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晓莉 《学理论》2014,(32):17-18
会说话不仅是能力问题,更是一种领导力,一种公共形象,一种为政资格。现代化治理条件下领导干部直接面对公众,实现领导与民众良性互动,更多地利用软权力来执政,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学会说话,学会做群众工作,重塑话语形象。  相似文献   

2.
唐宋 《民主》2007,(7):14-14
突发事件发生时,是捂住不报、限制采访,还是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通报,让群众知情?这个让突发事件当事人感到"棘手"的问题,立法者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观察的角度。由于"可能成为某些地方政府限制媒体正常报道突发事件的借口,不利于媒体对其谎报瞒报开展舆论监督",6月24日提交全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领导干部因自己或属下言行不当、办事不力而向公众道歉的新闻时有耳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的一生,难免犯错,领导干部也不例外.关键在于,犯错后不能讳疾忌医,要学会知错认错,有错纠错,吃一埑长一智.惟其如此,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在犯错后真正取得人民群众的谅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否则,有错不认,知错不改,甚至-错再错,这样的领导干部不可能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只能被群众抛弃.因而,学会认错,有错必纠,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政治品质.那么,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塑造这样一种重要攻治品质呢?  相似文献   

4.
邵妍 《学理论》2013,(22):196-197
发展群众文化是我国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努力提升群众文化的内涵和思想品质,科学研发、探索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对提高公众素质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从对群众文化的研究入手,探索发展群众文化为载体、提高公众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曾光 《瞭望》2004,(48)
也许有人认为决策者、公共卫生专家与新闻工作者是相互独立的群体。事实上,他们彼此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公共卫生专家能给决策者提供制定决策的科学依据,而这两者的观点或决策又必须通过媒体来公布于众,让公众受益。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又会将群众的呼声和其他信息反馈给决策者和专家,以便他们及时修订决策。由于长期处于"太平盛世",这三个群体平时缺乏沟通,关系逐渐疏远。不过,突如其来的SARS危机给了三者共同面对危机,面对公众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7,(7)
正搞新闻的人都明白读者就是上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没有读者,谁为媒体"捧场"?没有读者,媒体还有生存下去的必要吗?没有读者,说明媒体脱离了群众……因此,媒体人对读者怀有很深的感情。鉴于这样的认知,为维护读者的利益,我作为本刊编辑搞了一次"微型行动"——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7,(4):131-140
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能否与媒体、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政策的质量、政策方案的可接受性和执行效率。基于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决策个案分析发现,在"决定—宣布—辩护"式的公共决策模式下,政府垄断公共决策权力使得决策信息严重不对称,政府、媒体、公众等三方之间的互动缺失,其关系极不平衡,爆发影响面较广的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在事件中,三者之间虽然互动较多但关系仍不平衡,政府略显被动,媒体普遍偏向民意,公众抗争不断。在垃圾处理议题重启后的参与式治理决策模式下,媒体和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较为充分的保障,三方互动关系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8.
林蔚 《瞭望》2005,(40)
几天前,交通部长张春贤通过媒体向“社会各界”捎话:“欢迎大家对我进行廉政监督”。应该承认,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番令人感动的表白——毕竟在中国省部级以上高官中,能向公众发出如此邀请的,纵不足孤例,至少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9.
《瞭望》2011,(32):14-14
“廉价”中药变身“贵族药”的新闻占据媒体版面已有时日。联系“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民生之痛,此次的“药你命”似乎更令公众无奈——绿豆、大蒜、生姜或可暂时不买,生了病,对症的药总不能不吃。  相似文献   

