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发达,实现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是基本原因.第一,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度较低.腐败是一种政治现象,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享廷顿认为,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59页)即国家公职人员通过履行或不肯履行公务,有意违反国家的制度规范和程序,而获取私利.  相似文献   

2.
诱发腐败的相对剥夺心理: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职人员腐败诱发的社会心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经济增长迟缓的发展中国家,福利价值的相对剥夺是公职人员腐败的主要诱因;在一国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和转型社会,获取财富的多寡容易成为衡量权力价值的主要尺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诱发腐败的动机则主要在于时权力本身的地位、荣誉和影响力的追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或一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公众心理对腐败的容忍程度有所不同.在经济增长迟缓的发展中国家,公众大多认为腐败可以容忍;在转型国家,公众对腐败的态度由容忍逐步转变为不容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公众都一致谴责腐败行为,并希望在原则的基础上对之予以惩罚.  相似文献   

3.
<正>加拿大的政治腐败可归为权势市场型腐败,有四种典型特征:以政府合同为工具,滥用政治权力,谋取个人利益;以政府合同和公共政策换取政党利益,政治权力为竞选资金服务;钻取制度漏洞,以集体腐败的形式骗取政府福利;公职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和社会规范,进行不当消费和交易。同时,加拿大政治腐败中组织性腐败和集体性腐败突出。组织性腐败围绕政党利益,利用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新加坡也曾经历过腐败猖獗的时期。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经过卓有成效的反腐败斗争,新加坡已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之一,而且长期保持亚洲最廉洁国家的地位。新加坡反腐倡廉的基本经验是:核心政治领导人以身作则、铁腕反腐;不断完善公务员制度,严把官员入口关;实行高薪养廉和公积金制度以减少公务员的腐败动机;制定系统严密的廉政法制,规范公职人员的从政行为;建立系统完备的监督网络,堵塞行政管理体制漏洞; 建立直属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权威廉政机构,严厉执法,强力震慑。这些使人不愿、不必、不能、不敢腐败的措施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当今世界一块难得的“净土”。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世界视域下的腐败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常生活世界是人们的第一活动空间及互动交往的文化世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重情感,其运行的基本规则是人情。日常生活世界是腐败发生的情境因素,其结构和规则直接影响公职人员对腐败的认知和行为取向,对腐败情境定义的认知偏差和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操纵策略共同促成了腐败的发生。端正日常生活世界的态度、匡正腐败的情境定义、强化制度的执行力能有效治理公职人员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腐败问题。保持日常生活世界的纯洁性是公职人员忠诚履职尽责、切实维护党的纯洁性的实际体现。  相似文献   

6.
任何腐败都是首先从思想上的腐败开始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功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抑制腐败的思想动机。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深化反腐败斗争,需要实行反腐败再平衡策略,这就是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就与挑战的分析,力图找到影响反腐败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不平衡因素,并提出反腐败斗争从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演进的路径选择: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消除政治隐患与消除经济社会隐患的再平衡;避免"周永康陷阱",实现治本制度供给与治标制度供给的再平衡;破除四风滋生的非正式制度,实现反腐败与反特权的再平衡;适度放权,实现政治领导人政治抱负、政治智慧与公职人员履职行为的再平衡;夯实私德基础,实现公职人员政德与私德的再平衡;防范新型腐败,实现打击个人腐败与惩治腐败同盟的再平衡;保持适度差异性,实现党内监督与国家监察的再平衡;强化从政激励,实现惩治腐败与激励廉能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8.
腐败发生的重要根源在于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重要根源在于公职人员权力观的错位。树立“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从制度层面上规范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相分离,从而阻断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通道,最终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腐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社会现象,各国人民都对其深恶痛绝,期望能从根本上扼制和防止这种政治瘟疫的滋生和蔓延。而要有效地扼制和防止腐败,必须深入研究腐败发生的行为机制。腐败行为的发生主要同以下因素有关:1.动机因素。即腐败者的主观因素。根据包容的内涵和特点,引发腐败行为的动机主要有两种;经济利益驱动。腐败,就其大量的表现形式来说,多为经济腐败,即权钱交易。因而,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利益驱动就成为引发腐败行为的首要因素。权钱交易的买卖双方之间,有钱的一方让渡给对方的是金钱,有权的一方凭…  相似文献   

