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IBDV含有呈节片状的双股RNA,这种排列方式允许进行可能的遗传重组和抗原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了新的血清亚型(变型毒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传染性腔上囊病(IBD)流行的地域差异,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的抗原同源性和分子进化及IBDV的分子生态学概况.  相似文献   

3.
自Doyle和Hutchings于1946年报告了美国在1945年发生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简称TGE)后,接着一些国家用组织培养技术分离了病毒,并证明为冠状病毒[1、2、3、4、5、6、7、],迄今尚未证明不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株有血清型的差别。 1977年Wood报道:英国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一部分是由一种在抗原性上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及猪轮状病毒不同的病毒株引起的[24]。1978年Pensaert和Debouck 报道了比利时四个猪场爆发的症状和流行病学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的腹泻,并在电镜观察中见到多形性典型冠状病毒,但用初代猪肾细胞和次代猪甲状腺细胞培养物盲目传代时并未能分离出病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叫甘波罗病(G-umbro disease),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在我省流行严重。由于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包括进口苗)  相似文献   

5.
(一)病原学 1.分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分类地位目前尚有争论,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报道:小核糖核酸病毒科(Cho, 1969, Lunger, 1972),腺病毒科(Almei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弱毒株和强毒株分别接种对IBDV敏感的24日龄AA肉鸡,旨在对比强弱毒的致病作用和寻找临床区别诊断强弱毒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 TGEV)隶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引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1].由其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swine, TGE)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对2周龄以内仔猪的高度致死率为特征.虽然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对本病都易感,但5周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多成僵猪,饲料报酬低,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病毒(IBDV)的自然宿主只限于鸡,但最近报告其它鸟类和实验小动物也有感染,火鸡为隐性感染(平井克哉,1979)。IBD是由于法氏囊(BF)受到病毒感染的结果,能导致免疫抑制。许多养鸡业发达的国家把IBD列为禽病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流行的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简称水泡病病毒)具有人类肠道病毒中科赛奇病毒(Coxsackie virus)相类似的特征——能引起新生乳鼠麻痹致死。这曾促使我们通过交互中和实验,证实了我国流行的水泡病病毒与科赛奇B_5病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血清学关系,曾用以上两种病毒分别测定了同一份血清的中和效价,说明它们确实存在着共同的抗原结构。我们还从电镜比较观察中,发现两种病毒颗粒的大小与形态基本相同,病毒在细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幼龄雏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全身性、急性传染病。本病自1962年由美国Casgrove首次报道以来,相继流行于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成为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 (infectiousbursaldiseasevirus ,IBDV)是引起鸡传染性腔上囊病 (IBD)的病原。IBD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除直接引起易感鸡发病及死亡外 ,更重要的是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 ,使鸡群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并导致疫苗免疫失败 ,从而给世界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IBDV属于双链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的成员[1] ,有 2个血清型 (1型及 2型 ) ,但只有血清 1型病毒有致病性 ,同时血清 1型在毒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可分为古典强毒株、弱毒株、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超强毒株的抗原…  相似文献   

12.
用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 (IBDV)和新城疫病毒 (NDV)接种同一鸡胚收取种毒 ,试制IBDV、NDV二联弱毒冻干疫苗 ,安全性和效力检验均达到这 2种单苗《规程》规定的标准 ,证明 2种病毒在鸡体内产生互不干扰抗体  相似文献   