10.
试析公众舆论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小红 《理论探索》2006,(5):127-129
公众舆论是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人们对公众舆论的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理清公众舆论的具体形式,首先应该明确公众的内涵与分类。公众舆论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六大类,即媒体、利益团体、民调、专家学者、选举投票及其他。只有综合认识这五个方面,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公众舆论的状况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反腐倡廉的影响因素及其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公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三大类:参与能力、参与意愿、参与机会。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比以往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网民积极揭露腐败现象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总体来看,公众参与反腐倡廉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公众参与反腐倡廉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公众对腐败的危害认识不够;对腐败的容忍度仍较高;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不畅通等。要提高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效果,需要提升公众参与反腐败的动力——强化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意愿;提升公众参与反腐败的素养——培养公众参与反腐败的能力;健全公众参与反腐败的制度——创造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非典型性肺炎病例在中国出现后一直倍受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关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研究并建立危机处理系统来应对这一卫生突发事件。非典事件不仅对公众身体健康形成威胁,造成社会一定程度的恐慌,同时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危机事件的处理要依靠政府措施的同时还要依靠媒体公正、及时、全面的报道和公众对政府措施的支持和反馈。  相似文献   

13.
更新科普观念,确立"公众理解科学"及"科学与公众对话"的新的科学传播概念,是提升中国科普的现实需要。大众媒体依然是科学传播的主渠道,需要强化"把关人"机制、建立话语转换机制、强化效果反馈机制以及科学界与大众媒体互动合作机制。要建构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高丹 《党政论坛》2012,(3):20-22,1
近几年,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开通报某事件时会用到一个词儿:不明真相的群众.如湖北石首群众围堵道路一事,石首市政府门户网站通报中说:"众多不明真相的群众……阻碍交通,围观起哄."2009年黑龙江省铁力市呼兰河大桥坍塌,据《京华时报》报道,铁力市政府部门在专家未到场的情况下,已经对大桥坍塌原因作出了结论——"一辆载重车严重超载",而针对公众反映的问题,相关官员表示"百姓根本就不懂".  相似文献   

15.
一些地方,一旦出事,首先想到的不是将信息公开,将事实真相尽早告诉社会各界;而是怎样捂盖子,怎样防范公众和媒体捅娄子。所谓出事,多不是好事。对于负面消息,一些人有一种职业敏感,不能让群众了解事实真相,深怕一旦真相捅出去,会不会引发骚乱?会不会有损政府形象?会不会对政绩不利?会不会上级不高兴?所以,一旦发生了不好的事  相似文献   

16.
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有助于提高社会自我救助能力、解决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以及确保政府危机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较低的层面。为推进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媒体与公众合作的应急机制以及完善危机教育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在政府信息公开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媒体作为紧贴公众的信息传播介质,日益成为政府与公众信息沟通和应急管理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应急管理中政府与媒体应当建设怎样的协调机制,通过正确运用媒体策略营造优良的传播环境,推进有效应急管理传播工作,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为目前政府自身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急管理中政府与媒体的协调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应急工作中,政府与各个媒体之间应当保持组织管理系统的整体平衡,以利于整体优势的发挥,确保应急预案的落实和应急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完善与创新政府与媒体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2):59-6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舆论诉求主要是利益表达、社会情绪表达、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抗争。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能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复杂化、科层制的政府结构与扁平化的互联网结构的不适应性、自媒体场域中负面情绪易放大、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使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陷入一定困境。为此,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更新理念,以"善治"取代"管制";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搭建政府与公众网络对话平台;加快自媒体监管立法,培养理性网民;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掌握舆情处理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潘岳 《瞭望》2004,(34)
公众参与,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提倡公众参与,是中国发展观与执政观的伟大进步。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保事业。受传统的发展思路影响,地方政府要财政收入,企业要短期利润,官员要单纯的GDP增长  相似文献   

20.
都娟 《各界》2009,18(3)
电视新闻是目前形式最为普及、受众最为广泛、传播最为迅捷、公众最为接受的信息传播载体.在获取信息的各种渠道中,电视新闻在公众接受交流信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进入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校园电视媒体更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其中更是以校园电视新闻为主要的载体把这种视频类的媒体手段在高校校园中广泛传播.充分认识电视媒体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优势,畅通校园电视媒体在校园中对校园文化的传播,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中的新闻载体在教育和影响当代大学生接受先进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仅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