10.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各国预防和根治腐败的终端机制.自1994年官员财产申报列入全国人大立法项目以来,已酝酿20多年.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制定〈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制制度,是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终端机制,是促进公职人员健康成长的保护伞,也是中国走向法治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强力持续的正风反腐举措的不断推进,公职人员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但与此同时,庸政懒政现象又有抬头的趋势。人性的自利原则、制度体系的不健全、社会监督缺位、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等是导致庸政懒政现象产生并蔓延的重要原因。为此,应从加强公职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强化监督问责体系、倡导勤廉文化风气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对庸政懒政行为的治理,全面打造更加高效、务实的公职人员队伍。  相似文献   

12.
廉政风险防控具有前瞻性和高效益,属治本之策。大数据为公职人员廉政风险防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可通过协同联动的廉政风险防控平台深度挖掘规模剧增的海量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及预警。基于目前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以公职人员为无差别微观研究主体,将公职人员廉政风险预警流程设计为廉政风险信息采集、廉政风险信息分析、廉政风险信息评估、廉政风险信息处理四部分,利用大数据量化研判,实现公职人员个体相关数据的分析评估和实时监测,可及时防控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现实发生的各类腐败行为和腐败案件均有公职人员与特定当事人在特定时空进行越界交换的共同特点,用利益诱惑情境来解释越界交换现象具有独特的价值。利益诱惑情境是内蕴于公务情境中的行为活动场景,以其即时性、选择性和感染性形成集成机制,进而使公职人员在场定义发生认知错位、规则变异和取向偏差,在标准、内容和程序上突破腐败与不腐败的临界点,生成腐败事件。控制临界点不被突破也就控制了腐败事件的发生,需要在利益诱惑情境的时间和空间环节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制度,重视对行贿人的查处,培育理想信念与信守从政道德,真正建立固守廉洁阵地的防线。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的瘟疫——官员腐败,几乎波及世界各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贪污受贿,导致政治腐败,民心浮动,经济停滞。因此,出于各种动机,各国都积极采用各种手段开展反腐败斗争。但对于什么是腐败,腐败的含义、性质、范围和标准是什么,世界各国学者和专家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腐败的定义。何谓腐败?各国学者的回答不尽一致,主要有5种观点:(1) 腐败是指党政官员为谋求不正当利益,以政治和法律作交易,出卖政府和政党的政治利益的行为;(2) 腐败是指公  相似文献   

15.
"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应注重发挥教育、制度、惩处、监督等手段的整体合力,采取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防治腐败策略,以推动党员、干部尽早向不想腐目标迈进。具体而言:通过开展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旨在提升党员干部的觉悟程度,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断完善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并不断加强现有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大幅度减少腐败机会以遏制腐败动机,推动不能腐向不想腐转变;通过保持高压惩治腐败态势,提升腐败综合成本以压制腐败动机,促使不敢腐向不想腐转变;通过构建廉洁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为实现不想腐目标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16.
社会交换论对描述和解释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对策提供了分析框架。腐败是在交换结构制约下的理性选择行为,交换结构存在的弊端提供了腐败发生的外在机会,刺激并诱发个体的腐败动机,两者结合促成了现实腐败行为的发生,即通过形形色色的资源交换实现了腐败收益,构成了交换动机——交换结构——交换资源三位一体的腐败发生发展的过程链条,从动态角度揭示了腐败的形成原因。各种腐败现象的本质是资源的非正当转移,这种转移的后果是个人和特定集团获益,而公共利益受损。为此,要控制腐败,就要控制腐败交换的动机和交换结构,斩断腐败交换的利益链条,这就需要构建并实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财产申报制度作为一项有效预防腐败的制度,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对这一制度青睐有加,但这项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制度对于我国人民而言还较陌生,而我国反腐败的现实又急需这把悬在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文从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在我国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拟出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具体架构,相信不久的将来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定会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8.
利益冲突是市场经济国家滋生腐败的主要根源。防止利益冲突法是国家为了避免公职人员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从而厘清公权与私利的界限,保证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的法律规范;它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基础性法律制度。我国出台防止利益冲突法是解决现行防腐败制度不尽人意问题的必然选择,是遏制当前腐败易发多发势头的必要举措,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恢复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是我国政府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19.
“三观”教育是遏制腐败的基础工程南宁地委党校陈佩珍腐败是社会毒瘤。在我国,腐败的滋生和蔓延,腐蚀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等)的灵魂,危害中国共产党的肌体,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败坏党和国家的形象,妨碍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破坏改革...  相似文献   

20.
加强腐败预防,以制度的形式遏制腐败势在必行,建立和实行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具有必要性,这也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必行之策。针对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的经验,为完善财产申报制度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