13.
以艾维茵肉鸡为试验动物,研究了垂体-肾上腺轴在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强毒株攻击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用IBDV强毒株攻击后,试验鸡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加强,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F)上升,抗IBDV抗体、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3(IL-3)上升,T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未经IBD疫苗免疫的鸡由于免疫系统遭到IBDV破坏,在IBDV强毒株攻毒后,抗IBDV抗体、IL-2和IL-3的上升幅度均比经IBD疫苗免疫的低.试验鸡血清ACTH和F分别与抗IBDV抗体、IL-2和IL-3呈显著正相关,与T淋巴细胞转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显示机体受病原微生物攻击后垂体-肾上腺轴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即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14.
采集了安徽省6个主要养鸡地区65群鸡的185只病鸡共986份组织样品,对可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5种最常见病毒进行了PCR检测。结果,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和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的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73.08%和40.91%、46.15%和25.95%、41.54%和17.84%、18.46%和7.57%、13.85%和4.86%,其中被检鸡之二重或多重混合感染的总阳性率为24.33%。调查结果证实,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安徽省的商业鸡群中普遍存在,并与鸡群疾病多而复杂、损失大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诊某动物园珍禽的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情,通过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采集的病料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VP2基因进行分子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了1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其VP2基因与荷兰株D6948的亲缘关系最近,达到98.8%,同属于超强毒株分支;VP2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及七肽基序均符合超强毒的分子特征,从分子水平上证实此次珍禽疫情是由超强IBDV感染导致的;同时本试验首次发现IBDV导致白鹇和孔雀的发病死亡,说明IBDV的感染谱正在不断拓宽。结果表明,加强野生禽类IBD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IBD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同猪腹泻有关的病毒,主要是冠状病毒科的传染性胃肠炎(TGE)病毒和猪轮状病毒。这两种病毒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进行复制,以后随着上皮细胞的破坏和脱落,导致绒毛缺损。由于病毒复制引起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而发生腹泻,尤以乳猪为甚。脱水可引起死亡,TGE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猪水泡病     
猪水泡病,俗称“猪烂脚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病猪蹄部间或鼻端皮肤和口腔、舌面粘膜形成水泡或烂斑。 本病在临床症状上与猪口蹄疫难于鉴别。血清学、生物学和病原学试验证明,与已知的七个口蹄疫病毒血清型无关,但和科赛奇B_5病毒(Coxsackie B_5 Virus)能发生血清交互中和反应,生物学和病原学特性等亦与之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8.
用RT-PCR方法从2007年12月在安徽境内发生的两起传染性腔上囊病(IBD)免疫预防失败的病鸡腔上囊组织样品AH1与AH2中扩增出了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AH1与AH2病毒VP2基因长度均为1 350 nt,编码450 aa,七肽基序均为S-W-S-A-S-G-S,在222、253、256、279、284、294和299位上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QI、、D、AI、和S,具有IBDV强毒的分子特征,AH1和AH2感染的20日龄雏鸡产生明显IBD病变,死亡率为25%(1/4)。同源性分析表明,26个血清Ⅰ型IBDV毒株VP2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0.7%~99.6%和95.5%~100%,不同IBDV毒株VP2基因的七肽基序、特征性氨基酸残基以及高变区的亲水性有差异。在进化树上,26个血清Ⅰ型IBDV毒株可分为数组,其中的15个中国分离IBDV毒株不在同组,毒株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分离地区或分离时间没有明显的联系。AH1和AH2与现行商品疫苗毒株B87的VP2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率分别为5.3%和5.2%,这也进一步佐证了IBDV野毒VP2基因变异所引起的毒力变化和VP2抗原表位的漂移是导致当前IBD疫苗免疫预防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腔上囊病 (Infectiousbursaldisease ,IBD)是由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 (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危害雏鸡和青年育成鸡。该病自 196 2年在美国发现后 ,相继在英国、日本、中国、印度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 ,尤其在养禽业发达的国家更为严重。在我国 ,IBD自 1979年发现以来 ,在许多地区发生和流行。在甘肃省 ,2 0世纪 90年代初IBD呈暴发流行 ,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自 1996年以来 ,该病的暴发流行虽得以控制 ,但散发和混合感染及非典型性流行时有发生。现阶段 ,混合感染或综合征已成为甘肃省鸡病发…  相似文献   

20.
猪肠道冠状病毒(swine enteric coronavirus,SeCoV)是引起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危害。本文综述了4种主要的猪肠道冠状病毒感染机制的研究,即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和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包括通过受体APN侵入细胞并诱导宿主细胞凋亡、逃逸宿主的天然免疫,以及与宿主细胞内质网应激系统相互作用的机制,以便为猪肠道冠状病毒研究及相关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