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对台政策长期执行模糊战略。这次布什总统当着温家宝总理的面,当着全球媒体的面表示:“我们反对中国和台湾单方面做出改变现状的决定。台湾领导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想单方面改变现状,这是我们所反对的。”美国历来强调大陆不得动武,这一点现在没有变化,但对“台独”问题不表态,这次至少提出反对台湾领导人最近的一些“言行”,反对陈水扁“单方面改变现 状”,这可以视为对台湾当局的一种警告,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越东 《瞭望》1996,(40)
台湾当局的所谓“大陆政策”心迹可以用李登辉的一句话予以概括,即“我们要了解中共最怕的是哪一套,就把这一套作为我们本身的策略”。纵观台湾当局制定的大陆政策可以明显看出,凡是我们主张的、提倡的,他们就反对,即使没有反对的理由也要谨慎对待;凡是我们反对的,台湾当局都要大力推动。他们称之为,以小事大,必须以谋事之。否则,就会落入圈套或会被吞并  相似文献   

3.
夏农 《侨园》2005,(1):30-31
从李登辉到陈水扁,从“务实外交”到“过境外交”、“度假外交”,台湾当局的招牌换了不少,内里其实都是一样,那就是“金钱外交”。这些年围绕着“金钱外交”,台湾当局导演了一幕幕怪剧,其“怪”之程度在世界邦交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而其目的就是为了所谓“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在国际社会兜售“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  相似文献   

4.
近一段时间,关于美国要军事打击伊拉克一事,国际社会出现了强烈的反对声音。一些国际组织及国家领导人纷纷发表声明,表示反对美国对伊拉克使用武力。国际社会为什么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这种反对是否会阻止美国“倒萨”的军事行动,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的战略企图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台湾当局坚持推进"入联公投",直接导致其在国际社会的孤立处境日益严重台湾当局坚持推进"入联公投",遭到国际社会的明确反对。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台湾当局推进"入联公投",就是企图改变台海现状,是"法理台独"的严重步骤,是变相的"统独公投",严重损害了台海的和平稳定。坚持"入联公投",再一次显示了台湾当局就是麻烦制造者,因此必将在国际社会更加孤立。  相似文献   

6.
辛旗 《瞭望》1997,(13)
1996年,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再次受到强有力的遏制与打击。台湾当局长期推行的“务实外交”政策得到的却是不务实的结果:国际社会坚决支持中国政府的一个中国政策,台湾当局以各种手段希图提升国际地位,“拓展国际生存空间”,以及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的目的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万光 《瞭望》2004,(33)
布什政府在国际和国内遭受一连串挫败后,迫于形势正在策略做法上作某些调整,但仍坚持推行其全球战略和基本政策。布什在参加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60周年前发表讲话把当前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同二次大战和冷战相提并论。他说,战后冷战初期那时美国一代人为反对“共产主义危险”、反对苏联和“共产党人在中国赢得革  相似文献   

8.
曾涛 《团结》1995,(Z1)
今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对内加快“宪政改革”、推进“政党政治”的同时,对外继续拓展“国际生存空间”,谋求国际支持,其对外政策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台湾当局近期“对外政策”主要走向(一)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全面加入国际社会。台湾  相似文献   

9.
施平 《瞭望》2000,(22)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第一次比 较全面地宣布其政策方针的 讲话已经出笼,在这之前,台湾当局通过各种渠道散播所谓“讲话”将表达“善意”云云、现在话已经讲出来了。整体观之,所谓善意,是称不会宣布“台独”、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统独公投”和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这些话他当选前后也讲过,这次再讲可以算是一种正式承诺。但台湾新领导人在承诺时又加上了颠倒因果的前提“中共不动武”,而且在讲话中回避了最为关键的问题,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绕过来,绕过去,就是要…  相似文献   

10.
华青 《瞭望》2001,(17)
今年以来,台湾当局、民进党、岛内外“台独”分子接连做出一系列动作,蓄意制造分裂引起世人关注。提出“统合论”曲线拒“统”抗“合”新年伊始,台湾当局领导人“元旦讲话”提出所谓处理两岸关系的“统合论”,并排列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说法,一时引起众说纷纭。3月19日,台湾当局领导人向参加所谓“世界台湾人大会”的一群“台独菁英”真情表白:“统合只是过程”,是要“寻求统独间的共识”,“不要一看到‘统’、一看到‘合’,就以为要被统被合”;要明白“同一字、同一问题,我们可以做有利自己的解释”;李登辉前年发表“特殊国与…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普遍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声中,美国的反应特别强烈。美国为维护自身和西方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从军事、经济直至心理上对伊拉克施加强大压力,在海湾地区进行了布什总统称之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联合军事力量部署二一”。  相似文献   

