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制建设和资金投入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两大支柱,没有健全的法规制度,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就谈不上社会保障。本文重点谈谈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问题。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事业发展离不开谁厚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的主渠道必须是国家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这是因为:首先,国家财政是社会保障资金分配的主体。社会保障的职能就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的,而财政是凭借行政手段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阳再分配,从而形成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此,士会保障职能的实现过程与财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内生联系。财政直接或间…  相似文献   

2.
<正>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社会福利措施的总称。作为“七五”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的社会保障正处在探索  相似文献   

3.
住房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居住水平的一种制度。它是一种在住房领域内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质是政府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通  相似文献   

4.
做好地方人大财政预算监督工作浅论于玉民财政预算集中体现国家的财政、税收、投资、货币政策,具体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规定政府活动范围和方向。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对财政预算工作实施监督,对于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地方人...  相似文献   

5.
税收,是指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依据其社会职能,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而税收管理就是国家的财政、税务、海关等职能部门,为了实现税收分配的目标,依据税收分配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对税收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所体现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分配关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从本质上说,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而我国社会主义财政,从本质上说,也是有计划的财政,它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主要杠杆。因此,财政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主导地位,起着制约、调节、平衡和监督作用,成为实现宏观经济平衡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如果一个时期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安排,超过了当时国民收入实有额,其结果必然表现为国民收入和财政收支的不平衡,而国民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国家和政府通过以完善的立法为依据,对于社会和自身原因造成的生活来源终止或中断(如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从而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权利,维系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促进和保障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安全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没有一定的集资渠道.就无所谓社会保障基金.更谈不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平等性原则。这是指一切社会成员,不分民族、职业和性别,他们都何享受社会保障的平等权利,亦有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义务。这忡义务的平等性,是指村筹集基金责任义务的平等.而不是缴纳份额的平等。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无论是企业、个人缴纳。还是国家财政收入中拨付,都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栩再分配的筹集.显现出全体社…  相似文献   

9.
任欣 《中国民政》2003,(6):28-29
社会保障基金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所形成的以承担“社会稳定器”为职能的专用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的物质条件。为了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实际价值以及不断增值,必须运营好社会保障基金,否则,国家、单位乃至个人的负担都要加重,整个社会保障的供应能力也要被迫降低,甚至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会因此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10.
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本课的内容属于分配。因为全社会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最终要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而这两部分的确定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的。在这个分配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财政。而税收则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是通过国家税务机关的征集和各个纳税人的缴纷行为来实现的。本课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以及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的分析,属于社会产品的分配c本课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在经济学理论中,社会产品的分配是再…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贫困、低收入等多种原因出现生存困难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政策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提供物质帮助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得以实现,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虽然有了较长的发展历程,但起步很晚,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在市场化进程中,传统的家庭自保和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急需解决。面对新的选择,农村的社会保障必须在运作机制、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体系或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而所有这一切,进城农民工要想拥有却是极其的艰难。在人们的思维里,农民依靠的是土地,土地已经给了他们社会保障的来源。现实情况是:受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目前只覆盖到城市职工,对其采取强制性社会保险政策,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但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更是无从谈起。进城农民工时刻面临着工伤、失业、疾病等职业与生活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在城市里却没有社会保障可以依靠,大多数民工选择回乡克服风险。这样,城市农民工在城市无论奉献了多少年,最终还是农民,还是要回到原来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白书祥 《前沿》2004,3(1):72-75
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科学界定国民收入的科学内涵是科学界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科学内涵的理论前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辩证统一体 :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可以对市场机制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起到良好的补偿作用.但是,在中国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格局下,仅仅依靠增加社会保障的力度却很难达到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分析,说明社会保障体系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需要一定的条件,健全的市场机制是其发挥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 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地反映因社会保障缺失给农民带来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探索相应对策,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体现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基础上保证农民基本生活权益及社会公平的重要工作?本文认为,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体系的真正实现,只能通过加快城市化、完善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改善城乡人口的比例,使农民在市场中与市民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才能真正增加其收入,从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支出是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强化财政支出管理与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已成为财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事业,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其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和发展.享受权利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事业。相应财务管理,既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保事业制度的中心环节。从1978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事业发展迅速,在此过程中,财务管…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家预算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如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个人消费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消费水平、消费构成要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保障的稳定效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它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等功能调节高收入群体 ,扶助低收入群体 ,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保证社会稳定。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拉大 ,基尼系数偏高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根源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及其调节功能的弱化。因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务之急 ;同时调动宏观调控的多种手段 ,互相配合 ,多管齐下 ,缓解直至消除贫困和贫富差距 ,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