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瞿磊 《求实》2005,2(5):4-6
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性审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思考的共同生长点.黑格尔主张以理性国家克服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自发和谐论.通过对黑格尔理性国家的批判,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置",以人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双重存在的异化,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得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结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梳理这一早期思想,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宗旨.消除对人的解放的形而上学的种种错误理解,就要以辩证的态度来把握人的解放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解放是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解放展现了自身发展的辩证性: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统一、崇高理想与现实运动的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近代西方"政治革命"直接造就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在促成公民身份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发展了私人任性.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必须由"人类解放"来克服."不间断"的无产阶级革命乃至一定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般途径."政治解放"不仅导致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同时还促成了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的自由与任性不仅造成了劳资间的对立和斗争,而且还导致了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必然件随着民族利削和民族压迫的内容.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会采取民族解放的形式,而民族解放也自然成为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一个必由环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解放的价值关切则是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马克思本人对"自由"、"解放"有着不同的认识.基于此,马克思对"人权"也有着独特的思想解读.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以"政治解放"为实践前提的人权追求与无产阶级以"人类解放"为实践前提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本质不同的两种价值取向."政治解放"的实践价值在于使人从某种狭隘的群体附属状态中独立出来,从神权专制和封建特权中解放出来,使"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成为普遍的东西.而"人类解放"的实践价值则不仅仅在于人的独立性的实现,它的意义重在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在于克服人类自身由于不断受到具有物的形式和偶然性的社会关东的统治而早致的人的个性的丧失,实现"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5.
苗贵山 《求实》2007,3(11):13-15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的解放必然要经历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政治解放固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它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政治解放必然要被人类解放所超越,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社会解放是实现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过渡阶段,它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校 《理论研究》2019,(3):49-5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运思起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这既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歧出所在,也是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对宗教和政治的批判实质是对人所处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的异化的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此岸世界的真理。根据当时的德国现实状况,马克思判断认为德国实现人的解放的社会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哲学来共同完成。马克思所批判的宗教、政治问题和解放无产阶级的现实需要是存在于所有私有制国家的,因而马克思对德国的解放道路的探讨实质是对人的解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下讨论了国家异化的问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张力中,马克思认为国家具有普遍性却是抽象的,市民社会具有特殊性却是现实的。普遍性要通过特殊性决定,但还应立足于现实性上。将抽象的"公民性"复归于现实的"市民性"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也才能解决国家异化的问题。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首先是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观点而提出的。与鲍威尔的思路不同,马克思认为,宗教解放与政治国家的完成并不矛盾,政治解放的前提是先将宗教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政治解放就是指国家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马克思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经实现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权的本质,不仅从理论上指出要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的解放,而且找到了实现这一变革的头脑和心脏即哲学和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生都在关注现实政治,关注人的解放问题,《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檄文,他在批判鲍威尔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笔者就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试图解读马克思的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10.
崔永和 《唯实》2007,46(8):5-9
现代市民社会的发育程度,总是同人的发展和独立程度紧密相联的.在这个意义上,当今我国的市民社会建设,本身就是一次带有根本性的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说明,市民社会建设与人的解放是正相关关系.在当代中国,尤其要警惕对传统政治定势的过分依赖,认真地完成建设市民社会的任务,而不是要去"克服"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自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社会自治认识的局限性、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惯性思维和社会自治组织的自身缺陷是社会自治面临的障碍。促进社会自治需要政府向社会自治组织放权放手和培育、扶持社会自治组织以及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法律。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适应经济利益格局多元的发展现状,从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冲突解决等方面,协调各种利益诉求,不断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适应新利益格局的安排调节,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的有效作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以分化为特征的不和谐现象,主要包括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政治上的阶层分化以及新出现的数字鸿沟等。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内在逻辑和信息化发展不成熟的反应,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结果。而构建信息时代的社会和谐,必须以社会保障为底线,以社会公正为基础来化解经济矛盾,并以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对于其概念本质的理解尚存在一些有待于澄清的问题,其中尤其是关于社会资本概念本质的界定.社会资本究竟是一种社会资源,还是社会结构?这一问题影响到有关研究的进展.从目前国内外学界有关论述的分析中,得出这样的意见,即社会资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阶层结构被打破,各种社会群体不断分化、组合,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从整体上看,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社会阶层呈现出结构化的特征,二是社会阶层边界日益清晰.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新趋势,有利于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层与社会秩序——对当代中国现实的考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着眼于社会分层结构方面的身份壁垒问题、贫富分化和中产阶级问题、地位不一致问题、阶层意识问题,以及社会分层机制方面的公正问题,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的社会分层状况对于社会秩序可能造成的影响,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中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太可能酿成大规模、整体性的社会抗争运动,但是局部的、以具体问题和诉求为目标的社会抗争事件则将不断零星出现,一些社会成员个体性的社会越轨行为也将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7.
社区社会保障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下岗工人和离退休火员的逐步增多,社区社会保障问题凸显出来。社区社会保障主要有社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内容。而社区要在社会保障中发挥最优化的功效,就必须努力开辟筹资途径,做好落实工作,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动员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社会救助中社会动员的重视,以及社会动员主体的迅速建构,成为社会救助中社会动员顺利开展的基础;而颇具特色的宣传动员、诉苦运动、典型示范等动员方式的运用,不仅使群众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救助理念,而且认同了新的政权与社会制度.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救助动员工作基本上是成功的,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动员工作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管理研究过程中,厘清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系与社会管理格局的概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的福利国家改革中,西欧社会党是最重要也是最努力的一支.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和试验,它们提出了"化消极为积极"的改革思路,试图建立社会公平与资本效率之间新的平衡机制,这对于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有很多启示:一是用有区别的公平保障方式来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优化;二是就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而言,需要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基本原则;三是在社会保障改革中要把握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利益平衡,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