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2月2日、3日,重庆市四中院分别在黔江区、酉阳县首次采取注射的方式,对两名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执行了死刑,一分钟后罪犯平静死去。据悉,该院是重庆市推行注射死刑的首批试点法院。此前,市高院召开死刑执行工作座谈会,会上表明以往的死刑枪决执行逐步改成注射死刑。今后,渝东南地区将全部推行注射死刑。  相似文献   

2.
《民主与法制》2008,(7):59-59
据《天府早报》报道,从3月1日起,成都中院全面废止枪决这一传统的死刑执行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文明、人道的死刑注射执行方式。  相似文献   

3.
2008年4月16日.美国最高法院以7票赞成2票反对的结果.最终批准将注射死刑作为执行死刑最常用的方法。这个貌似寻常的司法.将使11个州陷入停顿的死刑执行工作重新解冻。闻讯之后.弗吉尼亚州立刻取消了暂停死刑令.俄克拉荷马州和密西西比州也宣称,将确定被定罪谋杀犯的死刑执行日期。  相似文献   

4.
枪决依然是我国死刑执行的最主要方式,而注射似乎正在成为执行死刑上的一个“优待”。  相似文献   

5.
死刑和死刑执行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特别是执行方式,人类经历了砍头、绞刑、枪毙、电击、凌迟、磔刑或车裂等死刑方式。到今天,死刑的处决方式已发展到了注射药物致死,欧美各国是率先执行这一方式的,中国也在逐步推行,但新近发生的案例却让这种最为人道的处决方式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6.
胡春香 《前沿》2008,(3):102-104
1764年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在理论上比较系统和尖锐地论证了死刑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性。并提出废除死刑主张之后,死刑存度问题成为刑法理论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国际人权法确立了废除死刑或限制死刑立场.而我国刑法有关死刑的立法和司法都不容乐观。本文即围绕中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对死刑的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井就相关问题之改进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7.
马洪伟 《求索》2013,(8):192-194
死刑是刑罚的极致手段.不可逆转。在死刑须被废除的理念和趋势下,正确的选择是从控制死刑开始,逐步实现废除死刑的目的。中国死刑制度和国外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死刑控制方式是多元的,具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处理方式和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8.
凡夫 《人权》2003,(2):45-47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昆明和南京召开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在全国法院进一步推广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工作。这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积极步骤。 注射执行死刑,中国刑事司法 制度改革的重大进步 昆明和南京会议就推广注射执行死刑提出要求,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法院以及一些中心城市要尽快创造条件,开展这项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组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废除死刑的前提下,中国的死刑制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保留或废除死刑都面临重重压力。抛开死刑的存废之争,对现有死刑执行方式进行改良,显然是更务实的做法。普及注射死刑,对于推动法律文化的进步,使法律文化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双山 《公民导刊》2006,(12):32-33
[新闻背景] 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正案,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该修正案明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明确了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死刑核准权的时间表。这是23年来,我国对最严厉的刑罚——死刑所作的一次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死刑的实行与废除虽然都有其历史和渊源,联合国、欧盟、大赦国际等也都主张各国尽早废除死刑,但对于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成分复杂的中国来说,要废除死刑还要从客观实际的国情出发,并非言存言废之论如此简单。各国死刑废止的现状进入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运动渐成燎原之势。联合国1966年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中规定,不得任意剥夺人的生命,并强调,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只能对犯有“最严重罪行”的人判处死刑,表明了反对死刑和限制死刑的态度。1971年、1977年,联合国又先后两次通过决议,要求“从废除死刑的精…  相似文献   

12.
死刑是人类应用最久的刑罚,具有极端的威慑作用,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标。死刑不能铲除产生犯罪的社会根源,也不可能遏制犯罪的产生。死刑具有非人道性和不可挽回性,有碍于寻求遏制犯罪的有效手段和预防犯罪的合理体制。死刑的存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在我国废除死刑是一个长远目标,逐步限制死刑的适用,进而在适当时机废除死刑,是比较合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为了渐进而稳妥地迈向彻底废除死刑这一目标,以死缓全面替代死刑立即执行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相似文献   

14.
白琼英 《公民导刊》2011,(11):26-27
居正是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1931-1946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1936年,居正在《中华法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发表《死刑存废论》一文,提出了自己对死刑存废的观点。居正通过考察当时世界多国刑法规定与刑罚实践和我国法制中有关死刑的历史,提出减少死刑种类直至废止死刑,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是人类进步的标...  相似文献   

15.
阿计 《公民导刊》2008,(4):26-28
“通过正义的途径运输正义”是现代刑事诉讼的终极价值,而“保障一人权”、“司法公正”则是现代刑事诉讼法制的两大基点。尤其是对于死刑——这一“以国家名义合法杀人”的最高刑罚,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程序正义。以避免错杀、冤杀等悲剧,这既是近年来司法。改革的一大主攻点。亦是屡屡引发坊间争议的一大敏感源。目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提上议事日程,死刑案件诉讼程序、死刑制度改革等等,亦随之成为法学界、司法界日益升温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喆 《长白学刊》2009,(5):82-87
限制死刑的路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刑法立法来限制、减少设置死刑之犯罪;二是本着“慎用死刑”的原则,通过设立完善的刑事司法程序限制死刑。在死刑依旧客观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刑罚体系之中的情况下,加强死刑的程序控制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死刑案件审判过程中,定罪与量刑程序合一,法庭审理活动“重定罪、轻量刑”,这不利于控制死刑的适用。因此,在确定被告人有罪的前提下,研究如何通过完善量刑程序来限制死刑的适用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1764年,贝卡里亚提出严格限制死刑适用与废止的主张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死刑存废之争。本文在分析死刑废除论和死刑保留论的大基础上,论证死刑废止的正当性和必然性,并以生命权的角度从立法改革、司法限制、民意引导三个方面阐述逐步废除死刑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死刑立法历来为各国所重视。“绝不废除死刑,但要少杀,防止错杀”是我国的死刑政策。新刑法在死刑改革中迈出了削减死刑的步伐,从总则和分别两方面控制死刑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2011年5月1日起,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不再判处死刑,我国死刑罪名由68个减至55个,占中国死刑罪名的近五分之一。《刑法修正案(八)》的这一修改引起了国内的热议,死刑又一次成为热点。从死刑的历史渊源与理论、死刑与经济型犯罪的关系、死刑保留的价值三个方面对死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杨某,男.时年37岁。四川郫县人。2005年4月,因伙同他人绑架两名女大学生并勒索钱财被刑事拘留。同年9月被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2007年12月被依法执行死刑。以杨某生前所犯的罪行来说。他是一个为了钱而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所以,在他被捕入狱以后,整个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焦虑、躁动,惶惶不可终日,自感罪孽深重、必死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