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冯珂 《当代法学》2016,(3):27-37
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目标是从职权干预型诉讼模式转向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作为构建当事人主义的两大支柱,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奠定了民事诉讼基本结构,其核心精神在于界定当事人和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任务分配和相互关系,实现当事人权利制约司法权力.从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的进程看,尽管制度层面就当事人诉讼权利完善已取得不少进展,但是在权力制约方面仍有不足.本文结合当事人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民事诉讼法与司法解释涉及的起诉、撤诉、自认等问题,检视我国民事诉讼中两大基本原则在权力制约方面的欠缺,进而指出我国民事诉讼现代化改革深化和民事诉讼模式转型方向——只有将重心从权利保障转向以权力制约为中心,才能构建起实质意义当事人主义.  相似文献   

2.
许可 《当代法学》2016,(3):6-15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即以约束性辩论原则、约束性处分原则以及职权进行主义为基础,辅之以合理的释明权制度.近年来关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目标在理论上存在一些误识,主要体现为混淆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适用范围、夸大了当事人主义与协动主义的差异等.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条文表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核心指标——请求拘束原则和主张责任已经基本在我国法上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3.
新《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款确立“案外人撤销诉讼”,将其置于法典之“第一编总则”之“第 、五章诉讼参加人”之“第一节当事人”中,定位于对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原则性规定,定性为两审终审审级模式下之常规诉讼程序.该立法方案有三大弊端:其一,对案外人撤销诉讼的定性违背民事诉讼之基本程序法理;其二,对案外人撤销诉讼之立法体例的选择犯有原则性错误;其三,将导致案外人撤销诉讼之程序正当性与可操作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4.
一、诉权自由精神1、诉讼的指导原则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洋洋万言1507条。在其卷首第一章就奠定并明确表述了它所遵循的指导诉讼的基本原则“:……惟有当事人提起诉讼,在诉讼因判决生效或者依据法律终止前,当事人有停止诉讼的自由”(第1条)。这就是说,在法国,民事诉讼的提起与继续,完全依据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既有起诉的自由,也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撤诉处分诉权的自由。“当事人引导诉讼进行,承担其应付的责任,由其按照要求的形式与期限,完成各项诉讼行为”第2条)。充分体现了法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当事人进行主义”,前两条联系起来,表…  相似文献   

5.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不能适应中国转型时期民事纠纷解决的特殊需要。实现民事诉讼模式转型是优化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完善民事诉讼立法的一项基本作业。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基本方向是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摆脱单纯从诉讼程序上解决纠纷的狭隘视野,将司法诉讼视为一项社会福利制度,着眼于当事人争议的彻底消解,是对传统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哲学的双重超越。目前我国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主要任务是:从和谐主义诉讼理念出发,重新设置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以强化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为基础,形成科学合理的案件事实探明机制;建立法律观点开示制度,保障法院和当事人就法律问题展开充分的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6.
在经历了从"否定说"到"肯定说"的转变之后,诉讼契约已经成为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承认诉讼契约已是现代民事诉讼的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了"意思自治"原则和精神的要求,并且在民事诉讼程序中,还与当事人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解决纠纷的诉讼目的,当事人之间的争讼法律关系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处分原则下的当事人诉讼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家慧 《现代法学》2005,27(3):62-73
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为民事诉讼的两大基石,而民事诉讼则是法院审判行为与当事人诉讼行为合力的结果,因此在处分原则的框架内对实体层面上的当事人诉讼行为进行研究,对于保障当事人处分权和规制其诉讼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更合理和科学地构筑整个民事诉讼制度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略论诉之追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善刚 《法学评论》2006,24(3):94-97
本文认为,诉之追加仅指诉之客体的追加,不包含当事人之追加。原告于诉讼程序进行中为诉之追加虽然有利于当事人间纠纷的终局性解决,符合诉讼经济原则,但毕竟关涉被告防御权之行使与诉讼之正常终结。故立法关于诉之追加应有特别条件之设定,以求利益之衡平。为防止裁判抵触,受诉法院应将原告追加之诉与既有之诉予以合并审理。  相似文献   

9.
构架知识产权诉讼正当性的判断标准在我国当前知识产权滥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知识产权诉讼正当性标准包括当事人适格、诉的利益和诚信原则。知识产权诉讼正当性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明确和完善诉讼制度的具体技术配置和法官相应的权限配置,同时,保障当事人诉权在知识产权实体法律与程序法律中的一致性。另外,知识产权诉讼正当性标准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延展性,能够实现知识产权诉讼程序的规范确定性与知识产权法制规范空间预留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法治研究》2007,(11):28-34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有自身特点,但终究还是属于民事诉讼,故其程序设计应在此特点下遵循四个基本原则:1.既注意程序的特殊性,又保持程序的安定性;2.在实体权利处分上,既要体现国家干预,也要兼顾私法自治;3.在程序权利设置上,要注意保持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平衡;4.遵循节制原则,实现司法手段与行政手段协调运作。  相似文献   

