至有点儿秋风扫落叶般的“冷酷无情”。我生下儿子后,母亲  相似文献   

12.
母亲     
娄澜 《新青年》2005,(6):11-12
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和母亲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自从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和母亲的交流日趋变得稀少。也许,是我独立了。这种亲情的淡漠有时候令我自己也感到吃惊。母亲没有文化,眼睛也不是很好,和父亲是在媒妁之言下结合的。嫁给父亲后便和父亲外出闯荡。去过很多地方,打过工,也办过厂。父亲不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因此许多时候母亲必须独当一面,雷厉风行。我们3个孩子也是他们在外地生养的。父亲不是一个细心的人,因此我知道母亲教育我们吃过很多苦,这种苦我想像得到。虽然她没有读过书,可是关心时局大事,明白风土人情,会讲普通话…  相似文献   

13.
母亲     
作为记者,经常倾听故事,似乎已经退化了感动功能。但当朋友讲述起他的母亲时,泪水顷刻就盈满了我的双眼……  相似文献   

14.
母亲     
未名 《新青年》2004,(5):9-11
世上有一部书,它永远也写不完,那便是母亲。女儿出生那年的冬天,很冷。母亲在众乡邻的欣羡中,第一次走出囚禁了也养育了她的大山,第一次看见城市,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听到那么多她根本听不懂的语言。初来乍到的日子,母亲很不习惯,抬起她略显浑浊的眼睛,茫然四顾。“山,山呢?”母亲一个劲地问。妻子笑了,说:“妈,这儿是平原,没有山。”“哦,平原,没有山。”母亲自言自语,若有所失的样子。我猛然发现,一向以她的儿子能走出大山为荣的母亲,竟然对大山有这般的依恋!山很美,可山区也很穷。卑微的我却是母亲一生的骄傲。在十分艰难的环境里,我很…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学历     
岳勇 《新青年》2004,(3):14-15
父亲去世得早,我们姐弟3人是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的。家里种着6亩田地,4亩水田,两亩旱地,里里外外全靠母亲一个人操持。过度的操劳,使皱纹过早地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尽管家里并不宽裕,但别人家孩子拥有的,我们姐弟3人并不缺少,无论是衣服鞋子零花钱,还是幸福的童年。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粥     
母亲擅长做美食,平平常常的白菜、土豆,经母亲的巧手加工,我们兄妹三人抢着吃。而最让我难忘的,却是母亲每日三餐煮的粥。一锅香喷喷、热乎乎的粥,伴着一碟花生米、几个咸鸭蛋、一碗酱菜,人手一碗粥,呼啦啦两碗下肚,撑得肚子滚圆,才心满意足地放下碗筷。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菜     
《新青年》2007,(4)
我尤不喜欢在家里吃饭终究于母亲做的饭菜。邻居家的馒头可以又白又暄,而我母亲做的总是又黑又硬。说得夸张点儿,很像六七十年代和着红薯面野菜叶蒸的黑窝窝头。宁可囫囵吞枣,决不细嚼慢咽。此时不免讽刺挖苦几句,"别人是三菜一汤,快速奔小康,我们倒只能啃着黑窝头,喝着白开水,重温往昔的艰苦岁月了。"母亲便哈哈大笑,直到流出眼泪,惟一安慰我们的仅此接连  相似文献   

18.
枕在城里的席梦思床上,我常常于半夜间听见母亲在山坳里对我的呼唤.那呼唤在山谷中形成回音,那回音撞击着我的心扉.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微笑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您们的微笑将永远伴随我们长大# ) ))译者 小时候" 母亲送给我一份珍贵的礼物"这 份礼物虽然无法拿出来向众人炫耀"但 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记得那年我刚刚 6 岁"那是 1946 年烈日炎炎的一个星期六" 妈妈向我及哥哥比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新年     
正那是秋天的时候。一天,妹妹微信语音,叮嘱我有空了给母亲打个电话。她说,妈想你了。这个"想"有着让人动心的画面:妹妹陪母亲上街买东西,回来的路上,母亲止住脚步,留恋地回头望着一个女性的背影。她对妹妹说,多像你姐的样子。妹妹说,母亲当时的神情那么陶醉,仿佛她的大女儿就站在了她的眼前。听着时,我的眼睛就湿润了。电话立刻拨打过去。母亲接的。她一听是我的声音,就从片刻的客气中转换回来:静静啊,是你吗?想谁谁到,真好。昨天和你妹妹还念叨你呢。打喷嚏了吧?我抑制住情感,竟然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