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策划导言4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这样一则报道:这两天,中央国家机关近2000名局处级干部在梅兰芳大剧院观看了一部以廉政建设为题材的大型豫剧——《全家福》。许多干部看后得出一个共同结论:是贪念私欲让剧中人物的"全家福"变成了"全家哭""全家苦"。"全家哭",皆因失去"全家福";"全家苦",往往因为"全家腐"。现实生活中,这样令人警醒、引人深思的活生生例子,许多人都有所耳闻乃至目睹。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  相似文献   

2.
两代情——记周恩来对我家两代人的亲切关怀○阎明复今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回想周总理几十年间对我父亲阎宝航和对我们全家两代人关怀备至的情谊,真是感慨万端。如今,我们的双亲早已谢世,我们也大都两鬓斑白,年逾古稀;但总理的教诲...  相似文献   

3.
夜读小记     
述隆 《求贤》2006,(1):25-25
自2000年妻子经历了一次“下岗”后,我全家的情绪都被笼罩在她工作动荡的余波里。有几次面试挫折后,她曾大发感慨:现如今像我这年近40岁的普通人,就像是大白菜——垫底了。意思是说,只有市场上娇贵的菜品断了档,人们才会把目光转到大白菜身上。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西城区总政老干部服务处居住着南京军区空军原政治委员李中权将军。这位92岁高龄的老红军战士,腰板硬朗,精神矍铄。窗明几净的客厅里挂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赠送的条幅:“书敬李中权将军——满门革命赤子,辉煌永留青史”,和一幅李中权母亲的画像。李老将军说:“我们全家9人全都参加了长征,我母亲是在长征路上去世的。每每回忆起长征来,  相似文献   

5.
回忆起1951年的入伍参战动员会上的情形。黄祥增仍觉得历历在目:“那年我16岁,乡长第一个点了我的名。我就带了团支部所有的6名团员参军了。”黄祥增在我们面前抖开了一面旗,1951年区公所赠送的,上书“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八个大字——其实,黄家那次共有3人参军,另外两个是黄祥增的堂哥黄祥昌、黄祥霖。  相似文献   

6.
“坐在屋头挣钱”,这句大实话出自西索村村民王军龙之口,村上一共7户县级示范户,他家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之前,王军龙全家还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那种来回折腾的日子既辛苦赚钱义少,一年下来全家收入才1万元。  相似文献   

7.
闵瑟 《党建文汇》2007,(12):46-46
台湾军方内部有些人士看了大陆拍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之后感慨,“如果这些剧情没有夸大,感觉我们真的落后他们不少.”另据台湾媒体报道,有位在大陆做生意的台商看了电视剧《亮剑》之后非常感动,就买了该剧的DVD带回台湾给他的父亲——一位“国军”退役将军看,结果他父亲看完后也同样感动得不行。这名台商说,他们全家都很喜欢李云龙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8.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走出一人,改变全家。 这是固原市培育铁杆庄稼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9.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步步深入,一个个贪官相继浮出水面,人们在众多的腐败案件中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夫妻联手作案比例很高,在许多贪官的后面,都有一个推波助澜的“贪内助”。在谈论领导干部腐败,特别是“全家腐”时,很自然地将话题对准“贪内助”这个角色上。人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谴责这些“贪内助”贪得无厌,枕边吹歪风,利用丈夫的权力影响谋取不义之财,从而害了丈夫,害了整个家庭。究竟是当官的丈夫是“全家腐”的罪魁祸首,还是那些被称为“贪内助”的女人们才是导致“全家腐”的祸水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透视最近一…  相似文献   

10.
三爷     
在村头住的李大爷,排行第三,左邻右舍、男女老少都尊称他三爷。三爷老伴死得早,无儿无女,一人吃饭全家饱。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6月.四川多个县、市的18位正副局长,先后接到自称“杀手”的敲诈电话:“你所得罪的人请我来杀你.拿钱消灾,不然杀你全家。”短短1个多月,17位局长出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先后向“杀手”指定的账号汇去“消灾款”11万余元。当“杀手”敲诈到第18个对象——资阳市的某局长时,“杀手”游戏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2.
孙云晓 《党员文摘》2007,(12):23-23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全家移民到了加拿大。因为语言不是完全通,又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刚开始,我和上初一的女儿感到很孤独。  相似文献   

13.
王凡 《湘潮》2005,(6):4-10
周尚珏老家在吉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丧,全家流亡到北京。1943年,他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读三年级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谭健 《当代党员》2011,(12):19-20
2011年春节前夕,65岁的曾祥伦拿到村里发放的11618元股份分红。“全家七口人,一共分得四万多元。”曾祥伦直乐。  相似文献   

15.
倒退5年,安县花菱镇兴隆村二组村民曾云虎绝对不相信种红薯能让全家过上好日子,“一亩地最多产2000斤,运气好卖掉赚个300来元,卖不掉的只有烂在地里,或者喂猪。”  相似文献   

16.
贫苦的家庭,父亲疯了,摔死亲生女儿,母亲不堪忍受苦难,弃家出走。13岁的洪战辉挑起全家的重担.打工挣钱上了大学。他拒绝接受捐助,靠着智慧和勇气,7年里赚了10万元钱,抚养捡来的小妹妹12年。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17,(7)
正母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念过什么书,却有一副傲骨——凡事不依赖别人。那时,日子过得比较紧巴,但要强的母亲却一直坚持自力更生,即便再困难,也没向亲戚提过任何要求。记得我5岁那年,家里突然遭遇困境,全家居住的茅草房坍塌了,必须要盖  相似文献   

18.
从要饭娃到厅级高官 王寿林1962年出生在安徽省来安县农村。在他幼小的记忆中,全家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8岁时,因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他不得不同姐姐一起外出讨饭。  相似文献   

19.
罢宴     
谊人 《党建文汇》2005,(5):55-55
郝局长刚从会议室出来就接到了电话,告诉他说母亲病重.全家强烈要求他回家主持大局。一进家门,郝局长就直奔母亲房间.根据老人家的现状可以判断,这个家庭随时都有人口减员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郝圆脸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劳武结合的特等民兵英雄。郝园脸1921年出生于山亩省娄烦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父亲郝根全为养活全家积劳成疾,因无钱就医过早地离开了入世。1937年秋天,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20师开赴位于抗日前线的娄烦地区,园脸耳闻目睹了八路军抗日救国、解放穷人的事迹,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1938年初,他参加了党领导的民兵组织的前身——农民自卫队。并于193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日本侵略军村上大队进犯我抗日根据地被八路军358旅包围在米峪镇一带,郝园脸带着民兵积极参战,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