11.
一、督促程序对诉讼公正和诉讼经济二原则的悖离,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内含的价值取向。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存在,其价值就在于公正、迅捷地解决纠纷,以保障实体法律制度的最终实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未将诉讼公正与诉讼经济二原则明确规定为基本原则,但其许多规定都直接地体现了二原则的精神,二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是由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转换,强调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弱化法官职权,赋予当事人更多的诉讼权利是一种普遍的趋势。然而,为实现民事诉讼之目的,保障程序公正高效有序的进行,法官相应的诉讼职权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3.
一、诉讼欺诈行为之本质与类型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必须以具有诉权为前提。诉权可分为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衡量实体意义上的诉权的正当性是以"法律事实"为标准,而非"客观事实",这就使得有些当事人为了追求不法、不当利益或达到其他非法目的,去虚构诉讼利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2021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第16条首次确立了在线民事诉讼等效原则。民事诉讼活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的,与线下诉讼活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线民事诉讼等效原则的确立为在线诉讼法律性质、合法性根据和程序正当性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在线诉讼重塑了民事诉讼的开展形式,对传统民事诉讼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招致了许多批评和质疑。具体而言,在线诉讼场景、诉讼程序、审理模式和诉讼载体等方面,在线诉讼与线下诉讼具有较大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案件中,在线诉讼并未实质减损实体正义和程序公正价值。因此,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谨慎鼓励和逐步推进在线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与完善。其基本优化路径为,在观念层面、程序层面和技术层面,分别赋予在线民事诉讼新的价值内涵,规制异步审理模式,统一在线诉讼平台法律功能,最终实现在线民事诉讼体系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裴苍龄 《中国法学》2008,(1):93-102
刑事案件的当事人不是诉讼参与人,诉讼参与人只是参与诉讼,而当事人却是对诉讼的产生和存在均有决定性影响的人。本文划清了司法主体、诉讼主体和参诉主体这三种主体的界限。当事人不等于诉讼主体,诉讼主体是由诉讼法律关系产生的,而当事人在诉讼发生前早已存在;当事人是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案件实体中的两方主体。诉讼当事人是指案件实体中的当事人,诉讼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当事人;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应称为当诉人。当事人是身当其事的人;当诉人是身当其诉的人。  相似文献   

16.
反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诉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一种独立之诉。由于我国立法规定的反诉制度存在一些缺陷,理论研究尚未达成共识,使司法实践操作不一,致使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护。故建立健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反诉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程序事项包括诉的提起适法、诉适法两类要素,分别对应起诉受理、诉讼审理两个阶段。立案登记制改革从形式内容和程序细节等方面进行了尽可能的技术优化,但未改变我国民事立案基本秩序。以诉讼要件理论为指导,参照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进行二阶化改造,在现阶段仍存一定障碍。受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各诉讼要件审查顺序理论的启发,以职权、公益、抽象、简单为标准,将法院主管等少数诉讼要件保留在起诉受理阶段,当事人适格等其他诉讼要件从起诉条件中剥离,并设置不同的裁判制度予以程序保障,渐进式推进立案登记制中国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解读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秀清 《河北法学》2006,24(3):10-17
毋庸置疑,在民事诉讼中需要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然而,如果我们不本着客观的态度认真审视诚实信用原则,而盲目地一味扩大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功效,甚至将其诠释为实质上授权法官自由裁量权,其结果势必与希望确立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目的背道而驰.结合司法权理论、诉讼模式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涵及其功效等进行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简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是导源于民事实体法中的私法自治原则 ,而又经过诉讼法公法性改造的程序性权利。它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 ,允许权利人通过诉讼程序行使的 ,以保护其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为目的 ,由国家司法审判权对其实施一定限制的工具性权利。当事人民事诉讼处分权的有无与大小 ,是识别不同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模式理论自19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其所倡导的向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转型的改革进路由于精当描述并批判了当时中国司法实践的现实状态和准确指明并预测了未来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在学科内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但进入21世纪以后,民事诉讼模式理论也面临着空心化和空谈化的批评,理论界提出了协同主义等概念试图挑战当事人主义的地位,而实务界所倡导的司法能动等理念和相关制度改革也与当事人主义构成悖反.从方法论的角度观察,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发挥着范式革命的效果,而当事人主义则在可证伪性和确定性的意义上是具有科学性.因而,民事诉讼模式理论目前的危机并非因为其不够科学,而是由于过于宏观,无法直接指导具体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有必要加大中层概念的研究,根据民事诉讼模式的原理,形成关于诉讼行为、诉讼标的等中层概念的通说,民事诉讼模式理论当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