12.
10月22日~25日,江泽民主席应邀对美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江主席此行的高潮,是作为布什总统的贵宾,到享有“西部白宫”之称的布什总统的家乡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牧场做客,与布什总统纵论天下。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嬗变,中美两国元首在此时就双边和广泛的国际问题进行了深入会谈,  相似文献   

13.
鲍申 《瞭望》2002,(41)
美国总统布什10月7日在 辛辛那提举行的一个集会 上就伊拉克问题发表了态 度十分强硬的电视讲话。布什讲话 的目的是为了打消美国公众对可能 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的疑虑。他 称,虽然美国并非马上就要对伊发 动军事行动,战争也并非不可避 免,但如果伊拉克不销毁大规模杀 伤性武器,美国将率领盟国“解除 伊拉克的武装”。布什是在国会即 将讨论伊拉克问题之际和美国内 对可能对伊拉克动武颇有争议 国际社会对此也表示普遍反对的 情况下发表上述讲话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战后形成的世界旧格局逐渐被打破,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世界人民面前,这就是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 一个时期以来,美国领导人就此发表了不少言论。今年1月29日,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又一次强调,美国出兵海湾不仅是为了“解放”科威特,而且是为了捍卫“一个伟大的理想:建立世界新秩序”。 美国所设想的“世界新秩序”是怎样一种模式?分析一下布什总统和其他美国高级官员的言论不难看出,美国式的“世界新秩序”大体包含以下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社会,传统上经常对美说“不”的法国这次的反战态度多少还能为人们理解,而历来惟美国马首是瞻的德国,此次以总理施罗德为首,坚定不移地同美国抗衡的行为,就很有些出人意料了。 去年9月德国大选,施罗德能以微弱多数胜出,一般都认为是因为他在最后关头打出了“反战牌”。他公开批评美国要对伊拉克动武是一种冒险,甚至形容布什总统是一个“爱好开枪的得克萨斯牛仔”,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3,(32)
·事件· 朝鲜外务省发言人1日表示,朝鲜已向美国提出就解决核问题直接举行六方会谈,并在此框架内举行朝美双边会谈的方案。4日,朝外务省发言人说,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将在中国北京举行。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1日再次播放了据称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录音讲话。萨达姆在讲话中号召伊拉克人民“利用各种方式”赶走美英占领军。 比利时参议院8月1日通过了众议院7月29日通过的“关于严重践踏国际人权法”的法律草案。随着这项新法律的诞生;曾令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多名美国领导人遭到起诉的“万国管辖权法”也将“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17.
《瞭望》1991,(19)
中国 首都隆重集会庆祝“五一” 4月29日,首都3500名各界代表进行隆重集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台湾当局宣布终止所谓“动员戡乱时期” 4月30日,台湾当局宣布,自5月1日起终止所谓“动员戡乱时期”,同时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江泽民会见松莫努 4月29日,江泽民会见非洲工会统一组织总书记  相似文献   

18.
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进行核试验,跨过核门槛,对国际安全秩序、尤其是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产生了巨大冲击。包括韩国、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以各种方式对朝鲜核试验表达了“遗憾”、“谴责”、“不可接受”或“坚决反对”等立场。  相似文献   

19.
新—波移民潮来势凶猛 最近一段时间,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台湾省省市长选举,移民潮再次成为台湾岛内热门话题,尤其成为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对象。 岛内移民潮是与国际局势的演变、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以及台湾民众对台湾前途的信心分不开的。在过去40多年中,台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移民潮。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由于海峡两岸局势持续紧张,台湾移民风潮盛行,不少家庭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外国移民资格。尤其在1971年10月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后,国民党当局在国际社会所标榜的所谓“正统地位”已经丧失,岛内民心不稳,纷纷移民。第二次移民潮出现在1979年台美“断交”、中美建交后,台湾当局在国际社会极为孤立,  相似文献   

20.
大国对多极化认识存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3,(37)
多极化实质上是指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差距逐步缩小,但这个过程将是非常缓慢的。 美国强烈反对多极化。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今年6月26日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演讲,对多极化进行了猛烈抨击,其主要观点是:多极化是“敌对性的理论”,导致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